石馬塘村在鄞縣西鄉的古林鎮,為啥叫作石馬塘,據《寧波市鄞州區地名志》的記載是因為有一座石馬塘橋,村以橋名。至於橋因何以石馬命名,卻無從考證了,只是這個村名由來很早,宋代《寶慶四明志》記載屬“石馬里”,為鄞西桃源鄉所轄的一里二村之一,即石馬里、林村和黃姑村。“里”是我國古代城市和村落的人群聚居單位。二千多年以來,一般以25戶至100戶可以稱“里”,而現在統稱為“村”。石馬塘地處鄞西水網地帶,村子近河港處圍築石塘,故以“塘”代村名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馬塘
- 地理位置:鄞縣西鄉古林鎮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石馬塘
鄞縣西鄉古林鎮的石馬塘,據宋代《寶慶四明志》記載屬“石馬里”,為鄞西桃源鄉所轄的一里二村之一,即石馬里、林村和黃姑村。“里”是我國古代城市和村落的人群聚居單位。二千多年以來,一般以25戶至100戶可以稱“里”,而現在統稱為“村”。石馬塘地處鄞西水網地帶,村子近河港處圍築石塘,故以“塘”代村名之,而如今的石馬塘,因陸路交通改道,水上交通冷寂,不足百戶的小村,僅村東50米的老街,依然保留著昔年古老樸實的水鄉市集風貌。
石馬塘石橋,為古村之中心,石板路東七里通黃古林,西三里通蜃蛟弄,而橋下的水道可南通前虞P67,北達西洋港。這座二墩三孔的石樑平橋,全長14米,寬2.5米,離水2米。由三排縱向長條石鋪成橋面,二邊設護欄石板。橋下橋墩用長條石疊砌,二頭渾圓,既利水流貫通,又便於舟船往返。這座其貌不揚的石橋,朝北的欄板上刻有“石馬塘橋”,並有“嘉慶二十年(公元1816年)里人重修”等字樣,而南面的欄板上刻的是“尚書橋”三字。
據舊《鄞縣誌》記載,石馬塘橋原名為青陽橋,因橋西建有道家的《青陽觀》而名。清代乾隆六十年(公元1789年),青陽觀遷建於橋東的街尾,至今,這座單檐歇山頂的古道觀,雖然已經破敗,但還保持當年灰牆黑瓦原汁原味朴風貌。
與青陽觀交相輝映的橋東畔的羊府廟,原建於明代崇禎年間(公元1628-1644年),是當地村民紀念賢臣羊巽立的神廟,後來經多次修建,至今已具前後二大殿,內有戲台,外立旗桿,昔日每年八月廿五、廿六演戲,廟前一塊百餘平方的臨水平地,曾是草蓆原料和成品的集散地,稱“席行基”。席市季節,廟內廟外,橋上橋下,交易晝夜不息。而每逢農曆一、六,橋東橋西的石板路和橋下的河港上下,人頭攢動,摩肩接踵,此即石馬塘曾有過的輝煌。
如果從橋東走到橋西,橋西也有僅存30米的街弄,其中有財神殿、泗水亭和施茶亭。橋邊一塊洗衣石板,卻是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的施茶碑,另有一座施茶亭能遮風避雨,與泗水亭連成一體。
泗水亭,原是一座突出於水面的水榭。據說是當年聞尚書的母親觀看龍舟競渡時所造,今雖已改作民居,但“水榭”遺痕還清晰可見。它與尚書橋一起,使石馬塘與聞氏望族結下不解之緣。
據,《鄞縣誌》和全祖望撰《甬上望族表》載,石馬塘是由於聞氏望族的遷入才名氣。據記載,宋代時樟村聞唐卿後裔首先遷入石馬塘之西。宋代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鄞江響岸聞時政、明代響岸聞萬七相繼再度遷入,每衍成聞江岸。明代弘治十八年(公1505年),聞江岸聞淵考中進士,後升吏部尚書,賜太子少保,由於“吏部統八僚”,其官位顯赫,以“天官”稱之。聞淵又以“石塘”為自己的口號,故石馬塘聞氏名氣大振。
繼聞天官之後,他的從弟聞澤在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也考中進士,官至江西參政。聞澤之弟聞源又在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考中舉人,官衛輝同知、刑部侍郎。其子思學又以諸生入太學,官前軍都督府都事署經歷等。由於聞江岸聞氏望族的權勢和地位。聞江岸的名聲就勝於石馬塘,於是石馬塘橋欄邊又刻了“尚書橋”三字,以此來借聞尚書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