祊塘

祊塘,位於徽州區岩寺西北部,在205國道岩寺至黃山右側,由祊塘、里莊、後美、大清塘4個自然村組成。祊塘距岩寺1.5公里,距潛口民宅2公里,是岩寺盆地的邊緣地帶。站在祊塘看岩寺,頗有點居高臨下的感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祊塘
  • 地理位置:安徽省黃山市
地圖信息,
祊塘的由來,當地人說是因為“尼姑庵”多而得名。但“祊”在《現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為“古代宗廟門內設祭的地方,也指在這個地方舉行的祭祀。”帝王或諸侯祭祀祖宗的處所才能謂之宗廟。徽州歷史上沒有出過什麼帝王,諸侯一類人物抑或有之。但因年代久遠,無史可征,很多事情難都以稽考了。即以“祭祀”這一活動而言,亦當與相當級別的人物有關才是。尋常百姓追思先祖,是沒有資格稱作“祊”的。“祊”與尼姑庵更難沾邊。  當地的老輩人說,祊塘除了“尼姑庵”,別的沒有什麼歷史,跟尼姑庵有關的就是“祊塘凍米古塘糕”的傳說。
徽州民間風俗,過年之前家家戶戶都要做凍米糖:先將糯米蒸熟,冷卻後曬乾,經炒制和上糖稀切制即成。祊塘凍米為什麼有名呢?並不是這裡的凍米特別好,而是這凍米中隱含了祊塘人的霸氣。當中有一個故事。先前祊塘村前有個“尼姑庵”,庵內有一位尼姑,武功很是了得。尼姑自稱能保祊塘一方平安,無人敢欺。為顯示自己武藝高強,尼姑故意讓人在庵頂曬凍米。庵頂本來就是斜坡,如何能曬住凍米?居姑便在檐口矗立一根谷耙撐住曬簟,自己則坐在谷耙頂端梳頭髮。
外地人未進祊塘,老遠就看見這尼姑大做法式,早已心驚膽戰,望而卻步,誰還敢再來鬧事?祊塘人便跟著尼姑學武藝,又沾上了一些江湖義氣,成天打打殺殺,稱王稱霸,有理打死人,無理莽三分,強詞奪理遠近聞名。不像古徽州其它地方那樣,多多少少出幾個文人雅士、能工巧匠、鹽商木客。
進入祊塘,村東頭有一個水口壩,庵就建在壩上,壩里有一口水塘就叫祊塘(現壩、塘均在)。該村的地形象一頭臥倒的雄獅,獅頭在“宰相墳”,獅身在村中間,獅尾在村西頭。村東有一塊地,形狀象球,叫獅球。當地人說,由於雄村嘉慶年間的宰相曹振鏞(公元1755—1835)墳墓埋葬在獅頭上,從此祊塘沒有抬頭之日,村子難以大發。“宰相墳”占地兩畝,氣勢宏偉,造形講究,坐西朝東,眼前開闊。後被挖堀,毀掉一景。今已面目全非,難以辨認。
據說里莊也有一處“宰相墳”,規模較大,有3畝多地。墳用石條砌成,墳前有石人兩個,石馬一對。石人有兩米長,身材魁梧;石馬有1.8米高,馬身高大。村中不少老人說,自己小時候都曾騎過石馬。現還有一隻馬在墳前的“石馬塘”里。“石馬塘”系當年建墳取土形成,可見工程之浩大!里莊這座“宰相墳”坐北朝南,墳前的平坦有3分多地,“農業學大寨”時被改成一丘水田,叫“三分田”。當地因為有兩座“宰相墳”,謂之“祊”塘,不亦宜乎!
“鮑家墳”在祊塘村西頭,靠近潛口鎮澄塘村。據說墳主是一個大官,生在大清塘自然村,在外為官,葉落歸根,嫌大清塘不好,立下遺囑要把墳建在祊塘西頭(按水流為上)。祊塘人為建“鮑家墳”,整整用了三年時間。修墳的人只要出勤,鮑家就付一天的工資,每天支取。結果錢付得越多,祊塘人就越不出力,時間就越長,這在建墳史上也可以說是奇蹟了。“鮑家墳”已被挖掘,留下的只是一些碎石亂磚。  祊塘原以吳姓為主,在村東頭水口邊建有“吳家祠堂”。祠堂分三進,後進有戲台,過去經常唱戲。“吳家祠堂”全部為石頭柱,木材也不很講究,無門樓也無雕刻,現拆建為“祊塘國小”。
里莊以前分上里莊、中里莊、下里莊,中里莊以前也有一個戲台經常唱戲。與祊塘唱戲不同的是,中里莊一唱就是三天三夜,看戲的人可以點裡戲,既點曲目,
也點戲人(演員),據說有的戲人為吸引戲客,插科打諢,甚至脫得一絲不掛地唱。以至當地流傳一種說法,說中里莊唱戲引來了長毛亂兵,長毛兵在里莊、大清塘燒、殺、搶、掠,殺死1000多人,埋於大清塘,故後人叫埋人的地方為“千人黨(土)”。傳說連大清塘水井的水都是紅色的,無人敢飲用。
莊以前出過一個進士,姓仇。“進士第”大門上方嵌有一塊長2米、寬0.8米的“進士”匾,為金粉描寫的金字。現“進士”匾被後人埋於屋下做了屋基,進士第被拆。原址上新建了房屋,為現祊塘村委會主任的住宅。民國時期仇家有一個女兒叫仇少雲,在總統府任職,具體什麼職務無人能說清。現在居住在里莊的人,百分之九十九為外地移民,仇姓只剩一戶人家。包括大清塘,亦為溫州移民所定居。
祊塘早蓮藕遠近聞名,系從南京引進,3月下種,6、7月挖藕,畝產2500—3500斤,上市最早的可賣到2元一斤,連杭州、景德鎮一帶的客商都紛紛上門收購,有時就在田埂上過秤,成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新亮點。

地圖信息

地址:黃山市徽州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