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賓光唇魚,學名:Acrossocheilus paradoxus (Günther, 1868) ,又稱台灣石賓,俗名石斑、石兵,為輻鰭魚綱鯉形目鯉科光唇魚屬的一種魚類,跟分布於浙江靈江水系的厚唇光唇魚(學名:Acrossocheilus labiatus,俗名火燒鯪、花魚、石花魚)屬同一物種。兩者口唇結構的差別,可能是兩性異形。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石賓光唇魚
- 拉丁學名:Acrossocheilus paradoxus (Günther, 1868)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輻鰭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目:鯉形目
- 科:鯉科
- 亞科:䰾亞科
- 屬:光唇魚屬
- 種:石賓光唇魚
- 分布區域:長江水系、浙江錢塘江、福建汀江、台灣的溪流和海南
亞種,深度,形態特徵,習性,分布,經濟利用,漁業方法,
亞種
長鰭光唇魚(Acrossocheilus iridescens longipinnis)
深度
水深0至10米。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略側扁,腹部略圓。頭中大而尖。吻圓鈍而前端稍突出。口略寬,位於吻位下位,成圓弧形。唇稍厚,上唇包住上頜,下唇則與下領前端分離,左右的唇褶略有間隙。咽頭齒3列,齒式5.3.2—2.3.5。有須2對,頜須略長於吻須。體被圓鱗;側線完整而沿體側中央直走;側線鱗數39-42。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8(分枝軟條);臀鰭 3(不分枝軟條)+ 5(分枝軟條)。雌、雄魚的吻部皆具追星,但雄魚的體型較小;雌魚的臀鰭較雄魚略為尖長。體呈黃綠色,腹部略白,體側具7條黑色橫帶,尤以幼魚最為明顯,成魚體色逐漸變暗,橫帶亦漸不顯,如死亡後,體色變化甚大,斑紋亦不清楚;背鰭及臀鰭鰭膜淡黃色而具數條黑褐色橫斑;胸鰭、腹鰭及尾鰭淡黃色。
習性
初級淡水魚,主要棲息於河川中游水流湍急、溶氧較高且清澈的溪流及深潭中。成魚常躲藏在石縫中,幼魚則終日在沿岸及石頭間穿梭,性兇悍。雜食性,以附著藻或水生昆蟲為食。
分布
本魚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長江水系、浙江錢塘江、福建汀江、台灣的溪流和海南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為台灣。
經濟利用
漁業方法
台灣河川之游釣魚類。紅燒或油炸皆宜,唯繁殖季節時,魚卵具毒性,如果不小心誤食,會引起腹瀉、頭暈、嘔吐等症狀,應避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