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豀貢茶

石豀貢茶(經常被稱之為石溪貢茶)出產於皖南山區腹地旌德縣境內鳧山,鳧山系黃山東部山脈,主峰1087米,與黃山主峰光明頂遙遙相對。鳧山常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質肥沃,山明水秀。茶園分布在深山幽谷之中,周圍遍布蘭花香草,常年雲霧繚繞,四季溪水長流,身臨其境,如詩入畫,在此得天獨厚的優越生態環境中,茶樹受山川精靈秀氣之滋潤,因此出產的茶葉品質極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豀貢茶
  • 時間:公元1508年
  • 地點:皖南山區腹地旌德縣境內
  • 人物:乾隆皇帝
歷史來源,特色,歷史典故,

歷史來源

石豀貢茶始於明代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明代嘉靖年(公元1522年—1565年)《寧國府志》記載:“旌邑鳧山茶與宣城綠雪、太平雲霧茶齊名”。在明代至清代的數百年期間為御用貢品;清代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旌德縣誌》記載:“鳧山石豀絕佳,飲之可瀹脹懣,不可多得。”
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來到石鳧山上的鳧山殿禮佛,方丈獻上用石澗溪水泡製的鳧山茶,乾隆皇帝飲後頓感舒心爽口、馥郁回甘、沁人心脾,當即賜名為“石豀貢茶”,並欽點了三十六株“貢茶樹”。從此“石豀貢茶”聞名遐邇,其品質之優,在綠茶茶葉史上可謂獨樹一幟。

特色

石豀貢茶外形挺真略扁,芽葉肥嫩多毫,升湯後茶湯清澈,翠緣明淨,香氣清高持久,滋味醇厚鮮爽,葉底嫩綠勻整,可謂“品質優異,風格獨特”,實為名茶中之珍品。

歷史典故

大詩人李白曾有詩云:“願隨子明去,煉火燒金丹。“……而在清朝康熙年間……,
參考材料:“旌德縣古名安吳,又名鳧山。石鳧山,縣東一名石鳧山高三十里,周圍七十里,舊傳子明煉丹棲真,丹成,騎青鳧飛入此山,山中多有仙跡,其陽有鳧山殿。”
鳧山典故:山川終古不易,事跡既大,則流傳不一。嘉靖府志謂子明初煉舟於棲真山頂,後游鳧山,遇一隱者相與為友,俱仙去。今有顯道祠祀二人焉。邑志謂子煉舟既成騎青鳧飛入此山,故名。讓然考名勝志云:子明既仙去,其二女亦化為青鳧上升,山因為以為名今旁有巨人跡,馬蹄石,搗藥臼,在龍潭石諸勝,即二女升之處也。(亦見通)
鳧山:在縣東二十里,其陽有鳧山殿,竇子明像在焉。舊傳子明煉丹棲真山,丹淺騎青鳧飛入此山。雲中多仙跡。
《按》:此山一名石鳧山,高三十里,周圍幾七十里。東行者山,此為最尊。來脈上黃山,下直抵郡城。兵憲竇遴奇《冬日游鳧山》詩:
地以名賢重得名,逶迤數里近旌城。
天空一鳥平蕪下,雲散千峰畫裡行。
旭日近含梅蕊出,余寒遠帶雪花輕。
梵宮此日閒登眺,不減南樓庾亮情。
鳧山典故:山川終古不易,事跡既大,則流傳不一。嘉靖府志謂子明初煉舟於棲真山頂,後游鳧山,遇一隱者相與為友,俱仙去。今有顯道祠祀二人焉。邑志謂子煉舟既成騎青鳧飛入此山,故名。讓然考名勝志云:子明既仙去,其二女亦化為青鳧上升,山因為以為名今旁有巨人跡,馬蹄石,搗藥臼,在龍潭石諸勝,即二女升之處也。(亦見通)
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竇主簿
李白
敬亭一廻首,目盡天南端。
仙者五六人,常聞此游盤。
溪流琴高水,石聳麻姑壇。
白龍降陵陽,黃鶴呼子字。
羽化騎日月,雲行翼鴛鸞。
下視宇宙間,四溟皆波瀾。
決絕日下事,從之復何難?
百歲落斗途,前期浩漫漫。
強食不成味,清晨趕長嘆。
願隋子明去,煉火燒金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