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貓(學名:Pardofelis marmorata charltoni):是石紋貓的亞種之一。比家貓稍大,總體形更延長。從外型上來看,有一些和雲豹與雪豹相同的特徵,像是這兩個物種的中間型;最顯著特徵是大理石斑紋的皮毛,體色變化從深灰色到淺黃灰色到紅褐色。腿和腹部有黑斑點,頸部有縱紋。雲貓的足非常大,更像豹亞科而不像貓亞科。尾長而蓬鬆,幾乎與頭體等長。頭骨通常具有完整的眶後環,顴弓非常寬,在其它貓亞科動物中。
雲貓在基因上介於“大貓”(如虎、豹、雪豹、獅子等)和“小貓”(如野貓、豹貓、叢林貓等)之間。它們某些基因特徵與虎有著共同之處,加之其古老的身世,科學家們認為它們處於貓科動物進化中“大小”分化的分水嶺位置。
棲息於原始雨林或次生雨林環境中。鳥類是雲貓的主要食物,其次是松鼠(包括鼯鼠)。分布於尼泊爾和印度,在中國,雲貓僅出現在雲南和藏東南的雨林中。
(概述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措施,保護建議,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體形略大於家貓,尾長近於身長,具斑駁花紋或大理石斑紋。尾形粗圓,尾毛蓬鬆。四足的各趾均具發達的爪鞘。
體背面褐黃、褐灰或赭褐色。腹面灰黃色。自頸背沿中線有兩行斷續黑紋。體側有斜行排列的黑緣小斑塊。有時模糊或融合,形成黃黑相間的獨特體紋。貌似大理石斑。頭部、四肢和尾均為黃色上散布黑斑點。耳小而圓,耳背黑色,具一小白斑。瞳孔大,淡褐色,收縮時呈圓形。
顱形較高,鼻骨短,前頜骨鼻支並不擴展。顴弓寬,顴骨眶突細長向上與眶後突連線組成眼眶環。眶間區窄。二顳嵴呈弧形,僅老年個體才合併成短的矢狀嵴。翼間孔拱狀。前緣並非平直,側緣較厚些。枕骨區較寬。顳乳突間的顱寬,大於顱基長之半。
大小量度:頭體長400~660毫米;尾長450~560毫米;後足長115~120毫米;耳長35~40毫米;顱全長79~91毫米;體重3~5.5千克。
棲息環境
生活習性
夜行性,獨居。雲貓為森林居住者,在樹上活動的時間多。雲貓善攀爬,長尾有助於在樹枝上平衡活動。可在河岸陡壁的樹枝間棲息。雲貓有向上拱起脊背的典型姿態,當蹲坐或臥伏時,常略縮回頭部,拱起脊背。
分布範圍
原產地:尼泊爾和印度,在中國僅見於雲南、西藏。
繁殖方式
獨行性,繁殖期配對。每月發情,無季節性波動。妊娠期66~82天,每胎產仔2~4隻,2年性成熟。圈養幼仔59天左右可食固體食物,這大致也是野生幼仔的斷奶時間。
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2014年10月7日、11月11日,在中國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次拍到的貓科動物,經多位專家鑑定為雲貓。據悉,此為雲貓在雲南的首批野外影像資料,也是繼1984年12月發現的30餘年後,雲貓重現雲南。
2016年2月,由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騰衝分局提供的紅外相機照片(2015年12月16日攝)顯示,一隻雲貓出現在大塘轄區大河嶺乾。
雲貓相比其他貓科動物相對少見,但在高棉遭遇率比其他地區要高,捕捉到13次野生雲貓的影像。
保護措施
在雲南省,雲貓分布區已建立有4個自然保護區(景東無量山自然保護區、新平哀牢山自然保護區、大理蒼山自然保護區、麗江王龍山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達12.6萬平方米。雲貓在此類保護區中可望得到保護。
保護建議
由於雲貓在中國的數量非常稀少,而且形態和斑紋與中國Ⅰ類保護動物豹的幼體相似,容易相互混淆,建議把雲貓列為中國Ⅰ級或至少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並建議調查生態環境改變對此種的影響。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極危(CR)。
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易危物種(VU),2008年評估。
該物種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註:第31項 雲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