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篆山

石篆山

石篆山位於重慶市大足區西南行25公里三驅鎮佛惠村,這裡的石篆山石刻是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1999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石篆山山上有廟,名佛惠寺。寺外有石窟,是隱蔽的石刻區,集中於佛灣(母子殿)和千佛岩兩區,為儒、釋、道三教混存群雕,約四五千軀。這裡造像規模龐大,像一顆深深埋藏在泥土裡的珠玉,映襯著一部末翻開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篆山
  • 位置:三驅鎮佛惠村
  • 海拔:444.6米
  • 開鑿時間:公元1082~1096年
歷史沿革,主要景點,母子殿,千佛岩,主要價值,

歷史沿革

石篆山位於大足區西南25公里處的三驅鎮佛惠村,海拔444.6米。據佛惠寺《嚴遜記碑》記載,造像於公元1082~1096年北宋元豐五年至紹聖三年開鑿而成。造像崖面長約130米,高約3~8米,通編為10號。石篆山摩崖造像重點保護範圍面積0.21公頃,一般保護範圍面積0.18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2.47公頃。
石篆山摩崖造像為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區,在石窟中罕見。其中,第6號為孔子及十哲龕,正壁刻中國大思想家、儒家創始人孔子坐像,兩側壁刻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這在石窟造像中,實屬鳳毛麟角。第7號為三身佛龕。第8號為老君龕,正中鑿中國道教創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真人、法師像。據造像記知,以上3龕造像均為大莊園主嚴遜出資開鑿,同為當時著名雕刻匠師文惟簡等雕造
一九五六年八十六日,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石篆山摩崖造像屬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現為重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九六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大足縣人民委員會公布,千佛崖摩崖造成像屬大足縣文物保護單位。
石篆山以老君洞為代表作,在1999年12月1日也同時和南山、北山、寶頂山、石門山被聯合國通過,列進了《世界文物遺產》名錄。

主要景點

母子殿

距佛會寺0.5里處,有佛灣(母子殿),計有造像九組,其中地藏像、老君窟、三世佛窟、文宣王窟、文殊窟、魯板窟等保存完好,其餘均已模糊難辨。魯板窟內,雕刻的魯班一手持角尺,一手拿鑽。服飾簡樸,足著布袢布履;身旁有一弟子(民間傳說為趙巧)腳穿草鞋,肩挑一擔,內裝墨斗、掃帚等物。中有一碑,刻"匠氏宗坊"字跡,兩側刻"繩墨千秋仰,規矩萬世因"對聯。

千佛岩

千佛岩距佛會寺1.5公里,其造像以摩岩為主,分為十段:第一段為圓龕造像和方龕造像,每龕造一佛像,壁上所刻"文明國"三字尚存;第二段刻"三世佛"立像一尊;第三段刻坐佛三尊;第四段刻二佛對坐像;第五段刻坐佛八尊、立佛七尊;第六段刻四佛從像;第七段刻"觀音無量佛經變";第八段刻二佛並座像;第九段刻一佛一菩薩像;第十段刻坐佛一尊,側刻五十二位小佛像。據重修佛會寺碑記載,此處於明代洪武末年至永樂八年間由僧人朗然監造。 清人李型廉說:“林木陰森,景最幽勝。”滿山造像“儀態玲瓏,不在北山之下。”“群峰接翠,眾流抱環,林木轉輾而溪徑隘窄。凡奔蹄走載之跡,居民罔識焉。而佛惠寺,巍然獨立乎其間,縱止舉止,則有五十三怫龕,古蹟周匝乎東西南北,實希晝禪師開山道場也,始於宋紹興二年,成於元祐三年。”

主要價值

石篆山石刻最具有哲學價值,當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造像藝術。 子母殿地藏窟的傳者中,有戴冠執飭者,有著鎧甲者,有牛首人身者,有乘龍者,坐牛背者,此均是道教滲透佛教和佛教吸收道教的痕跡。 老君窟中的老君像,一手持三腳夾武,一手執扇,“字之周之世,道像變為一定,前置三足夾軌,右手扶之,左手持符”是較標準的道教造像。 文宣窟,高1.94米,寬3.25米,深1.48米。窟內正中坐孔子,左右各刻五像,皆圓領、大袖、登靴、執笏。其左五像是顏回(字子淵)、閔損(字子騫)、冉耕(字伯牛)、言偃(字子游)、端木賜(字子貢);右五像是仲由(字子路)、冉雍(字仲弓)、宰予(字子我,也叫宰我)、冉求(字子有)、卜商(字子夏),全窟總稱“孔丘十哲”。 “成都文翁石室中,有孔子坐像”。“孔子見聃畫像,弟子侍者一人,車上一人盧”這是全國文獻有記載的兩處孔子像,而將孔子像刻進深山石岩,刻全“孔丘十哲”,全國極少,甚珍貴。 第九窟是可利帝母,俗稱鬼子母、九子母、送子觀音。“可利帝母,作天女形,純金色,身著天衣,頭冠瓔珞,坐宣台上,垂下兩足,於垂足兩邊畫二孩子,傍宣台立,於二膝上各坐一孩,以左手懷中飽一孩,於右手抱吉祥果。”此文與刻圖相對照,甚相吻合。此外,還有志公和尚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