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選自《民國重修隆德縣誌》。石窯磨日,清代隆德八景之一。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注釋,
基本信息
【名稱】《石窯磨日》
【年代】1935年
【作者】陳國棟
【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石窯磨日①
岩腰小磴通幽阿②,誰鑿石窯竟不磨。
劈面山橫天一線,崖臨紅日擦頭過。
作品注釋
①據《重修隆德縣誌》載:“石窯寺距城西三里許,石峰突起,南側有石窟三:一曰大雄殿,一曰無量殿,一曰大士殿。左右有小窟二:一為文昌殿,一為子孫宮。居中鐫額曰‘磨日岩霄’。創自大宋紹興間,嗣而葺之者,明之嘉靖、清之乾隆也。邑乘(縣誌)稱為吳璘、吳玠避暑處,其遺蹟今尚存焉。”(按:吳玠、吳璘是兄弟,宋德順軍隴乾(今隆德縣)人。吳玠[1093~1139年],字晉卿。知兵法,善騎射,隸涇原軍,與弟吳璘屢敗金兵。紹興五年大敗金兀朮兵於仙人關,保全了四川的完整。官至四川宣撫使。《宋史》有傳。吳璘(1102~1167年),字唐卿。少好騎射,與其兄吳玠屢敗金兵,官至四川宣撫使。吳玠卒,吳璘繼守蜀二十餘年。《宋史》有傳)今人考證:石窯寺石窟位於隆德縣城西南2.5公里龍鳳山(又名何家山)南麓峰崖間,崖間建有漢代烽火台。該寺依山就勢鑿石窟5處,大雄寶殿居中,平頂直角,高2.3米,寬2.8米,進深2.7米。窟殿前壁以青磚砌鋪,券門題額“磨日宕霄”。無量殿形制大小與大雄寶殿相仿。大士殿亦平頂直角,高2.4米,寬2.8米,進深5.2米。左右小石窟各一,右為文昌宮,左為子孫宮。1984年在大雄寶殿內右側小窟“玄聖宮”剝落的牆壁上發現用宣紙書寫的“探花吳宗達”、“大定四年”(1164年)等字樣。相傳此地為廣成子最初修道處,每日靜坐看紅日升起。一日忽聽洞後有風火聲,回頭見洞開一穴,循穴遂至崆峒。廣成子臨走時以掌斷山,斬斷山脈。而今斷溝猶在,掌跡尚存,故有“先有龍鳳,後有崆峒”之說。另據新修《隆德縣誌》載,“石窯寺石窟創自宋紹興年,有大雄殿、無量殿、大士殿、文昌殿、子孫宮五窟。另外,後人建有玉皇樓。文物普查時發現明清時修葺殘碑。”現何家山石窯寺石窟被列入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②磴:石階。幽阿:幽深的山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