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碼港

石碼港

石碼港(Shima Port),是中國福建省漳州市港口,位於漳州市九龍江下游三角洲河口南岸,為國家二類開放口岸,是古月港停泊點之一、九龍江內河水運中心,是漳州進出物資的集散地和轉運點。

石碼原名石豁”,原屬海濱,唐宋以後漸成村落,為龍溪縣十一都地。元代,石碼置渡口;清同治四年(1865年),石碼設立海關;1985年,石碼擴建動工,1986年3月,石碼港擴建竣工,同年,石碼港闢為外運碼頭;1994年11月3日,漳州港務局成立,石碼港歸屬漳州港務局管理;2006年,漳州港石碼港區併入廈門港。

截至2020年4月,石碼港擁有擁有泊位19個(其中客運1個),設計通過能力332萬噸/年;1989年,石碼港貨物吞吐量22.35萬噸,旅客24.58萬人次;2019年1月至6月,石碼港區完成貨物吞吐量325萬噸,完成年度計畫的5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碼港
  • 外文名:Shima Port
  • 港口代碼:35000500(JT/T 24-2015);CNZSM(GB/T 7407-2015)
  • 所屬地區:中國福建省漳州市
  • 主營貨類:煤炭、水泥、礦建材料、金屬礦石、鋼鐵等
  • 旅客吞吐量:24.58萬人次(1989年)
  • 貨物吞吐量:22.35萬噸(1989年)
  • 運營機構:廈門港口管理局漳州分局
建設歷程,區位環境,位置境域,氣候條件,水文特徵,硬體設施,運營情況,主營業務,客貨運量,交通配套,價值意義,

建設歷程

唐宋以後,石碼漸成村落,為龍溪縣十一都地。
石碼港古代範圍石碼港古代範圍
元代,石碼置渡口。
明宣德間(1426--1435年),石碼改稱錦江。
明弘治元年(1488年),石碼始辟集市,設錦江水埠,其後,“都人以當地海潮上下激湍,江岸屢有崩潰,乃沿江壘石,築十二壩以障之”,因名石碼。
明嘉靖五年(1526年),劃龍溪十一都地建石碼鎮。
明萬曆二年(1574年),移羅錦埠併入石碼,擴建市鎮區域。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石碼填築下碼河灘,建大宮廟及碼頭,帆船多集散宮前,碼頭範圍擴大。
清乾隆八年(1743年),置石碼廳並轄龍、澄、靖、泰等4縣江海防務。
石碼港一角石碼港一角
清同治四年(1865年),石碼設立海關,為漳州重要港口之一。
民國11年至19年(1922--1930年),拆石碼、三叉河舊城垣,建大碼頭,砌錦江道駁岸,置碼頭10餘座,港口初具規模。碼頭岸線自新洲尾一龍海橋,長2100米,計有祖宮碼、大宮前碼、中巷碼、客運碼、蝦米巷碼、大碼頭、餉館碼、錫安碼、西湖碼、銅鞍碼和鹽館碼11個客貨運碼頭。
1952年後,石碼港8個常用碼頭進行擴建改造。
1975年,石碼港舊碼頭左側增建石堤駁岸。
1979年,石碼港餉館碼頭建為平台式碼頭。
1982年,廈門海關在石碼港設點。
1984年,聘請上海同濟大學指導測設,修訂石碼港錦江道擴建規劃。
1985年,石碼港擴建動工。
1986年,石碼港闢為外運碼頭;3月,石碼港擴建竣工。
1987年,將毗連的中巷碼頭併入石碼港。
1994年11月3日,漳州港務局成立,石碼港歸屬漳州港務局管理。
石碼港錦江道改造石碼港錦江道改造
2006年,漳州港石碼港區併入廈門港。
2012年11月7日,石碼港3000噸級航道疏浚工程開工建設。
2019年7月25日,石碼港航服務中心揭牌成立,抓好港區生產安全、危貨管理、客運站運營等實際工作。

區位環境

位置境域

石碼港位於九龍江下游三角洲河口南岸龍海縣石碼鎮錦江道,是古月港停泊點之一、九龍江內河水運中心;附近港域開闊,港內有烏礁、滸茂諸洲,水路分北港、中港、南港,南港是石碼港口航道,上游西至福河,下游東至草尾,長8千米,寬410米,枯水期水深1至2米。港口碼頭泊位集中於錦江道,碼頭岸線長4600米,公路距漳州市區22千米,水路距廈門港19海里,距香港港306海里。
石碼港位置石碼港位置

氣候條件

石碼港年平均氣溫21℃,平均降水量1374.7毫米,平均風速2.8米/秒,強風向西北西,最大風速28米/秒,常風向東,頻率15%,夏天以南風,東南風為主,秋冬以東北風,東風為主。

水文特徵

石碼港水文受九龍江徑流和外海潮汐影響突出,九龍江徑流較強,年平均流量383.6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15540立方米/秒,枯水期最小流量23.05立方米/秒,平均年徑流量121.08億立方米,流域內來水來沙季節性變化顯著,洪水多集中於4至8月,來水量占全年水量67%,來沙占全年來沙量84%;枯水期多集中在12月至翌年2月,來水量占全年的9%,來沙占全年2%。含沙量年均0.238公斤/立方米,平均年輸沙量222..8萬噸,最大年輸沙量280.95萬噸,最小年輸沙量88.9萬噸。
石碼港潮汐,潮流性質為半日潮淺海港,潮流運動形式為往複流。據石碼潮位站1936年至1938年,1945年至1980年實測資料(以羅星塔零點起算),歷年最低潮位1.38米,實測最高潮位7.70米,實測最低潮位2.18米,平均半潮面4.51米,平均高潮位5.84米,平均低潮位3.18米,平均漲潮歷時3小時47分,平均落潮歷時8小時38分,漲潮流平均流速0.91米/秒,落潮流平均流速0.46米/秒;落潮歷時長於漲潮,落潮流速慢於漲潮,是港口航道沙灘發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歷史上石碼港口水位較深。

硬體設施

  • 客運碼頭
截至1993年10月,石碼港客運碼頭址在錦江道駁岸中側,利用舊駁船設浮動碼頭,置2座木質浮橋,長4米,寬5米,供旅客上下通行,碼頭前沿水深1.30至1.80米。
  • 泊位
截至1993年10月,石碼港箭道埕外運碼頭主體20X9米,為台式鋼筋混凝土結構,碼頭前沿水深1.9米,距前沿3米,水深2.00至2.7米,可靠泊400至500噸位貨輪;石碼港餉館碼頭為平台式碼頭,為糧食、煤炭專用碼頭,可供百噸貨輪停泊;石碼港鹽館碼頭左側為石堤駁岸,為鹽業專用碼頭,可供百噸位貨輪停泊;石碼港區客運和外運碼頭等岸道,寬20.5米,最寬達32.2米。
石碼港航服務中心舉行揭牌石碼港航服務中心舉行揭牌
截至2020年4月,石碼港擁有泊位19個(其中客運1個),設計通過能力332萬噸/年。
  • 倉儲
截至1993年10月,石碼港設定貨物堆場3600平方米,倉庫面積2100平方米。石碼港箭道埕外運碼頭建有堆場2500平方米,專用倉庫200平方米。
  • 裝卸機械
截至1993年10月,石碼港8個常用碼頭設定起重吊機6台,起重能力1至3噸,流動起重吊車1台(5噸),日裝卸能力2500噸;石碼港箭道埕外運碼頭碼頭設有3噸起重吊機2台,可同時裝卸;石碼港餉館碼頭設起重吊機1台;鹽館碼頭左側為石堤駁岸設起重吊機1台。

運營情況

主營業務

石碼港港口主要經營煤炭、水泥、礦建材料、金屬礦石、鋼鐵等。

客貨運量

1985年,石碼港年貨物吞吐量23.72萬噸,旅客進出口22.34萬人次。
1986年,石碼港貨物吞吐量13.11萬噸,旅客11.43萬人次。
1987年,石碼港年貨物吞吐量21.14萬噸;1988年貨物吞吐量達28.00萬噸。
1989年,石碼港年貨物吞吐量22.35萬噸,旅客24.58萬人次。
2019年1月至6月,石碼港區完成貨物吞吐量325萬噸,完成年度計畫的59%,同比增長57%;其中,煤炭完成13萬噸,同比增長2700%;水泥44萬噸,同比增長136%;礦建材料完成158萬噸,同比增長88%;金屬礦石完成14萬噸,同比增長35%;鋼鐵完成48萬噸,同比增長6%;糧食完成5.3萬噸。

交通配套

  • 公路
石碼港與西洋—港尾公路(福建省道208線)、瀋陽—海口高速公路形成陸域路網相通。
  • 鐵路
截至2017年9月,石碼港境內距離最近漳州站僅13千米;直接貫通石碼港的漳州港尾鐵路於2009年底動工,建成後將與龍廈鐵路廈深鐵路福廈高速鐵路、漳汕高速鐵路相連。

價值意義

自明清以來,石碼港一直是漳州地區重要港市,進出物資的集散地和轉運點,也是漳州華僑主要出入港口之一。(《漳州交通志》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