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砌中國傳統民居建築建造技術》是2021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砌中國傳統民居建築建造技術
- 作者:編者:范霄鵬//董碩//薛碧怡|責編:唐旭//吳綾//張華
- 出版時間:2021年
- 出版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 ISBN:9787112261383
- 類別:中國民居建築技術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石砌中國傳統民居建築建造技術》是2021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石砌中國傳統民居建築建造技術》是2021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石質材料運用於民居建築的建造,在全國各地均有廣泛的分布,與各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及就地取材的材料特性有著密切的關聯,由此形成了與不同石質材料相...
土樓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稱為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土樓以生土為主要建築材料、生土與木結構相結合,並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民居建築。其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品類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樓。土樓已被嚴格確認的福建土樓建築有3000餘座,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龍巖永定縣、福建省漳州南靖縣和華安...
客家民居的營造大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每座贛南客家圍屋的建築用材和建築工藝都有差別。贛南客家圍屋主要有幾種建築工藝:一是金包銀砌築,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牆體,用磚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內牆體,用土坯或夯土壘築,如楊村烏石圍;二是河卵石石灰砌築,就地取材用河中均勻、質地較硬的河卵石拌以石灰漿砌築,...
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時期,是客家人在輾轉遷徙中,發揚古老建築技術創造的“世界建築奇蹟”。宋元時期,是福建土樓的形成階段。早期土樓規模較小,結構較簡單,大多沒有石砌牆基,裝飾也較粗糙,形式基本為正方形、長方形。最早提及“土樓”的志書是藏於日本內閣文庫的諭詔《重修虔台志》,記載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此寺始建於隋,改建於宋,保存至今。中國傳統建築這種空間的形成,有其主客觀原因。客觀上如自然的、地理的、生態的原因等,主觀上如中國長期保持的生產方式、經濟形態和人文形態等原因。結構 誠實的結構 中國傳統建築,論其結構,不論是皇家的宮苑,還是散見於各地的各類型的建築,包括民居,其結構特點在世界古代...
其建築類型較為單一,所發掘的房屋遺址均系石砌建築,其建築平面呈長方形。今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與四川省甘孜州、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和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歷史上同屬於康區,系同一區域文化範疇。就建築而言,康巴民居與卡若遺址具有一脈相承的沿襲性。從當今的康巴民居的遺風中很容易體察到其久遠的歷史淵源。建築特色...
青林口古建築群街道全長約1000米,分新、老二街,依山傍水臨河而建。古鎮建築多採用木結構形式,具有典型的川北集鎮風格。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長征途經此地,建立各級蘇維埃政權,留下眾多革命遺址、遺蹟,如紅軍橋和大量紅軍石刻、墨寫標語。青林口古建築群傳統民居建築一般為三進或四進結構,還有四合院式建築平面布局...
東北民居具有濃郁的地區特色,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築重要的組成部分。樣式 最典型的東北民居樣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獨立的三間房最為多見,而兩間房或五間房都是三間房的變種。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採光和取暖的需要,這一由自然環境造成的建築格局的風格最後演繹成一種意識形態上的風俗習慣,甚至還發展成...
全書收集了全國各地以及主要民族的典型民居,較為全面地介紹了所收納的傳統民居類型的分布、形制、建造、裝飾、代表建築、成因和比較/演變,使讀者對中國傳統民居有一個總體的、系統的認識。語言簡明扼要地概括了每個類型的基本特徵,相關配圖圖片大部分為各層級的工作組前往實地調研拍照的一手資料和實地勘測圖,對每個...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是1993年南天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其鈞。本書指出了對意蘊深厚的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一個新發展與研究方向。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於近二十年來收集民居素材,對大陸有地方代表性的民居都作了調查。在此期間,作者還廣泛閱讀了中外學者在各個歷史時期發表的有關傳統住宅的書籍、文章。經過歸納整理...
後門嶺民居 後門嶺民居位於村部左後側山邊,方向坐丁向巽(45°),為二進制單檐穿斗式木構建築。中軸線上依次為後堂、廂房、二堂、門亭。左右為橫厝,左側建有華表山門。占地面積1026平方米,建築面積893.75平方米。始建年代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後門嶺民居的特殊之處在於二堂為主廳堂,廳寬近8米...
《解讀中國傳統建築:中國民居》是一本普及版的中國民居全書。書中分類型介紹了我國具有代表性的各種民居,主要包括合院式民居、水鄉民居、窯洞民居、南方少數民族民居、防禦型民居、北方少數民族民居、村落。每部分精選了具有代表性的建築進行分析,從單體建築到院落組合,從結構形式到材料選擇,從建築形態到文化內涵,力求...
大殿前面有石砌月台,檐下有走廊,屋角朝天空方向延伸上翹,用卷草紋作修飾,整體風格舒展又平緩。大雄寶殿的結構極為複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特點是“插梁式”結構,將承重的一端或者兩端插在金柱上,既結合了抬梁式又結合了穿斗式大木結構形式。皇宮起建築 “皇宮起”建築是閩台部分地區特有的傳統民居建築類型,...
此外還有磚石砌的窯洞式民居。地坑式窯洞也見於黃土層厚的豫西平原地區,如河南鞏縣的地坑式窯洞,常常是整個村莊和街道建在地坪以下,遠遠望去,只見村莊的樹冠和地面的林木。地坑式窯洞頂上的土地,仍然可以種植莊稼。甘肅東部也有這種地下街道。從西方環境建築學家的觀點看來,這種地坑式窯洞建築是完美的不破壞自然的...
承啟樓外環樓最能體現環形土樓的建築結構特點,結合了當地的地理條件,建造者創造性的使用中國建築傳統木構技術,並形成土樓這種特色的建築形式。出檐 承啟樓屋頂面出檐也與傳統的民居有所不同,環外樓靠外版築牆的出檐距離約兩米之遠,這種出檐方式可以保證版築牆不受雨水侵蝕。外環樓靠內部走廊上挑蓋有腰檐,...
硃砂村有多種傳統技藝:石磨豆腐製作、燙皮製作、米酒釀造、線粉製作、豆粉膏製作、勺子製作、殺豬傳統技藝、駁牛傳統、傳統民居建造技術(泥工、木工、石刻)、竹篾編織、巢絲、手工織布、人工壓榨茶油、手工碾米、水車舂米、草鞋編織等。榮譽稱號 旅遊信息 入村路線 修水縣至硃砂古村有兩條路通行,一條經S306省道...
龍南圍屋又稱龍南客家圍屋,是分布在江西省贛州市龍南市境內的客家特色民居建築,龍南市境內保存有客家圍屋376座,占贛南圍屋總數的70%以上,其中代表性客家圍屋有關西新圍、燕翼圍、烏石圍、栗園圍、龍光圍等。龍南客家圍屋是一種把家、祠、堡三種功能融為一體的大型圍合性、防禦性傳統民居建築。圍屋建築中的設計...
建築格局 特點 拉日馬石板藏寨的民居由石板建成,寨子裡大街小巷也由石板鋪建,村裡的佛塔村由113座六層佛塔組成,每座塔的造型各異。民居大多用石板蓋成,布局緊湊,高到二至三層不等。下層一般為石砌結構,部分以純泥為料夯實成牆,上層為棚科結構,屋頂由青石板鋪成,布局緊湊、錯落有致,一宅一院,木柵欄、...
建築格局 卓克基土司官寨是由四組碉樓組合為封閉式的四合院,坐西北朝東南,平面略呈正方形,中軸線對稱布局。官寨在外側有片石砌四角碉樓。卓克基土司官寨總占地面積1400餘平方米,正面邊長37.84米,側面邊長37.2米,全高19.5米,建築層高2.85米,暸望房高2米,頂高1.6米。建築特點 建築風格 卓克基土司...
改塔全用花崗岩大塊石砌構,平面呈八邊形,內有石階轉折而上。建構體量如此高大的石塔,需要較高的建築技術和技巧,充分說明了屏南人民額聰明才智。瑞光塔鐘嶺山下北為千年古鎮雙溪,南臨碧波蕩漾的鴛鴦湖,人文景觀薈萃,景色優美。岩後紅軍洞 在白水洋境內,沒有單獨收費,免費 位於雙溪鎮岩後村邊的五老峰間。民...
古堡建有南北兩座堡門,北堡門為磚砌,門外建有一座提升防禦能力的瓮城,瓮城之上還建築了多座宗教祠廟。瓮城城門面向正東偏北開設,與北堡門構成了兩道堡門。兩道堡門不在一條中軸線上,這既遵循了古代軍事防禦的原則,同時又寓有風水不外流之意。南堡門為石砌,堡門上有一座石雕龍頭,象徵龍首;門外有九...
惠安石雕早期主要服務於宗教,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主要體現在宮觀寺廟的建築設計、雕刻安裝,寺內外塔、亭、柱、欄等的建造雕刻,以及對神佛造像出神入化的雕刻上。時代特徵 惠安石雕在每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留下蘊涵特定歷史信息的石雕精品,如宋代的橋、塔、寺,明清的蟠龍石柱、石獅、古建築民居,建國後的許多紀念...
沿溪多為石砌櫃檯的商戶人家,老人們三三兩兩坐在橋頭閒聊。雖然整個鎮區新老建築雜陳,讓人覺得遺憾,但跨過小橋鑽入小巷還能看到軍事機關重重的民居建築概貌,其中的九道坎巷要穿過狹窄低矮、兩邊布置槍眼的過街門洞。街盡頭是文物保護單位天龍國小,仍然保留著明末清初的建築風格。鎮北殘存著一段古驛、一座古驛橋。...
(2)四川省重點研發計畫,裝配式鋼結構住宅成套技術研究與套用,2020YFS0061, 2020/01-2023/12,主持;(3)福建省結構工程與防災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腐蝕環境對輸電塔線體系抗衝擊性能的影響,SCDPFJ, 2019/04-2021/03,主持;(4)西藏自治區科技計畫項目,高原新型耐震藏式石砌建築關鍵技術研發與套用,CGZH...
1981年,文物部門按明代甲秀樓原式樣重修,樓基部分採用現代建築材料和技術,復修涵碧亭。建築格局 甲秀樓是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閣樓式建築,飛甍翹角,層層收進,由橋面至樓頂高約20米,12根石柱托檐,護以白色雕花石欄桿,樓側由石拱“浮玉橋”連線兩岸;浮玉橋為九孔,長90餘米,稱“九眼照沙洲”,解放後臨河...
20世紀30年代,隴海鐵路通到西安和花園口黃泛區難民,使丹鳳門遺址一帶居住人口大量增加,大明宮南城垣地面以上的部分隨著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加劇而逐漸損毀消失,僅有殘存的丹鳳門遺址南北20多米、東西100餘米範圍仍高出周圍地面2米多,四周布滿現代民居,形同孤島,高台上建有一所平房,屬一家私人診所,周圍生長不少...
古村落以“箬皮街”為軸線,大小 40多條街巷呈技術布局,體現了很強的向心凝集性。高牆與通道構成的空間,時窄時寬,開際線時高時低,彎曲而又貫通,幽深曲折,猶如迷宮。街巷路面全用青石板鋪設,光潔平整。民居大多沿街、沿河而築,飛檐翹角、粉牆黛瓦,高低錯落。在小溪河彎處形成“出水蓮花”形狀建築群落。200...
大陽古鎮在明清時期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宅院建築群,這些大院布局嚴謹,規模宏大,裝飾講究,可謂壯觀。而大陽卻呈現出了與其他地方不同的一番景象,官第、商宅、亦官亦商的宅院,星羅棋布,團團錦簇,共同形成了明清民居庭院的大合唱。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令人驚奇,給人以震撼。大陽的民居建築,布局錯落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