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獅城隍信俗
- 批准時間:2010年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項目編號:Ⅹ-26
- 申報單位:石獅市道教協會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流行地區,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石獅城隍信俗始於明初。明洪武年間,設定永寧衛城(治所位於石獅市永寧鎮),古時建城必有城隍,故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隨之創建永寧衛城隍廟。
明嘉靖年間,倭寇攻陷永寧衛城,永寧百姓逃難避居石獅,遂將城隍信俗傳入石獅。
清初,沿海遷界,永寧衛城隍廟遷建於石獅寬仁街。復界後,重修永寧衛城隍廟。石獅遂有兩座同為敕封“忠佑侯”的城隍廟。數百年來,石獅“忠佑侯”城隍信俗影響遍及閩南、台港澳及東南亞地區,形成具有閩南特色的信仰習俗。
清代乾隆年間,永寧衛城隍廟、石獅城隍廟開始分爐台灣,見證了“蚶江鹿港對渡”的歷史事實,是閩台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
民俗內容
石獅城隍信俗主要表現形式有:
城隍廟會:相傳,永寧衛城奠基於五月廿四,石獅民間便將此日作為城隍聖誕日,屆時舉辦廟會活動,包括演戲酬神,懸掛燈謎會猜,各式民間文藝匯演。
城隍出巡:信眾認為城隍出巡意在體察冥間之事以及人世的壽命禍福,在石獅城隍誕辰日(農曆五月二十四)神像出巡之時設壇祈福增壽,驅災納祥。出巡時除了宗教儀仗佇列之外,常組織民間戲劇、文藝、雜耍等表演隊伍,別具特色,成為一個展現民間文藝的流動舞台。
謁祖進香:由於石獅城隍香火來自永寧,故而每逢城隍誕辰日,石獅城隍廟組織宗教儀仗隊,在眾多信眾的護衛下,前往永寧衛城隍廟謁祖進香,儀式結束後,迎接城隍回駕。此外,由於永寧衛城隍、石獅城隍香火自清代以來陸續傳入台港澳及東南亞地區。眾多分靈廟宇自行擇吉日組織信眾到祖廟謁祖進香。
城隍靈簽:從爐旁取一對相杯,再從城隍簽筒隨機搖出一簽,然後雙手捧杯於胸前,默念:若所抽之簽即為聖意,請賜聖杯。念畢,鬆手令相杯落地後,呈一平一拱即為聖杯,此簽即為聖意也。若相杯落地後,呈兩平面,稱為笑杯,乃笑而不答也;若呈兩拱面,稱為陰杯,聖意非此簽也。得笑杯或陰杯,均當送簽回筒,重抽一支再卜,直至卜得聖杯方得簽。換得簽書後,聖意盡在簽文中,可以自釋,也可以至廊下解簽處求解。
流行地區
石獅城隍信俗的主要活動區域在永寧鎮和鳳里街道辦事處,分布石獅市全境以及晉江市、惠安縣、南安市等地。清代,香火分靈於台灣、東南亞。台灣島內台北、台中、彰化等地均有石獅城隍(忠佑侯)的分靈廟宇數十座。澳門、香港地區,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國也有石獅城隍的分靈廟宇。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石獅城隍信俗的傳播歷經明、清兩代重大歷史事件,成為十六七世紀福建東南沿海政治、經濟、文化變遷的歷史見證,永寧城隍廟、石獅城隍廟先後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歷史研究價值。
石獅城隍信俗以其宗教警示、勸善意義,對加強道德約束、協調入際關係、緩和社會矛盾具有特殊作用,並通過兩岸及東南亞城隍信俗文化的頻繁交流,體現了兩岸和海外城隍信俗文化同根同源,具有文化研究價值。
石獅城隍信俗民眾參與性強,影響深遠,並通過分靈台灣及海外,成為維繫兩岸及海外僑胞民族情感的特殊精神紐帶。
傳承人物
石獅城隍信俗代表性傳承人物有:商庭煙、劉安慶、吳為永。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3年9月12日,第二屆永寧古衛城暨城隍文化節在石獅市永寧鎮開幕。
2016年10月,由石獅永寧古衛城文化促進會、石獅永寧城隍廟管委會、台灣鹿港文教基金會聯合主辦的永寧古衛城暨城隍文化節在福建石獅永寧鎮舉行。
國際影響
石獅是閩南僑鄉,旅居海外的僑親為了得到城隍爺的庇護,保佑他們在僑居之地安居樂業,又紛紛從石獅城隍廟分爐割香祀奉。因此石獅城隍爺在台灣、香港、澳門、菲律賓、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擁有大批的信眾,台南、香港、澳門乃至菲律賓還建有石獅城隍廟,海外信眾也經常組團到石獅城隍廟謁祖進香。2003年香港爆發“非典”,特區政府特許香港石獅城隍廟在北角出巡遊行踩街,消災祈福,警方還出動警力協助維持交通秩序,由此可見石獅城隍信俗影響力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