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沿革,鎮情概況,一、地形地貌,二、歷史沿革,三、區劃管理,四、自然資源,五、氣候環境,六、自然風景,七、人物與人文,八、產業結構,九、基礎建設,十、發展趨勢,區域概況,地理位置,行政區劃,2產業經濟,農業經濟,旅遊資源,3基礎設施,社會及人文,文化教育,人口數據,
概況
大坪鄉位於平江縣東北部。東鄰江西省修水縣,南接木金鄉,西連虹橋鎮,北近湖北省通城縣。面積108平方千米,人口20779人(2009年末)。轄積穀、黃龍山、和合、何染、姜源、西四、莊樓、太平、桂林、南嶺、羅龍、水瀝、黃洞、普安、古江、新喬、新義、新坊、擴大、孚東、孚西21個行政村,220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大坪集鎮,距縣城82千米。旅遊資源有石牛寨景區。
沿革
因鄉機關駐地解放初為一塊大荒坪,故名大坪。解放前為五區天岳鄉六保;解放後為大坪、桂林、姜源、黃龍等鄉,屬九區、虹橋辦事處。1958年為幕阜公社(虹橋公社)。後設立大坪公社,屬虹橋區。1984年社改鄉。1995年,漿市鄉併入大坪鄉,面積108.1平方千米,人口2萬,鄉政府駐大坪,轄大坪、積穀、黃龍山、何染、姜源、和合、西四、莊樓、水瀝、羅龍、杜林、南嶺、普安、黃洞、新橋、古江、新義、新坊、擴大、孚東、孚西21個行政村。2001年,人口5408戶、2154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16人,轄21個村,272個村民小組。
【2010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30626206:~200 220積穀村 ~201 220黃龍山村 ~202 220和合村 ~203 220何染村 ~204 220姜沅村 ~205 220西四村 ~206 210莊樓村 ~207 210太平村 ~208 210桂林村 ~209 220南嶺村 ~210 220羅龍村 ~211 220水瀝村 ~212 220黃洞村 ~213 220普安村 ~214 220古江村 ~215 220新橋村 ~216 220新義村 ~217 220新坊村 ~218 220擴大村 ~219 220浮東村 ~220 220浮西村
鎮情概況
一、地形地貌
西北有地勢陡峭的石牛寨等山系。
二、歷史沿革
1995年進行撤區並鎮,2014年11月22日正式更名為石牛寨鎮,毗鄰的漿市鎮與石牛寨鎮合併,鎮政府駐地大坪集鎮。石牛寨鎮所轄的大坪、漿市二個集鎮,交通便利,物產豐富,形成了發達的邊界商貿區域。
三、區劃管理
位於湘、鄂、贛三省交界的平江縣東北角,是平江縣最偏遠的鄉鎮之一,全鎮共轄21個村,272個組,人口2.3萬餘人。全鎮共有黨支部25個,黨員720名。
四、自然資源
一是人力資源。全鎮有男女勞動力1.25萬人,其中剩餘勞動力比例較大,外出務工人員常年達0.4萬人。
二是耕地資源。全鎮有耕地17798畝,其中水田15473畝,旱土2325畝,大部分為自流灌溉,旱澇保收耕地。亦有部分易受旱農田。
三是山林資源。全鎮共有山林103810餘畝,自然植被以喬灌木混生林為主,亦有部分人造用材林和果林,楠竹亦有一定面積。
四是礦產資源。礦藏主要有長石、雲母、螢石等非金屬礦,少數地方有鈾礦資源。
五是水利資源。山高溝深的地形及縱橫交錯的大小溪流形成的水流落差,具備了不少可利用水利資源。現建有中小水電站3座,共裝機容量為1150千瓦,尚有部分資源正在開發中。
五、氣候環境
典型山區氣候,冬暖夏涼,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雨水較為充沛,無特大澇大旱,晝夜溫差大的氣候環境適合作物生長,適宜反時令蔬菜種植和中草藥生長。
六、自然風景
境內山川起伏,溪流縱橫,山清水秀,風光秀美。
七、人物與人文
國家級地質公園----石牛寨風景區位於湘、鄂、贛三省交界處,我鎮境內,距平江縣城65公里,當地民眾將石牛寨的景點概括為“一牛二龜三關隘,四橋五寨六線天,七奇石八寺廟,四十八岩(洞)景無邊。”現已完成一期工程開發,二期工程正在建設,主要包括售票大廳、停車場、遊客接待中心、軍訓樓、集訓營、好漢橋、人工棧道、將軍湖、石佛山連環滑索、大毛寨索道、四星級溫泉大酒店。
八、產業結構
以糧食(水稻)種植為主的農業和以豬、牛、羊、雞養殖為主的畜牧業構成的產業形式,使稻穀、豬、牛、羊、雞成為全鎮主產品,同時,黃豆、花生等五穀雜糧亦有一定分量。
九、基礎建設
一是道路交通。南龍公路貫穿整個石牛寨鎮,虹(虹橋)木(木瓜)公路和鐘(鐘洞)虹(虹橋)公路直通大坪,全鎮21個村完成了村級公路硬化,已經實現“一村一路”的村級公路硬化目標。
二是農電建設。全面消滅了無電戶,已有16個村完成網改工程,全面完成戶改工程(除古江村用江西省電力外)。
三是文教衛生:全鎮有鎮辦初級中學2所,國小17所。中心衛生院1所。
十、發展趨勢
:我鎮將全面發展石牛寨旅遊產業,依託石牛寨旅遊開發,建立紅色旅遊景點——胡筠烈士故居,開發孚東、孚西境內豐富的溫泉資源,開發黃龍山、積穀萬畝杜鵑花,逐步形成一條旅遊觀光帶。
區域概況
地理位置
石牛寨鎮原名大坪鄉,2014年11月22日,大坪鄉在原政府駐地舉行撤鄉建鎮並更名為石牛寨鎮揭牌儀式,縣委常委、副縣長李鎮江,副縣長潘如意等出席。儀式上,鎮黨委書記賴毅致辭。賴毅表示,農村城鎮化是農村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借力石牛寨旅遊,大坪各項事業快速發展,地域名氣顯著上升,撤鄉建鎮條件已具備。石牛寨鎮將堅持“旅遊立鎮”發展戰略,立足鎮情,認清形勢,抓住機遇,埋頭苦幹爭取鎮域經濟大發展。石牛寨鎮自2013年底開啟撤鄉建鎮有關工作,2014年9月正式獲省政府批文,大坪鄉撤鄉建鎮並更名為石牛寨鎮,政府辦公地駐原大坪鄉政府駐地,原有區劃不變。
石牛寨鎮東臨江西省修水縣,西與
虹橋鎮接壤,南以
龍門鎮、
木金鄉毗連,北與湖北
通城縣相連。境內多屬丘陵地帶、高山地貌,地勢東南低,西北高。東南面是汨羅江的源頭——汨水源,貫穿整個石牛寨鎮。東南有地勢陡峭的
石牛寨等山系,屬典型丹霞地貌。石牛寨鎮地質多為沙質壤土,水系完整,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型,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有利於各種喜溫作物生長。最新合併之後的行政村:積穀、黃龍山(黃龍山、和合)、何染、姜源、西四、莊樓(莊樓、水瀝)、大坪、桂林(桂林、南嶺、羅龍)、普安(黃洞、普安)、古江、新橋、新義、大新(新坊、擴大)、石牛(孚東、孚西)
行政區劃
石牛寨鎮下轄村: |
| 羅龍村 | 和合村 | 何染村 | 姜源村 | 西四村 | 莊樓村 | 太平村 | 桂林村 | 南嶺村 | 積穀村 | 擴大村 | 黃洞村 | 普安村 | 古江村 | 新喬村 | 新義村 | 新坊村 | 孚東村 | 孚西村 | 黃龍山村 |
2018年石牛寨鎮下轄村: |
何染村 | 姜源村 | 西四村 | 莊樓村 | 大坪村 | 桂林村 | 積穀村 | 普安村 | 古江村 | 新橋村 | 新義村 | 大新村 | 石牛村 | 黃龍山村 |
最新行政區劃合併:
黃龍山村:黃龍山、和合
莊樓村:莊樓、水瀝
桂林村:桂林、南嶺、羅龍
普安村:黃洞、普安
大新村:新坊、擴大
石牛村:孚東、孚西
2產業經濟
農業經濟
該鎮是綜合性農業經濟區,該鄉耕地面積17798 畝,水田15473 畝,旱土2325畝。經2002年大力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農業生產形成良好的發展勢頭。2003年,糧食生產發展迅速,該鎮年生產糧食11346噸,人均產糧500餘公斤;黃豆、花生、油菜產量分別為150萬公斤、35萬 公斤、25萬公斤,共發展反時令大棚蔬菜1200畝,創產值140萬元。養殖業發展勢頭喜人,2003年共發展黑山羊 2.4萬頭,出欄2萬頭;發展生豬1.3萬頭,出欄1萬頭;發展肉牛養殖400餘頭,出欄150頭。生態保護得到了進一步加強,2003年共完成退耕還林1800畝。1978年以來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到2003年末,全年財政總收入330.09萬元,為預算的100%,同比增長12%,財政收支基本保持平衡。信用社年末存款達1360萬元,人平80元;繼續實行農村稅費改革,農民負擔下降到人平43元。2003年,該鄉國民生產總產值72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17元。
旅遊資源
該鎮境內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以奇險著稱的石牛寨,風光旖旎的汨水源、黃龍山萬畝杜鵑花園,莊樓村五千米地下山洞,被譽為大坪“四絕”,2001年至2005年,每年吸引遊客8000餘人次。2003年,通過大力招商引資,投資100萬的汨水源漂流項目已正式簽約,2004年6月份正式營業。2011年,石牛寨景區的石佛山正式興建國內最長的棧道,長度達3公里。石牛寨風景區也被評為國家地質公園。石牛寨位於本鎮境內,距縣城76公里,平江至虹橋的環縣公路直通寨下。石牛寨海拔523米,方圓10餘平方公里,石牛寨西部有一巨石,形如黃牛,故名石牛山。石牛寨寨上風光無限,寨下景色誘人。它是由怪石、奇峰、石洞組成的石的世界,鬼斧神工,千姿百態,美不勝收。“風景旖麗石牛寨,俊秀婀娜黃龍山”。境內石牛寨48個景點以奇險著稱,猶為罕見的是保存完好的400多米古城牆和森嚴壁壘的山寨古堡,享有“天下第一寨”之美譽;甘渭漢將軍從這裡踏上了革命的征途,大烈士胡筠一直傳頌鄉里;淳樸的山裡人按照總書記的指引,奮起直追奔小康,打開山門熱忱迎接海內外人士來石牛寨觀光旅遊、投資興業。“你發展,我服務”是石牛寨鎮黨委政府對社會各界的鄭重承諾。我們相信,有上級黨委的正確領導、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全鎮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個美麗文明的新石牛寨定會在世人面前展現。 汨水源旅遊區地處平江與江西交界的石牛寨腳下,為我省發現的重要風景旅遊區,遊覽起點位於本鎮石牛村(孚石村),這裡為典型的丹霞地貌,遊人乘坐竹筏順窄窄的汨水下漂,沿途兩岸峰巒疊翠、汨水曲折幽奧,古木郁蔥,丹山溶入碧水,白雲繚繞群峰,其絕佳景致只有身臨其境,才能充分領略其妙。
3基礎設施
截止2013年底,各村已全部修通了通鄉機耕路。2003年,全鎮共投入資金100萬元,新建橋樑3座,新修公路23公里;爭取資金300萬元,修建普安省際斷頭公路。截止2005年,該鎮有省電視差轉台1個,有線電視台2個,私人有線電視台2個,衛生事業得到全面發展和提高,該鎮衛生院指導該鎮21個村部建立了較完善的衛生室,該鎮“四苗”接種覆蓋率100%。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民眾居住條件不斷得到改善,移動聯通電信信號已實現全面覆蓋,寬頻網際網路和高檔家用電器進了尋常百姓家。近半數家庭購置了小汽車。
社會及人文
該鎮2002年加大鎮對計畫生育工作“兩個轉變”和村計生協會建設的支持力度,負重奮進,2003年完成四大手術401例,其中上環124例,女扎230例,流引產47例,2003年共出生196 人,計畫生育率94%,全面通過省、市、縣驗收,順利進入一類。各村計生協會繼續開展“優質服務暖萬家”活動,共辦協會實體29個,使930名已婚育齡婦女純收入比上年增加了260元。
文化教育
截止2003年底,該鎮共有中學2所,國小20所,國小入學率達100%,鞏固率99.8%,國小升國中升學率98%,國中鞏固率97.8%,國中畢業率97.5%,升學率為62%。
人口數據
2002年底該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20736 |
男 | 11113 |
女 | 9623 |
家庭戶戶數 | 5236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20560 |
家庭戶男 | 10962 |
家庭戶女 | 9598 |
0-14歲(總) | 5184 |
0-14歲男 | 2800 |
0-14歲女 | 2384 |
15-64歲(總) | 14095 |
15-64歲男 | 7533 |
15-64歲女 | 6562 |
65歲及以上(總) | 1457 |
65歲及以上男 | 780 |
65歲及以上女 | 677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206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