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1年至1954年,陶峙岳、張仲瀚辦公居住舊址是石河子新城建設和兵團屯墾戍邊事業的指揮中心之一。1995年,以陶峙岳、張仲瀚辦公居住舊址為依託建成的石河子軍墾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由一位上海工程師設計,1952年5月,動工;同年9月落成。2004年,改擴建成為“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當年10月10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開館並舉行了揭牌儀式。2010年,博物館二次改造陳列。同年5月1日,重新開館。
新城兵團小禮堂(人民電影院)始建於1952年,由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二兵團基建處設計並組織施工,於1953年在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進疆、新疆和平解放三周年時落成並投入使用。2015年,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古蹟保護中心對小禮堂按照功能和原貌進行了整體維修和復原。2016年年初,完成全部保護工程。
建築格局
綜述
石河子軍墾舊址,包含第二十二兵團機關辦公樓舊址(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新城兵團小禮堂(人民電影院)、陶峙岳、張仲瀚辦公居住舊址三處建築。
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
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是中國唯一的一座以新中國屯墾戍邊革命歷史為主要研究及陳列內容的國家二級博物館。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二兵團機關辦公樓,曾是石河子的第一幢高樓,又被稱為“軍墾第一樓”。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屬於典型的仿蘇式建築,整體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10米,南北寬約46米,占地面積約4829.95平方米,建築面積約9703平方米,文物庫房面積約1300平方米。整個外牆體刷磚紅色塗料,修建時所使用的紅磚、紅瓦是咱們的軍墾戰士自己一塊塊打土坯、燒製成的,紅磚中間有“ZZ”字樣,代表著二十二兵團。博物館展覽由序廳和基本陳列組成。序廳由一幅由1952年毛澤東主席向駐疆部隊發布的命令、雪山、胡楊樹組成的巨幅木刻浮雕引入,包含前言、兵團14個師簡介、兵團農牧團場分布圖、二、六軍進軍新疆示意圖及兩個沙盤。基本陳列分為:軍墾序曲、凱歌進疆、艱苦創業、激情燃燒、三個隊的作用、繼往開來再鑄輝煌、親切關懷、王震將軍辦公居住場景復原、《屯墾戍邊》半景畫、反映改革開放30年來兵團輝煌成就的虛擬演播廳十大部分,採用實物與圖片相結合的方式,運用了場景復原、等比微縮場景、人物雕塑、矽膠人物像、油畫、國畫等藝術手段,共展出實物900餘件,圖片1000餘幅,再現了兵團創建、發展的全過程。
新城兵團小禮堂
新城兵團小禮堂建築結構複雜,建築質量較高。建設禮堂用的土塊和磚瓦等材料,在當時艱苦的環境下,所有的材料都是戰士們自力更生、就地取材製作的。
陶峙岳、張仲瀚辦公居住舊址
陶峙岳、張仲瀚辦公居住舊址位於石河子市中心的北子午路與西環路交叉口。舊址為土木結構平房,共有大小房屋16間。11間陳列展室,陳列面積200餘平方米。整個展覽運用矽膠人物塑像7尊,共展出文物93件,圖片、文字圖版150幅,運用光、電、影像解說等手法,展示了半個世紀前,生活戰鬥在北疆瑪納斯河流域、準噶爾盆地周圍,這支特殊部隊的光輝歷程。總占地面積約22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46平方米,陳列面積約168平方米。
文物遺存
百衲衣
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內陳列的這件軍大衣上補滿了大大小小各種顏色的補丁296塊。由曾經和
王震將軍一起進疆的老軍墾戰士王德明在1995年捐獻給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王德明老人一輩子沒捨得扔掉的破舊衣物,成為了那段崢嶸歲月的見證。這件打著296塊補丁的軍大衣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
大號坎土曼
大號坎土曼,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館藏國家一級革命文物,用炮彈殼製成。
“嘎斯69”吉普車
“嘎斯69”吉普車,國家一級革命文物,陶峙岳司令員曾經乘坐過。
價值意義
石河子軍墾舊址是石河子乃至兵團最具紀念意義的建築之一。凝結了幾代軍墾人的智慧與血汗,它特色鮮明,記錄了石河子的艱難與輝煌。石河子軍墾舊址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充分發揮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是弘揚兵團精神的主要陣地。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石河子軍墾舊址位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
交通信息
自駕: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石河子軍墾舊址,路程約4.2千米,用時約8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