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49年12月,毛澤東主席發布了《軍委關於1950年軍隊參加生產建設工作的指示》。根據指示,王震(時任新疆軍區代司令員)向駐新疆部隊下達大力開展大生產運動的命令。踏勘荒地荒灘、籌劃墾荒造田、建設軍墾農場等工作隨之展開。
1952年4月,軍墾農場最終選址在距瑪納斯縣城西北約15千米的小李莊一帶。次年春,新疆軍區抽調700多名官兵在小李莊組建起農墾部隊,不久改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農墾第10師,師部就設在小李莊。
1953年5月1日,開工修建師部辦公樓。
1956年,小李莊成為農八師三十團一營、被服廠、子弟學校的所在地。這期間,小李莊進入大建設時期。先後修建了辦公樓、俱樂部、醫院、商店、食堂、招待所、學校等3萬多平方米的蘇式建築;開辦了磚窯廠、被服廠、麵粉加工廠、造紙廠等;地方在此開辦了郵電代辦所、銀行儲蓄所、新華書店等;先後開辦過農十師子女學校、農八師子女一校、莫索灣中學、三十糰子女學校、小李莊中學、農業中學、小李莊師範學校、護士學校以及墾區各類專業培訓班。軍墾戰士先後修築了大海子水庫、小海子水庫、夾河子水庫,開墾了數十萬畝良田。
1970年3月,小李莊再次由新疆軍區接管,小李莊及其下屬生產連隊奉命移交水工團,其餘單位遷往十戶灘(現147團)。從1971年起,小李莊一帶成為新疆軍區駐軍點和生產基地,先後有多個部隊在這裡駐守。
1989年,最後駐防的工兵九團撤離,小李莊交由新疆軍區後勤部管理,由於無常駐人員,這裡逐漸荒廢成為舊址。2009年,新疆軍區後勤部將小李莊整體移交給147團。
2016年,小李莊軍墾舊址搶險加固修繕工程通過國家文物局立項;2017年5月,開工;2018年10月,完工。
建築格局
小李莊軍墾舊址曾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農業建設第十師師部和三十團團部所在地,是當年瑪河東岸軍墾拓荒事業的指揮中樞和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是兵團留存較為完整的具有代表性的軍墾早期建築群。小李莊軍墾舊址是一個蘇俄農莊式建築群落,院內有11座20世紀50年代的軍墾建築,整體建築群規模龐大,功能齊備,既彰顯兵團軍墾文化特色,又具軍事防禦功能。院內設有生產、戰鬥指揮機關以及文工團、體工隊、電影隊、學校、幼稚園、醫院、商店、銀行等軍墾服務機構,周邊有工廠、農場、林場、牧區、水庫等生產單位和設施,道路以此為中心輻射至各軍營、生產連隊和地方村莊。小李莊軍墾舊址分為東、西兩個片區。
主要建築
東片區
綜述
東片區呈“臼”字型,兩座走廊平房的間距就是“大門”。
辦公樓
辦公樓在小李莊軍墾舊址大門的對面近200米處,是一座“丅”字型二層樓,辦公樓的地板、頂棚和樓梯均為木質。“大門”與辦公樓之間的行道兩側,則分別建有醫院、學校和官兵宿舍等對稱房舍。
醫院
醫院坐東朝西、南北走向,沒有圍牆。是現今石河子市人民醫院的發祥地。
西片區
綜述
西片區,以兩座八角二層小樓為“大門”。“大門”對面則是與東片區辦公樓幾乎在同一個緯度線上的軍人俱樂部——大禮堂。
大禮堂
大禮堂占地面積約2400多平方米,由紅磚砌起的四個大方柱,撐起了大禮堂坐南朝北的門面。門面上方是一個大紅五角星浮雕,五角星周圍是飛翔的和平鴿,象徵著中國軍人愛和平、中國軍人以戰爭爭取和平的建軍理念。這個寬為29.8米、縱深為74米的大禮堂,由三個木質的弓形大梁撐起了整個大禮堂的拱形屋頂,觀眾席上沒有一根支柱,更顯得觀眾席的開闊和暢通。舞台前沿兩側的框線上是棉花、玉米和麥穗的浮雕,表示著祖國解放後的小李莊駐軍是以農業生產為己任的生產建設部隊。大禮堂,既是小李莊駐軍官兵的文化娛樂和政治教育的主要場所,也是軍人們冬季編筐、制耙的勞動場所和農產品收穫後的糧倉。
歷史文化
名字由來
小李莊原本是瑪納斯縣蘭州灣鎮的一個小村莊,是綏來城(今瑪納斯縣城)至阿爾泰黃金通道上的一個小驛站。因地勢重要,故瑪納斯河的這段通道上常有軍隊駐防。又因當年在莊內住的李志勇和李厚元兩家村民,與附近住著的李姓村莊中的村民相比年齡偏小,這個驛站故被稱為“小李莊”,這個稱號一直延續。
價值意義
小李莊軍墾舊址是新中國西部屯墾事業發展的歷史見證,是兵團愛國主義傳統教育的“活教材”,也是屯墾戍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小李莊軍墾舊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蘭州灣鎮境內。
交通信息
自駕: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小李莊軍墾舊址,路程約15千米,用時約2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