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橋火龍

石橋火龍

達州石橋火龍是達州市達川區石橋鎮的民俗文化活動。鬧春已延續千年。整個活動貫穿了請龍、龍點睛、龍請水、燒火龍、送龍等民俗風情,祈求新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是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特別是到了元宵節晚上,數條火龍遊街走巷穿梭,居民家家用硝磺、柴碳等原料配製成煙花,盡情地對火龍燃放,使之火花四濺,讓人喝彩不已。火龍用竹篾做成龍的軀體,再裱上白紙,塗上顏色,繪上鱗、角、爪,龍首、龍尾長達數十米,渾然一體。然後用硫磺、白硝、木炭製成的火藥,做成“土火箭”,還有吐珠、轉花、大犁等不同式樣的煙花,安裝在龍的全身。一條火龍由來十個赤膊青年手擎,加上鼓樂手、擎鱉魚、小龍蝦金魚等人,隊伍達幾十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橋火龍
  • 分類:民俗
  • 地區:達州市達川區
  • 時間:每年正月十一至正月十五
火龍演變,火龍歷史,火龍情結,安全問題,保護樣板,

火龍演變

經過幾百年來藝人不斷地研究改進,如今火龍由原來丈把長,發展到現在最長可達30多米長。燒火龍有很多講究,先是要看一個好日子,再請有經驗的老師父挑選精壯男子上山去砍竹子,並用三個多月的時間來製作火龍。火龍製作好以後,請當地有聲望的老人前去請龍,龍請好後,就開始為龍點睛,然後把龍抬到河邊先燒香再向火龍“請水”。正月十一到十五開始了最熱鬧的燒火龍活動。到了十五元宵夜,活動進入最高潮。古鎮的男女老幼,都渴望能看到表演燒火龍,給人們帶來吉祥。火花如若燙到你了,那你一定會發大財。特別是擎龍頭的就更了不起,出錢最多的才能擎龍頭,擎了龍頭,在新的一年,一定會行好運,人們叫“大發龍運”(發大財)。火龍在燒前,人們會把龍的長須剪下來丟進一口大鍋里,並放好米,煮一鍋稀飯,等人們燒完龍後,前來吃龍鬚飯。吃完飯後,整個活動才宣告結束。

火龍歷史

石橋是達州的一個小鎮,始建漢代,明末戰毀。清順治年間“湖廣填川”移民重建。數千年的歷史積澱,孕育了石橋鎮豐富的民俗文化。
退休多年的老鎮長何成才一直在發掘和研究石橋的歷史。據他考證,石橋“耍火龍”的習俗始於“湖廣填川”時期,人們為了求得平安,祈求風調雨順,防止火災,減少瘟疫,漸漸形成了“耍火龍”的民俗。
石橋人口傳的火龍史,簡直就是一出神話故事。相傳,古時石橋一帶旱災連年,有一年的元宵節,東方天空突然流光四溢,半空飛來一條金黃色的火龍,口吐祥雲。隨後大雨滂沱,維持了數天,人們喜笑顏開、載歌載舞度過了旱災後第一個歡樂的元宵節。人們感激火龍,所以每年都在元宵節舞動火龍,巡遊村寨。
石橋鎮的老人們介紹,“耍火龍”有很多講究。先要請有經驗的老匠師用竹、篾、紙精心製作神龍。神龍共九節,有龍寶、龍頭、龍身、龍尾四部分。龍頭、龍身、龍尾由麻布相連,長十二尺,代表一年的十二個月。 神龍製作好以後,要請當地有聲望的老人前去主持一個“請龍”儀式。“請龍”儀式後,就為龍點睛。初十這天下午,人們舉起“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牌燈,敲鑼打鼓,吹著嗩吶把龍抬到挑水河邊,點起香蠟,燃起爆竹,熱熱鬧鬧地為龍“請水”。一系列的祭拜儀式後,從正月十一晚上開始,九名青壯漢子便舉起火龍,穿梭在石橋的大街小巷。沿途,人們抱著用石頭做成的花缽追逐著火龍,被點燃的花缽里噴射出紅紅的煙花,燒向火龍和舞龍的漢子。沸騰的狂歡一直進行到元宵夜。正月十六下午,人們再次來到挑水河畔,用火點燃神龍,滿臉虔誠地舉行“送龍”儀式。

火龍情結

幾百年來,“耍火龍”在石橋古鎮代代流傳。石橋人對火龍的熱情年甚一年。春節,全鎮共扎了七條“火龍”,是歷年來最多的。石橋火龍不僅吸引了附近鄉鎮的民眾,相鄰的達州、巴中渠縣平昌也有不少人驅車前來觀看。觀看“耍火龍”的人數達十多萬人次,也創下歷史之最。
石橋古鎮石橋古鎮
在石橋鎮,家家戶戶的堂屋裡都堆著石頭花缽,多的七八個,少的兩三個。石橋的居民們告訴記者,“耍火龍”是冬天裡的一把火,點燃了大家所有的熱情。每年,家家戶戶都要買來硝、硫磺、柴炭、鐵屑等原料配製成藥,再填進石頭花缽里。從正月十一開始的每個晚上,人們就抱著這樣的花缽等在家門口,等著火龍的到來。
“來了,來了,火龍來了!”人們抱著已點燃的花缽,沖向火龍。剎那間,煙花四濺,人聲鼎沸。此時的火龍已經被噴射而來的焰火團團包圍。舞火龍的漢子裸露著身體,只穿一條遮羞的短褲,任由噴射的焰火燒炙著肌膚,還狂喊:“爽!舒服!”
幾天火龍耍下來,漢子們渾身被燒滿芝麻大小的傷疤,要一個多月才能痊癒。“可以驅邪祛病,可以帶來好運氣。”漢子們說,“這點疤不算啥,明年我們還要舞火龍。”
沒有火龍的春節怎么過?石橋人誰都不願意想。曾經有一年,當地黨政領導從安全形度考慮,禁止了“耍火龍”的活動,結果民眾怨聲載道。石橋居民對“耍火龍”等民俗活動的熱情越來越高,還有不少居民呼籲要恢復煙火架、娃娃班、車車燈、劃旱船等消失多年的民俗文化活動。

安全問題

石橋的火龍與其他地方的火龍有很大的不同--不用鐵水燒,而是用上一代人傳下來的方法,用自製的石頭花缽燒龍。“石橋的火龍安全得多。”老鎮長何成才說。
儘管如此,無論是石橋鎮的黨委書記和鎮長,還是各個社區的幹部,每到“耍火龍”的時候,心情都特別緊張--擔心發生火災,擔心花缽爆炸傷人,甚至擔心人多引發踩踏事故。
“只有加強引導和監管。”為避免發生事故,每次“耍火龍”,當地黨委政府的所有幹部都會被動員起來,跟在火龍旁保駕護航。“每條龍至少要跟20多個人。”石橋鎮的史鎮長說。就連家家戶戶的石頭花缽,幹部們都要去檢查一番,“要選泡渣石,石頭必須烘乾再裝藥,石頭上的眼子要插得進一支煙。”
出於安全的考慮,當地組織了大量安全的紙質煙花出售給民眾燒龍。結果民眾普遍反映紙菸花噴花時間太短,與可以持續噴射兩三分鐘的石頭花缽相比,“燒起很不過癮!”最後,不少人還是搬出了石頭花缽。幹部告訴狂歡的人們,不要用手直接去抱花缽,最好把花缽架在板凳上,“提著板凳用花缽去燒龍效果一樣,還安全些。”

保護樣板

石橋鎮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藝甚多。除了火龍,“煙火架”也堪稱一絕。然而,從1972年之後,石橋就再也沒有燃放過煙火架。如今,曾經參與過煙火架製作的人已相繼辭世,只有兩位80多歲的老人還依稀記得當年製作煙火架的零星細節。
如今,我們只能從上了些年紀的長者那裡聽聞一些關於煙火架的細節。煙火架有三層樓高,每層都按照“五龍捧聖”、“雙鳳朝陽”、“八仙過海”、“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等故事扎有精緻鮮活的小紙人。點燃煙火架,小紙人就會栩栩如生地動起來,猶如演戲一般。
如何搶救這些散落在民間的民俗瑰寶,讓它們重煥熠熠光輝?老鎮長何成才和鎮上的文化專乾趙家勝找到了那兩位老人,請他們回憶關於煙火架的一切細節。“今年我們打算重新試製煙火架。”
石橋鎮黨委政府的打算要更宏大一些,除了支持何成才和趙家勝所做的事情,引導民間對火龍的熱情外,他們還打算辦一個“火龍節”,讓火龍成為石橋旅遊的亮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