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栗子,中藥名。為大戟科植物石栗Aleurites moluccana (L.) Willd.的成熟種子。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具有活血,潤腸之功效。用於閉經,腸燥便秘。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石栗子
- 別稱:海胡桃、黑桐油、油果、檢果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大戟目
- 科:大戟科
- 屬:石栗屬
- 種:石栗
- 分布區域: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 採集時間:秋季
- 毒性:小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藥材性狀,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成熟種子。
性味
味甘,性寒。
歸經
歸肝、大腸經。
功效
活血,潤腸。
主治
用於閉經,腸燥便秘。
相關配伍
治跌打損傷疼痛:石栗子5個,川芎10g,豬排骨250g,煎服。(《骨傷中草藥與驗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燒灰存性。外用:適量,搗敷。
使用注意
本品性滑,孕婦禁服。生吃能令人嘔。
採集加工
秋季果熟是時採收,取出種子,曬乾。
形態特性
石栗又名:燭果樹。常綠喬木,高達18米,樹皮暗灰色,淺縱裂至近光滑;嫩枝密被灰褐色星狀微柔毛,成長枝近無毛。葉紙質,卵形至橢圓狀披針形(萌生枝上的葉有時圓腎形,具3-5淺裂),長14-20厘米,寬7-17厘米,頂端短尖至漸尖,基部闊楔形或鈍圓,稀淺心形,全緣或(1-)3(-5)淺裂,嫩葉兩面被星狀微柔毛,成長葉上面無毛,下面疏生星狀微柔毛或幾無毛;基出脈3-5條;葉柄長6-12厘米,密被星狀微柔毛,頂端有2枚扁圓形腺體。花雌雄同株,同序或異序,花序長15-20厘米;花萼在開花時整齊或不整齊的2-3裂,密被微柔毛;花瓣長圓形,長約6毫米,乳白色至乳黃色;雄花:雄蕊15-20枚,排成3-4輪,生於突起的花托上,被毛;雌花:子房密被星狀微柔毛,2(-3)室,花柱2枚,短、2深裂。核果近球形或稍偏斜的圓球狀,長約5厘米,直徑5-6厘米,具1-2顆種子;種子圓球狀,側扁,種皮堅硬,有疣狀突棱。花期4-10月。
生長環境
野生或栽培於村旁及疏林中。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藥材性狀
乾燥種子,外有硬殼,呈不規則的扁圓形,徑約2-3cm,先端凸起稍尖,外表有黃白色白膜。除去薄膜,顯出黃綠色或棕褐色之木質堅硬種皮。表面凹凸不平,有淺縱溝,腹面有明顯的種臍,種脊明顯或模糊,種皮厚約2mm,內有白色種仁,極富油質,味甘而油膩。以個大、飽滿為佳。
藥理作用
油中的辛辣樹脂有致瀉作用。
相關論述
《台灣藥用植物志》:“種子油塗擦坐骨神經痛,種仁敷頭痛、發燒,潰瘍及關節腫大。此外,種子常用為緩瀉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