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特徵
石林人參果果型呈卵圓形或扁圓形,皮薄光滑,成熟後果皮淡黃色現紫色條紋。果肉金黃色、果腹中空無核。口感甜、多汁,肉質細膩,具有清香味。
內在品質指標
石林人參果清香微甜多汁、風味獨特、營養豐富,其中:
維生素C含量≥35毫克/100克,
鈣含量≥60毫克/千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8%,總糖含量≥6.5%,
胺基酸總量≥2000毫克/千克。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石林縣為高原
喀斯特丘陵地形,地勢自東向西傾斜,呈階梯狀逐漸下降,海拔1500-2601米。土壤類型主要為砂岩、頁岩風化形成的骨質土和石灰岩發育成的紅壤土,pH值為5.5-7.5,酸鹼性適中,土質疏鬆,透氣性好。適宜種植區為海拔1700-2100米的山區、半山區的骨質土和紅壤土。適宜石林人參果的種植
水文情況
石林縣主要河流是
巴江河和大可河,屬
珠江水系,南盤江流域,流域範圍無污染,水質優良。
氣候條件
石林縣屬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乾濕分明,年平均日照2193小時,年平均氣溫15.6℃,最高氣溫33.6℃,最低氣溫-7.4℃,日溫差大、年溫差小,全年
無霜期252天。年平均降雨量為952.5毫米,降雨時間集中在5-10月。
歷史淵源
1995年,石林縣圭山鎮和合村農戶從武漢引進試種。
1996年4月,石林縣西街口鎮老木凹村農戶從圭山鎮和合村引進種植,經馴化選育,篩選出了優質豐產的石林人參果。
2008年3月,石林縣人參果專業合作社成立,合作社以市場為導向,組織社員按照合作社的種植要求規範化管理,確保產品質量和市場穩而不亂。
2015年,石林縣舉辦首屆中國石林人參果旅遊文化節,提高石林人參果的知名度,推廣石林西街口人參果特色品牌,推進石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
2019年9月,石林縣舉行第五屆人參果文化旅遊節,中國科普宣傳日石林縣科普示範基地授牌儀式及人參果產業合作協定簽訂儀式。
產品榮譽
2018年9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批准對“石林人參果”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生產情況
2014年,石林縣西街口鎮人參果種植面積已達2萬餘畝。
2018年,石林縣石林人參果種植面積5333公頃,產量160000噸。
2019年,石林縣西街口鎮共種植人參果7.2萬餘畝。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質量技術要求
質量控制技術規範編號:AGI2018-03-2502。
質量安全要求
種植和銷售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產品質量嚴格按NY/T 5295-2015《無公害農產品 產地環境評價準則》的規定執行。
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選擇:適宜種植區域一般選擇在海拔1700-2100米,年平均日照2193小時,年平均氣溫15.6℃,年平均降雨量為952.5毫米的山區、半山區的骨質土和紅壤土。
2、品種選擇:圓果一號、圓果二號為主栽品種,搭配大紫品種。
3、種苗:選用組培脫毒苗或扦插苗。
4、移栽
4.1整地及施肥:整地做到墒平土細,1.2米開墒,株距0.5米,畝施腐熟農家肥2000-3000千克、複合肥25-30千克穴施作底肥。
4.2定植:4月底前完成移栽,澆足定根水後覆膜。
5、植株管理
5.1多枝蔓整形:畝植1100-1200株,當植株長至20-30c米時,每株選留4-6枝作為結果枝蔓,及時抹除腋芽(3-4次)。
5.2引蔓栽培:畝植2200-3000株,採用單枝蔓或雙枝蔓整形,吊線引蔓,每株留果4台。
6、中耕管理:及時清除雜草和做好防澇。追肥:盛花期畝用三元複合肥(15
:15
:15)10-15千克追肥一次。
7、病蟲害防治: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綜合運用生態調控、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
8、採收:7月至12月初,適時採收,按大小、品質分級。
9、田間檔案記錄:田間檔案記錄包括從移栽到採收生產過程中的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投入品和採收、銷售信息,記錄最少保存3年。
專用標誌使用
嚴格遵守《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規範》,實行公共標識與地域產品名稱相結合的使用制度。在保護地域範圍內的地理標誌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簽定標誌使用協定,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