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景峽
- 外文名:無
- 地理位置:甘肅省臨洮縣
- 氣候條件:嚴寒
- 開放時間:全年:周一至周日 08:00-19:00
- 景點級別:AAA級
- 門票價格:無
- 占地面積:6312 m
- 著名景點:溫泉
地理位置,民俗風情,知名景點,“觀音石船”,歷史淵源,地圖信息,
地理位置
地處馬銜山麓南端的石景峽,位甘肅省地處馬銜山麓南端的石景峽,位甘肅省臨洮縣東北40公里,界於該縣峽口、雲谷、站灘三鄉交匯處。臨洮縣東北40公里,界於該縣峽口、雲谷、站灘三鄉交匯處。
東北40公里,界於該縣峽口、雲谷、站灘三鄉交匯處。
民俗風情
離開國道後,是一條行進艱難狹窄的土路,汽車小心翼翼地走著。路上全是趕赴廟會的民眾,有的步行,有的開著三輪機動車或者機車。
對於當地民眾來說,一年兩度的蟠龍寺廟會,是他們最重要的節日,各家各戶幾乎全部出動,大人小孩臉上都洋溢著節日的喜氣。
知名景點
神奇的崦滋水潭
馬銜山是甘肅東部黃土高原的最高峰,是臨洮北部的一道屏障,山頂常年白雲繚繞、霧靄迷漫,是古“洮陽八景”之一。作為該山南麓主要景點的石景峽,雖然山路崎嶇,但是記者一行卻興致盎然。
到達廟會現場後,熟門熟路的楊先生,帶著記者開始參觀所有景點。
石景峽蟠龍寺是散布著的廟觀群的總稱。首先進入記者視野的,是高大的三層建築鐘鼓樓。向前進去後的主殿為蟠龍寺九天聖母殿。出了主殿建築群往下不遠,就會看到一條小溪穿峽而過,在6米高的石崖下跌宕為一石潭。據楊先生介紹,石景峽溝谷溪潭、千姿百態,已成為洮陽大地的一顆璀璨明珠。其中尤以這個潭最為奇特和著名。
這個水潭當地人叫做。潭底可開可閉,開時深不見底,水在其中打旋,閉時潭水清澈見底。記者看到的是沙石淤積,溪水清澈。據說所謂的崦滋開了,指的是一種平常很難見到的奇特的自然景觀,即突然間潭內的沙石消失,潭水深不見底。曾經有駐軍,在開潭後用科學儀器做過測試,下測到近百米,仍不見底。楊天瑞說,神奇之處就在這兒,千百年以來,有那么多的沙石,有時甚至是巨石,滾落潭內,卻永遠沒有填滿這個潭。這個潭究竟有多深呢?成為了當地民眾百思不解的一個自然之謎。而這個潭所謂的閉,是突然間又會沙石淤積,變得潭淺水清,令人不可思議。 沿著滋旁陡峭的石台階下去,下面是觀音殿。沿途回首,就可看到山峰上各式各樣的奇峰怪石,各個都有相應的形象和傳說。有所謂的“母子石”,還有南海觀音路過此地,看到此地景色秀麗、屬於修行聖地而將行船停泊於此的“石船”,還有神人的“點將石”等。
楊先生介紹說,600多年來,各方信士不畏艱辛,走山路、爬陡坡、捐銀兩、出苦工,演繹了波瀾壯闊的悲壯歷史,強化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和巧奪天工的古建築,使這兒更富有誘人的民間色彩和傳奇特點。
據楊先生說,更為神奇的是這裡流傳有一個神話傳說。
“觀音石船”
女聖者蔡姑傳說 楊先生向記者講了一個當地的民間傳說:據傳榆中縣甘草店蔡家山有一位農家淑女,自幼聰慧伶俐、勤奮能幹,學一樣,會一樣。小小年紀心靈手巧,既能替父親操心,又能替母親做飯。
她的哥哥乘農閒做一點麻匹生意,每次他從市場上回來,她總是從剩餘中要上二三斤。日積月累便引起了哥哥的懷疑,拒絕給麻。妹妹說:“你不給麻,你的麻也賣不出去”。哥哥本沒有顧及她的話,可是一連三天他的上等好麻以最低價也無人問津。窩了一肚子氣的哥哥又不好發脾氣,只好由她拿吧!誰知第二天一上市,他的麻便一搶而光。
一天她和嫂子下地除草,她手一揮一大塊烏雲飄浮到了她們頭頂,遮住了正午的陽光,天氣立刻變得清爽。當她們起身回家時,那片烏雲又緩緩移去。還有一天,哥哥將兩口袋玉麥子撒到地里,準備播種,可麻雀一直侵擾,於是哥哥讓她到地里趕麻雀。太陽快落山時,哥哥趕到地里,悠閒捻線的她,指著兩口袋玉麥子說:“我都給你撿起來了,一粒不少”。晚上哥嫂倆把這些事一翻騰,總覺得奇怪,而且越說越神秘,覺得妹妹跟常人不一樣。
轉眼間她已是16歲的大姑娘,正好一姓吉的提親。父母一看婆家光陰也好,便同意了。很快到了迎親的日子,準備接新娘子上馬時,人卻不見了。他們提著燈籠到處尋找,一出大門發現門拴上扎了一根麻繩,他們就沿著繩索的方向連夜追趕。
姑娘走到馬銜山頂,知道母親與哥哥追她而來。她將要奮鬥的風水寶地近在咫尺,但麻繩卻用完了,多年的修行將要前功盡棄。急中生智,她拔下頭上的簪子,忍痛戳破了自己的肚皮,把腸子拉出來接上。當母親與哥哥趕到時,她已坐化了。
哥哥說:“你是人也好,神也好,要是我手裡的揚麥叉能發芽,媽媽手裡的燒火棍能開花,我們就給你修廟”。
眨眼之間,果然叉上發出了嫩綠的新芽,火棍上開出了鮮艷的花朵。
相傳她左眼的最後一滴淚,形成了今日的上滋;右眼的最後一滴淚,形成了今日的下滋。
神龍降世的夢幻
記者向楊先生請教,這個故事和流傳於蘭州、永靖一帶的金花娘娘的故事如出一轍。楊先生說,的確非常相似。他也一直有疑惑,詢問過一些當地的老人,雖然蔡姑的故事和金花娘娘故事的版本相似,但民間認為不是一個人。他認為,這個還需要有關專家來研究結論。
歷史淵源
據楊先生介紹,大明洪武二年(1369年)五月五日天開卯時,年僅16歲的蔡家姑娘,為抗婚夜行百里路,神奇坐化在石景峽的大石板上。同時顯現叉上長芽、火棍開花的神跡,震驚了洮陽山川,鄉親們紛紛募捐,為神女修廟。她的哥哥為修廟整日操勞,一日在極為疲勞的情況下倒在妹妹坐化的大石板上進入了夢鄉,神奇的一幕浮現在眼前,但見:“神龍降世蟠山繞,聖母下凡九天曉,溪水清泉顯神靈,蛟龍寶山神仙造”。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敕封十四子朱瑛為肅王。肅王在平叛戰亂的危難時刻,曾避跡石景峽。在局勢穩定後告別時,肅王為蟠龍寺大殿親題:“英靈呵護”金匾,並贈送“孔雀傘”和“聯雲護庇肅藩”。他的夫人給聖母娘娘還贈了一頂“金鳳冠”。
清仁宗嘉慶二十年(1815年),狄道大旱,八方香客三拜求雨,祈求顯靈。隨後他們虔誠捐助,開始大興土木,一座宏偉的建築撥地而起。至鹹豐十一年(1861年),這個歷時多年的寶殿,橫遭土匪燒擄而化為灰燼。
在歷經十七年後的光緒四年(1878年),又有當地信眾開始更大規模的仿建,建有山門、戲台等,並塑有十餘尊神像,形成五十五間房的大型古建築群。直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由榆中縣參議會牽頭,進行大量的修葺、增補,並建成南山祖師殿。據楊先生介紹,此間清代曾有一鐵碑,遺失於民國,很多有價值的史料已無可考據。但廟宇立鐵碑的舉措,這在全國也極為罕見。所以判斷很可能是當時朝廷官府賜立,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在經歷了文革的風雨之後,近年來石景峽又一次恢復了它昔日的繁榮昌盛。
地圖信息
地址:臨洮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