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新安

石新安

石新安(1907年—1978年10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湖南邵陽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1978年10月24日,病逝於北京,享年71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新安
  • 出生地湖南邵陽
  • 出生日期:1907年
  • 逝世日期:1978年10月24日
  • 職業:軍人
  • 畢業院校:中央黨校
  • 信仰:共產主義
  • 軍銜:少將(1955年)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建國之後,親屬成員,所獲榮譽,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少時隨父讀私塾,後入長沙讀中學。

土地革命時期

1930年,在長沙參加何鍵的炮兵教導隊。6月,彭德懷率紅三軍團攻克長沙,石新安在邵陽同鄉、紅軍幹部的開導下加入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三軍團第八軍司令部文書、紅三軍團司令部副官、紅三軍團炮兵連連長、紅三軍團經理處糧秣科科長、紅六軍八團供給處主任、紅三軍團供給軍械科科長、紅一軍團第四師管理科主任、紅一軍團司令部管理科科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副官處處長、師政治部敵工部部長,第六支隊政治委員,魯西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第四軍分區政委,冀魯豫軍區第一軍分區政治委員,中共中央組織部行政處副處長。
1938年,輾轉入山東。遂調山東泰西地區。先後擔任泰西東汶支隊政委兼工委書記、魯西軍區政治部部長、魯西軍區四分區政委兼軍區政治委員會書記、冀魯豫一分區政委兼地委書記
1944年,入延安,在中央黨校學習後,任中央組織部行政處副處長。
1945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解放戰爭時期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七縱隊二十旅政治委員、旅黨委書記,冀魯豫軍區第一軍分區政治委員,第二野戰軍五兵團政治部副主任。
1946年9月,在大小楊湖戰鬥中,石新安帶領二十旅,協同六縱一舉殲滅了國民黨整編第三師。部隊進城後,他及時通過賀功運動和反驕傲、反鬆氣、反享樂思想的教育,掀起練兵高潮,幹部、戰士情緒高漲。在逢章集戰鬥中,部隊傷亡嚴重,但僅休整10天,又一舉殲滅號稱國民黨軍隊五大主力之一的何冠山軍中的十一師三十二團。
1947年元月,石新安率二十旅對國民黨軍隊展開鞏堂戰鬥,迫使全美式裝備的國民黨一四零旅舉械投降。同年12月,石新安調一縱二旅任政委後,帶領部隊成功地掩護了劉伯承和二野指揮機關的轉移,渡江前夕,石新安主持新成立的二野五兵團政治部工作,他深入連隊做幹部戰士的思想工作,親自過問戰士的生活,克服了戰士水土不服的困難,保證了指戰員身體健康和士氣高漲。渡江後,五兵團轉戰皖、浙、贛、閩數省,追殲國民黨殘敵。期間,石新安先後主持了景德鎮、上饒等城市的接管工作。解放軍向西南進軍時,石新安任先遣支隊司令員兼政委,他帶領先遣支隊為後續部隊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籌集糧草,保證了兵團大部隊向西南的勝利進軍。

建國之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貴州省軍區政治部主任,貴州省軍區副政治委員,第二政治委員。
石新安石新安
1949年11月中旬,石新安率部進入貴陽市,任軍事接管部部長。
全國解放後,石新安歷任兵團政治部副主任兼貴州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貴州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貴州省體委主任、黨組書記、貴州省委常委、昆明軍區黨委委員等職。
1973年,當選為中共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自1949年入黔至“文化大革命”爆發前的17年中,舉凡貴州的軍政大事,石新安都是組織領導者和直接參與者之一。他作風民主,集思廣益,愛護幹部,重視人才,善於發現和培養典型。在他的倡議下,貴州軍區的廣場上,矗立著剿匪英雄肖國寶的高大銅像;苗族武裝幹部吳興春通過他的發現和培養,成為地方武裝幹部的一面旗幟,曾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袖的接見。
1969年,林彪在貴州的代理人挑動派性,圍攻幹部,鎮壓民眾,釀成“7·29”慘案。為保護幹部和民眾,石新安不顧陳伯達、江青的點名指責,率代表80餘名,赴北京報告情況。許多老同志也紛紛找他訴衷腸,他綜合眾議,寫成“萬言書”申報中央,和“四人幫”在貴州的代理人進行堅決鬥爭,因此受到政治迫害。
1972年9月,中央曾徵求石新安的意見,希望由他出來主持貴州省的工作,但石新安以年齡太大為由婉辭。
是中國共產黨第七、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78年10月24日,石新安病逝於北京,享年71歲。

親屬成員

夫人:汪清。1942年,汪清在陳雲和胡耀邦的撮合下,與石新安結婚。

所獲榮譽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人物評價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帥劉伯承:石新安有超人的勇敢頑強,不愧為人民的英雄和模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