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徑禪院

石徑禪院

石徑禪院,在河曲縣城東北25公里的石城村,創建於民國八年。 石徑禪院東、西、南三面石圪梁環抱,依山傍水,有大小、上下院落三進。整體建築全部為磚面結構,坐東朝西,寺廟東北開一小門,過磚砌小洞、自然石階、獨木橋和“懸空界”,便是黃河懸崖絕壁上通往彌勒佛洞的懸空石徑,共長百餘米。兩岸百丈峭壁,俯然屹立。相傳峭壁上存有大禹治水的痕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徑禪院
  • 地理位置:山西河曲縣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彌勒佛洞
    黃河龍門
簡介,建造歷史,黃河龍門,彌勒洞,駱駝嶺,文化民俗,地圖信息,

簡介

石徑禪院位於河曲縣城東北25公里的石城村。向北遠眺,千里黃河,似一條巨龍迎面而來;極目西天,茫茫龍口,天水無際,秦闊晉舒。娘娘灘披紅掛綠,平坦溫柔,健美嬌艷。太子灘如同中流砥柱,英姿挺拔,頂濤拒浪,力挽狂瀾。觀此全景,令人心曠神怡,豁然開朗。行於懸空石徑之上,涼風習習,猶如遨遊太空,頓覺飄然若仙。 石徑彈院東、西、南三面石圪梁環抱,依山傍水,有大小、上下院落三進。整體建築全部為磚面結構,坐東朝西,寺廟東北開一小門,過磚砌小洞,自然石階、獨木橋和“懸空界”,便是黃河懸崖絕壁上通往彌佛洞的懸空石徑,其長百餘米。

建造歷史

石徑禪院位於山西石徑山上,由融秋老和尚創建。據說當年老和尚在潛修佛法時,曾三次獲得地藏王的啟示,要他尋找夢中所見的福地興建寺院。老和尚於是率領弟子在山西四出尋訪,最後來到一處翠綠一片,因盛產野芙蓉而得名的地方,便與眾弟子開始建寺。尤幸得到善信支持,浮屠寶殿和兩廊的靜修室在一九零二年間建成。一九三三年,山門、天王殿及大雄寶殿亦已在興建中,至一九三三年整座禪院終告落成。

黃河龍門

黃河水流經禹門口,被約束在高山峽谷之間,愈近龍門,河床越窄。奔騰的黃河,受到峽谷約束,勃然大怒,橫衝直撞,雷霆萬鈞,卻被靜靜的高山峽谷擠壓在河床中,潰到峽谷盡頭龍門口,一個急轉彎,又撞在峭壁上,它呼嘯著,飛出一層層凌空雪浪,掉過頭來,反撲對岸巨石,又一次咆哮著,飛出層層凌空雪浪。回撞河床中的巨大礁嶼,再一次瘋狂地咆哮起來,將一道道水柱噴入天空,在一陣喧囂之後,從空中顫抖著落入谷底,跳出龍門。這龍門三激浪,是黃河千百年來的奇觀,激起無數文人墨客的詩情畫意。如今,龍門口已新建起鐵索橋、公路橋、鐵路橋,溝通了秦、晉兩省。三橋並列橫跨黃河,如三道凌空彩虹,增添了龍門的不凡氣勢。
黃河龍門黃河龍門

彌勒洞

 彌勒佛洞,坐落在一處三面環山的土塬上。是河曲古剎中的奇蹟。它的大部分是兩層共七排磚石砌成的拱形窯洞,內供如來佛、地藏王菩薩、財神、八洞神仙等塑像。彌勒佛洞的另一面缺口直接向黃河開放,垂直河面約有百丈之高,儘是峭岩倒掛、飛鳥難棲的絕地。誰能想像得到,正是在這絕地的腹部,天生出一個偌大的石窟,成了遠近聞名的禪林勝境。窟內有洞,洞內有穴,互相穿連。石窟面闊、高、深、各三丈,怪石倒垂,犬牙交錯,人至其中如入虎口。抵後壁南登23級石階,又見半空石洞,高、深、闊各約兩丈,上有石雕成的彌勒佛像,高約七尺五寸。像後正對一洞穴,深淺未知,涼風習習。據傳,當年曾有一住持僧領一隨從進入洞內,時而匍匐,時而立行,裝有一罐油的油燈將燃盡,仍不見洞底,又聞怪聲,就慌忙退出,從此再無敢探險者。置身洞口,頭頂倒掛欲摧的巨石,腳下是來自天上的黃河,對面是雲煙環繞的高山,身後是深居千年的石佛,神秘、幽隱、驚險、壯闊,令人神往、陶醉。
彌勒洞彌勒洞

駱駝嶺

駱駝嶺景區位於石徑禪院西側1.5公里處,因山體形似駱駝故名駱駝嶺 駱駝嶺北靠黃河,滔滔黃河在此流入華北平原 南側是典型的黃土丘陵地形,棗林桑木,窯洞瓦房,一派淳樸的田園風光,位於駱駝嶺主峰之上的大禹塑像以他非凡的氣勢尤為引人注目 全塑高10米,重150噸,以鋼筋混凝土鑄塑,於1984年5月建成 塑像坐西朝東,面向黃河及東部平原 大禹頭戴斗笠,身穿粗衣,右手持耒,左臂揮揚,形象樸實莊重,充滿智慧和力量 像座由粗麻石砌成,正中嵌有一碑,鐫刻 美哉禹功,名德遠矣 八個大字 遠觀塑像形象高大,氣勢非凡 尤其是在濃雨雲霧之時,雨霧 河濤聯成一片,大禹像更顯凝重偉岸,栩栩如生 他似乎在號召人們向自然鬥爭,興利除害,造福人民 登駱駝嶺,瞻大禹像,常使人追憶古代治水英雄 過門不入,誕子不親,終使洪流歸大海 善言是拜,寸明是惜,長留典範育斯民 之功德 大禹塑像前下方,建有一系列頗具特色的仿古窯洞式建築群,廳洞依山就勢而建,有大廳 環廊和平台 巧妙的設計與格調與巨塑映襯協調 東側平台有一狹口與宛如長蛇的346級登山台階相連,具有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之勢 南北兩面的外環踏廊都與峭壁相齊 若居高臨下,俯瞰眺望,或大河深谷,或潤草淒淒,遠近風光,一覽無遺。

文化民俗

河曲素有“民歌海洋——二人台之鄉”之稱,明代就有“戶看弦歌新治譜,兒童父老盡歌謳”的場景。二人台即是其主要內容。現在保留下來的劇目有七十多個,牌曲七十多首。因其作者、表演者、欣賞者皆為喝黃河水,吃酸撈飯的普通勞動者,故二人台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和鮮明的民眾性。源遠流長,經久不衰,為中國文藝百花圓中一朵鮮艷的奇菀。
石徑禪院正門石徑禪院正門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
手拉著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門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有話兒留;
走路要走大路口,人馬多來解憂愁。
……
一曲《走西口》,唱出黃河兒女的辛酸;一曲《走西口》,傾倒了天下錚錚鐵漢;一曲《走西口》,使天下人都知道,黃河拐彎處,有一座叫河曲的古城。河曲的民歌藝術,可以說在山西獨領風騷。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就是“二人台”,一醜一旦,亦歌亦舞,精悍活潑,深受山西、陝西、內蒙等地民眾的喜愛。“二人台”的劇目中有一百多出。其中最著名的有《走西口》、《探病》、《掛紅燈》、《打金錢》、《栽果樹》、《掏碳》等等。這些名曲,有多以歌頌黃河兒女愛情生活為主,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黃河風情。“山城廟會流水板整日不息,城鎮戲場二人台至晚尤唱。”古時河曲城好戲連台的繁榮局面,至今讓後人津津樂道。

地圖信息

地址:河曲石徑禪院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