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佛洞是黃河大峽谷中的一處佛地勝景,以其奇、雄、險著稱。位於山西省河曲縣城東北46華里處石城村北的,由彌佛洞和彌佛洞古寺兩部分組成。彌佛洞是一座石窟佛寺,在黃河峽谷絕壁上的一座天然石窟建設而成。石窟面闊、高、深、各三丈,怪石倒垂,犬牙交錯,人至其中如入虎口。從洞掌南登23級石階,又有半空石洞,高深各約兩丈,怪石倒垂,犬牙交錯,上有彌勒佛石像,高約七尺五寸,像後有穴,未知深淺,近口嗖嗖然風氣吸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彌佛洞
- 地理位置:黃河大峽谷
- 屬性:佛地勝景
- 著稱:奇、雄、險
彌佛洞,古寺,廟會,
彌佛洞
據傳,當年曾有一住持僧領一隨從進入洞內,時而匍匐,時而立行,裝有一罐油的油燈將燃盡,仍不見洞底,又聞怪聲,就慌忙退出,從此再無敢探險者。置身洞口,頭頂倒掛欲摧的巨石,腳下是來自天上的黃河,對面是雲煙環繞的高山,身後是深居千年的石佛,神秘、幽隱、驚險、壯闊,令人神往、陶醉。
彌佛洞,是河曲古剎中的奇蹟。它的大部分是兩層共七排磚石砌成的拱形窯洞,內供如來佛、地藏王菩薩、財神、八洞神仙等塑像。彌佛洞的另一面缺口直接向黃河開放,垂直河面約有百丈之高,儘是峭岩倒掛、飛鳥難棲的絕地。誰能想像得到,正是在這絕地的腹部,天生出一個偌大的石窟,成了遠近聞名的禪林勝境。窟內有洞,洞內有穴,互相穿連。
古寺
彌佛洞古寺,在石城村西走數十步即到。古寺建在河曲境內的黃河龍口大峽谷懸崖頂上的亂石山窩中,其全部建築群體,都是就地取石,依山鑿洞,磚石砌成,工藝精美,氣勢不凡。古寺分為上下禪院、彌佛洞石窟三個組成部分,互相銜接。上下禪院,建有靠山石窯洞磚包門面數十孔。
入上院,過庭門頭刻有“石徑禪院”匾額一塊。在門口兩側有副石刻楹聯:“古洞無燈憑月照,山門不鎖待雲封”,可見其古寺的奇特風貌。在上院的正窯門頭的大片磚石牆面上,有精湛浮雕刻畫數十幅,有雕檐垂柱、龍飛鳳舞、喜鵲鬧梅等。其中十幅戲劇人物浮雕,引起我國戲劇史家們的高度重視。這十幅戲雕,分別為《白蛇傳》的游湖、《渭水河》的釣魚、《春秋配》的撿紫、《打子上墳》的上墳、《打魚殺家》的殺家、《八義圖》的朝房、《打金枝》的綁子上殿、《牧羊卷》的舍飯、《三娘教子》的教子、《白蛇傳》的祭塔等戲場面。這十幅戲雕,妙趣橫生,極為精彩,被視為我國重要戲曲文物珍品,已被載入《中國戲曲志》?山西卷 史冊中。還有如駱駝運輸、奔馬驢馱等雕畫面,是反映當年河曲人走西口,蒙漢人民經濟文化交往的情景,也十分生動感人。
進到下禪院,穿過一個小石洞門,好似進入一個露天石窖中,四周石窯都是依山鑿成,清靜而整潔,真乃佛家聖地,窯內分別供有河神、觀音、八洞神仙等神像,其餘為本寺僧人住處。
走出下禪院的石洞口,黃河大峽谷盡收眼底,低頭望黃河,是百餘丈深的懸崖陡壁,齊刷刷象刀削過一般,河水在石壁下疾流湧進,人像吊在半空中,騰雲駕霧,好不驚險啊?難怪當年的河路船工傳言,這段河道是“神門,鬼門,難逃活生”的險地難關。
順石壁小道石台階下行十多米,是一條彎彎曲曲橫穿石壁的羊腸小道,道路狹窄,崎嶇不平,肢下是黃河峽谷深淵,行人走過不由心驚肉跳。小道中途,還有個獨木橋,橋頭一方建有“石門”,門頭刻有“懸空界”三字,穿過石門約行三百餘步,便是聞名天下的黃河神境——彌佛洞了。
據地方史料考查,彌佛洞古寺,初建於明代,興盛擴建於清鹹豐到民國初年間。此時正是河曲黃河水運發達,跑長船“走西口”到內蒙河套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往的頻繁時期。船工們為了順利闖過黃河龍口峽谷“神門”、“鬼門”難關,即在這裡修造了彌佛洞古寺,以祈求天神保佑安康。民國初年,有僧名真寶者,四外募化,重修佛洞,並有洞以上平坦處,用石砌成一外兩層的院落,稱“石徑禪院”。上層三排,內有如來佛、地藏王菩薩、財神塑象;上層四排,內有八洞神仙等塑象。每逢正月初八,佛洞廟會,進香者絡繹不絕。
廟會
彌佛洞古寺,每年有傳統廟會集日兩次,一次在農曆正月初八,另一次是在二月十九。兩次活動雖有不同,但都顯示了豐富多彩的黃河民俗文化。
正月初八,相傳是大禹治水開通龍口峽谷險段的祭祀日。石城人老祖宗傳說,他們即是當年開山治水民工的後裔,所以他們祖祖輩輩都是開山鑿石修橋圈洞的能工巧匠,彌佛洞古寺也是他們祖先的傑作。因此他們把正月初八,稱為“迎神祭祖”節。每當會日,大河兩岸十里八村的鄉親們,如河曲的梁家磧、河灣渡、娘娘灘等地,還有河西岸邊內蒙的馬柵、榆樹灣、浪上等地的河路船工子弟,也要趕來參加祭祀活動。特別是還有當年航運“走西口”到內蒙包頭、臨河、磴口等地定居的河曲老船工家族,也遠道趕回家鄉,參加這次“迎神祭祖”活動。近年來這一廟會集日,十分火爆,人數大增,會日已變成河曲失散多年的河路船家子孫們,尋根問祖、續寫家族祖譜的喜慶大日。
二月十九日第二次廟會日,石城人稱“人口社”又名“人畜興旺節”。在這天家家要粉刷新窯洞,清掃院道,穿新衣接親朋來過會。彌佛洞也大動香火,鐘鼓齊鳴,各神堂和村戲台上都裝燈結彩,唱戲三日,還要自辦民間歌舞二人台、嗩吶吹奏等活動,真乃紅火熱鬧。最為奇特壯觀的是該村民眾舉辦的糕塑“十二屬相”燈游會。這天中午,家家吃黃米油糕,戶戶要捏糕燈盞,一人一盞燈,並按每人的生肖屬相成燈,如你屬牛,就捏個牛形燈,屬馬就捏個馬形燈等……。每戶還另加天、地、水三盞燈,天燈一般捏成玉兔鬧月形,地燈一般捏成老農鋤田形,水燈一般捏成二龍戲水形。石城有村民七百餘人,總共要捏出各種形態的糕燈千餘盞之多。有道是:“石城男人出巧石匠,石城婦女是巧糕匠”,確實名不虛傳,她們捏的糕燈盞,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真乃叫絕。當夜幕降臨,家家便點燃糕燈,由家長領全家人,端上糕燈,到村中心處集中排隊,由村頭會首領隊,嗩吶鼓手鳴鑼開道,全村村民到古寺村巷燈游一番,然後回到村中廣場上,將糕燈放到九隻大方桌上,似為九曲黃河陣圖。村民們便圍著燈桌,歡歌笑語,熱情和諧,相互欣賞並評說各家燈的優劣,其場面景觀真讓人陶醉。
彌佛洞古寺足下的黃河峽谷之中,建有黃河龍口水利樞紐大工程。這一總投資24億元,總裝機4×100MW的黃河水電樞紐工程建成後,將給河曲全縣人民,當然首先是石城村民,帶來極大好處,它可徹底解決石城村民千百年來吃水難的問題。村民至今吃水靠天雨打旱井解決,歷來水貴如油。萬般無奈,村民們到峽谷河底取點水吃,需走三、四個時辰,爬行十里狹窄險道,稍有不慎,便有生命危險。所以說興建黃河龍口水利樞紐工程,是石城人夢寐以求、歡欣鼓舞的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