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山

《石室山》是南朝宋詩人謝靈運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的前六句寫一個天氣清爽的早晨,詩人為探幽索奇,放舟江中,越過城郊林野,向前疾駛而去,然後對看到的一系列景色進行描寫。詩的中間四句,轉寫石室山的清冷孤寂,言下大有為石室山的不遇深深嘆惋之情,此中也隱含著詩人政治上不得意的苦悶。詩的後六句意山水既難以深入,仕途也不見順利,詩人只得在求仙訪道中尋找精神慰藉。這首詩是謝靈運詩中少見的沒有帶“玄言尾巴”的詩篇,是謝詩中較為渾成的一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石室山
  • 創作年代:南朝宋
  • 作品出處:《謝康樂集》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謝靈運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石室山1
清旦索幽異2,放舟越垌郊3
莓莓4蘭渚56,藐藐7苔嶺8高。
石室冠9林陬10,飛泉發山椒11
虛泛1213千載,崢嶸14非一朝。
鄉村絕聞見,樵蘇1516風霄17
微戎18無遠覽,總笄19羨升喬20
靈域21久韜隱22,如與心賞23交。
合歡24不容言,摘芳2526寒條27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石室山:謝靈運生活過的永嘉和始寧都有石室山,黃節以為始寧之石室,而顧紹柏考證為永嘉郡郊外楠溪江畔的石室山,又名大箬岩。此從顧說。
2.索幽異:探尋隱蔽特異的景點。
3.垌(dòng)郊:泛指郊野。
4.莓莓:水草茂盛義。
5.蘭渚(zhǔ):生有蘭惠等香草的河洲。左思《魏都賦》有“蘭渚莓莓”語,或即此句所本。
6.急:既指水流湍急,也指舟行急速。
7.藐藐(miǎo):通“邈邈”,遙遠的樣子。
8.苔嶺:但見一片青翠,好像是覆蓋苔衣的山嶺。
9.冠:像帽子一樣蓋在上面。
10.林陬(zōu):成片森林的一角。
11.山椒:山尖,山頂。
12.虛泛:形容水之廣大。
13.徑:通“經”,直通,經歷。
14.崢嶸(zhēng róng):指山勢高峻。
15.樵(qiáo)蘇:指砍柴割草的人。
16.限:阻隔。
17.風霄:雲霄。
18.微戎(róng):信述堂重刊本“百三家集”作“微我”。微我,非我是。
19.總笄(jī),泛指少年時期。總,束髮,指童年。笄,挽髻插簪,指剛成年時。
20.羨(xiàn)升喬:謂羨慕升仙的王子喬。王子喬是春秋時周靈王太子。姓姬,名晉。傳說王子喬曾游伊水、洛水間,後被道士浮丘公接上嵩山成仙。
21.靈域:指石室石。
22.韜(tāo)隱:韜光隱晦。謂石室山久藏窮鄉僻野,鮮為人知。
23.心賞:即賞心。作名詞,指推心置腹的朋友。
24.合歡:表面上指合歡樹,實際上也指山有人知,人為山醉,相得共喜。
25.摘芳:採摘花朵。芳:指花果。
26.弄:撫弄。
27.條:指枝葉。

白話譯文

為探幽索奇,放舟江中,越過城郊林野,向前疾駛而去。
那江心蘭草豐茂的沙洲仿佛在急急地向後退去,而前方本來隱隱可見的長滿苔蘚的青山,去逐漸高大起來。
舉目遠望在那大片森林的一角,石室山秀峰峭拔,聳出林表,一條清泉飛瀑,自山頂傾瀉而下。
水之廣大是因為它經歷了千年,山勢高峻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
在鄉村里是絕對看不到也聽不到的,砍柴割草的人阻隔了雲霄。
自己年輕時雖未能雲遊,但早已企羨王子喬的升仙。
現在身處這幽絕的山中,不由覺得此處就是他韜光藏隱的地方,自己的心靈也似乎與他溝通起來。
站在合歡樹下摘下它的花瓣,玩賞著它那還帶有寒意的枝條。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景平元年(423)春,那時大箬岩這一帶山區,如詩中所說,人煙稀少,人跡罕至,鄉村樵夫罕見。作者為表達尋找南居石壁精舍地址的經過和找到後的喜悅,創作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紀游詩。詩的前六句寫一個天氣清爽的早晨,詩人為探幽索奇,放舟江中,越過城郊林野,向前疾駛而去。隨著舟駛水逝,那江心蘭草豐茂的沙洲,仿佛在急急地向後退去;而前方本來隱隱可見的長滿苔蘚的青山,去逐漸高大起來。舉目遠望在那大片森林的一角,石室山秀峰峭拔,聳出林表,一條清泉飛瀑,自山頂傾瀉而下。“莓莓”以下四句,構思極精妙,是全詩的精彩處。前兩句是以動觀靜的妙筆。後兩句則一句寫石室之高,一句寫瀑布之長,造成了山水相映成趣的生動感。
詩的中間四句,轉寫石室山的清冷孤寂。那清澈的江流,由於地處偏遠,無人賞識,所以說它徒自“虛泛”,空流千載。那峻峭的石室山,同樣也因地處僻野,徒自“崢嶸”,孤寂冷落,已非一日。這二句分寫山水,承上各句。下二句是總寫,言山水雖清幽如此,但卻不被鄉村人所知曉,甚至樵採之人,也被山風和雲嵐所阻隔,無法來到。言下大有為石室山的不遇深深嘆惋之情,自然,此中也隱含著詩人政治上不得意的苦悶。
山水既難以深入,仕途也不見順利,詩人只得在求仙訪道中尋找精神慰藉。詩的後六句即具道此意。“微戎”二句是說:自己年輕時雖未能雲遊,但早已企羨王子喬的升仙;現在身處這幽絕的山中,不由覺得此處就是他韜光藏隱的地方,自己的心靈也似乎與他溝通起來。言下之意,這兒已恍若仙境,自己就不必“遠覽”了。在最後兩句中,詩人站在合歡樹下,摘下它的花瓣,玩賞著它那還帶有寒意的枝條,心靈已經與這仙氣縹緲的石室山冥然契合了。這種無比寧靜的境界,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全詩就在這種物我相契、渾然為一的氣氛中拉上了帷幕。
這首詩有兩點比較突出,一是以石室山的無人賞識來比照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二是結尾沒有常見的“玄言尾巴”,而是塑造了一個“摘芳弄寒條”的詩人形象。

名家點評

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郭延禮《中國文學精神·魏晉南北朝卷》:“謝靈運對山水的觀照不但不滿足於大的格局的不同,而且要將獨特性落實到每一個細部,即追求差異中的差異,最終試圖使每一個景觀都成為獨立的世界,讓每一縷陽光,每一個峰巒,乃至每一株花樹,都激發出生命獨異的迴響。”

作者簡介

謝靈運(385~433),晉宋間詩人。原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生於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東晉名將謝玄之孫,襲爵封康樂公,世稱“謝康樂”。出身名門,兼負才華,但仕途坎坷。為了擺脫政治煩惱,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覽勝。詩歌大部分描繪了他所到之處,如永嘉、會稽、彭蠡等地的山水景物。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從不同角度刻畫自然景物,給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詩文大都是一半寫景,一半談玄,仍帶有玄言詩的尾巴。儘管如此,謝靈運以他的創作豐富和開拓了詩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寫從玄言詩中獨立了出來,從而扭轉了東晉以來的玄言詩風,確立了山水詩的地位。從此山水詩成為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流派,他成為山水詩派的創始人。有《謝康樂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