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衣仙姑

麻衣仙姑

文水有一座香火鼎盛的麻衣仙姑廟,供奉著一位神女——任靈巧。傳說靈巧乃龍女轉世,投生於桑村一任姓農家,因不堪忍受繼母虐待和反抗父母包辦婚姻,逃婚出走,由麻子地里騎一麻桿騰空而去,飛至汾陽石室山黃蘆嶺靈泉洞修煉成仙,世稱“麻衣仙姑”。仙姑廣施甘霖,造福桑梓,家鄉百姓為其築廟塑像,世代供奉。據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汾州府志》及廟中碑文記載,仙姑生於唐貞觀元年(627)農曆七月廿六,每逢仙姑壽辰或遇旱災,文水人便“齋潔易服”,集18村的民間藝術精品,前往靈泉洞“求聖水,肩聖像而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麻衣仙姑
  • 出生地:文水桑村
人物簡介,傳說,相關廟宇,相關史料,

人物簡介

相傳麻衣仙姑是文水桑村人,出生於忠厚誠實農民家庭,父親叫任永,母親為張氏。《汾州府志》載:“麻衣仙姑,汾州任氏女,碑記稱,生於唐貞觀元年七月二十六日,不願婚嫁,披麻衣入洞中,因此得名。

傳說

據《汾州府志》載:“麻衣仙姑,汾州任氏女,碑記稱,生於唐貞觀元年七月二十六日,不願婚嫁,披麻衣入洞中,因此名其洞。旱禱輒應。”明嘉靖39年《建仙姑錫雨記》碑載:“姑乃汾陽西河人也,居洪哲里(今汾陽大向善村),幼教幽閒貞靜之德,識者以女聖稱焉。及聘當里魏氏之族,每孝養舅姑之暇,輒修厥善不倦。不五載嘉遁於汾陽西嶺號黃蘆山名石室,麻衣草履修煉真性,幾半載,魏聞知,乃率家人親詣,異請歸之,姑乃托石壁而入,惟有聖手痕存焉。厥後顯聖像出朵乳泉,暨五色蛾飛集。”清康熙47年《重修三清廟碑記》載:“汾府西四十里西郝古里(今郝家莊)黃蘆嶺南,有名石室山者,乃大唐貞觀年間麻衣仙姑脫塵苦煉正果遺址……”由此可見,麻衣仙姑確是大唐貞觀年間所生,汾陽大向善村人,姓任,名字未記載,但百姓代代相傳叫任靈巧。
相傳麻衣仙姑是文水桑村人,出生於忠厚誠實農民家庭,父親叫任永,母親為張氏。母親早逝,父親又娶一妻。誰知這繼母對聰明伶俐、逗人喜歡的靈巧心生妒忌,幾欲除去而礙於丈夫的面子,雖然心中不悅,但不敢怎樣虐待,加上靈巧逆來順受,聽言觀色,使這個本來刁鑽刻薄的繼母無可奈何。
麻衣仙姑
靈巧十歲時,繼母就讓她學著紡棉花,開始時,規定每天紡二兩,後來增加到八兩,一直增加到一斤二斤。對於繼母加在她身上的繁重勞動,靈巧從無抱怨之聲,從不嫌多說少,只是拿上棉花走了,到時候拿上紡成的線團回來。按正常情況,一個成年婦女一天也不過紡個三四兩紗,而她卻能紡一二斤。繼母疑惑不解,便密密跟蹤探其究竟。結果發現,靈巧紡紗別有妙法,她將棉花弄到麻地里,一綹一綹地掛在麻枝叉上,到傍晚時就能變成棉紗。
靈巧的心靈手巧,加上這樣的神奇事,很快傳遍各村各社,一時,到靈巧家求婚者絡繹不絕。結果是父親許給了一家,繼母許配給了另一家。一女許了兩家,迎親時,兩家的花轎都到了門,都要抬靈巧。靈巧對這兩家親事都不同意,假裝梳妝打扮,藉口上廁所出了門,徑直鑽到麻子地里去了。
兩家迎親的娶不到親,便向其父母要人。父母知道女兒去向,就帶上兩家去麻地里找,結果是他們在東面喊,靈巧在西面應,他們在西面喊,靈巧在東面應,在地中間喊,靈巧在兩頭應。父母心生一計,讓兩家娶親的從地兩頭割麻子,誰家先找到人就嫁給誰家。兩家娶親的幾十號人便從兩頭割麻子,割到只剩一棵時,靈巧拔起麻子,夾於兩腿之間,騰空飄然而去。
靈巧騰雲駕霧,首先來到馬村舅舅家,希望得到舅舅的同情,在舅家暫住,誰料想舅舅不但不答應靈巧的請求,反而把她痛罵一頓。靈巧萬念俱灰,不得不選擇修行之道,於是徑直駕麻子來到石室山,見廟門口有一頂草帽,知已有仙人在修行,靈機一動,把一雙麻鞋放在了草帽下面。不久,果有仙人云游而歸。見到靈巧說:我在此地修行多年,誰讓你占我之地?靈巧問其證,仙人說為草帽,靈巧說,我的鞋在下,你的草帽在上,說明我先到來。那位仙人微微一笑,駕雲往介休綿山去了。從此靈巧在此石室山靈泉洞身披麻衣,日日苦心修煉,終成正果,因其身披麻衣修煉成仙,故被稱為“麻衣仙姑。”
不知過了多少年,桑村一個搖貨郎的路經汾陽石室山時,看到一個玉質仙顏的紅衣少女,攀談起來。少女對貨郎說:我也是桑村人,咱們還是鄉親呢?我就是多年前出走的麻衣仙姑。聽說咱那裡旱的厲害,你就讓咱村的人來接我吧。說罷,忽然不見蹤影。
貨郎丟下生意,趕忙往村走,把遇到仙姑的事告給人們。人們也聽老人們說過好多年前有一姑娘乘麻騰空而去,不知下落,此神女可能就是那個靈巧姑娘。人們得雨心切,急忙組織人馬,準備香燭供品,抬上轎子,在貨郎的引導下來到石室山,接上仙姑往回返。誰料回到村里,揭起轎簾一看,仙姑竟變成了一個瓷水瓶兒,當即普降甘霖,解了大旱之危。此後,每逢大旱,必抱上瓷瓶去石室山接麻衣仙姑祈雨,每禱必應。桑村人為感謝仙姑恩德,在村修建麻衣仙姑廟一座,塑了神像,終年供奉。
清乾隆40年《重修麻衣仙姑廟碑記》載:“余邑桑村素有麻衣仙姑廟,不知創建自始。父老所傳聞,生於汾邑洪哲里,隱於石室山靈泉洞,麻衣草履修煉成仙。嗣後凡遠近居民,有求必禱,無禱不應,感通之妙不可思議。歲旱祈雨,甘霖應禱而施,更屢著靈顯,記曰有功德於民者,則祀之,茲之所建諒非淫祀可知。”民國10年《重修仙姑廟碑記》載:“民國八年,己未六月大旱,秋苗之出土者將就槁焉。邑人之汾陽石室山靈泉洞,祈禱於仙姑,予步行十五里,迎仙姑輿於郊外。是日炎威如故,有雲輒被風飄散,私心竊計,旱象若是,仙姑雖靈安得驟然民望哉?既而奉仙輿入廟,焚香禮拜,濃雲密布,移時降甘霖三寸。越日又雨,既沾既足,苗之槁者勃然以頭,歲則大熟。一時遠者近者齊來頂禮,感頌仙姑之靈異,不置夫有功於民者則祀之。”從《汾州府志》、《碑記》等史料中看出唐時就有麻姑廟,到明代洪武年間仙姑威靈甚高,開始時只是桑村一社去祈雨,發展到北關、堡子村、南關、私評、岳村、冀村、韓村、麻家寨、楊家寨、武家寨、樂村、橋頭、東夏祠、西夏祠、北夏祠、孝義鎮、馬村18村,後增加到24村(東街、西街、南街、北街、土堂、里洪)。祈雨活動也由民間主辦改為縣令直接下文、撥銀,並參與的半官辦活動。現在,每逢農曆7月26日,桑村出嫁的姑娘們都要自發回村給仙姑過生日,以祈求風調雨順、平安吉祥。

相關廟宇

麻衣仙姑廟。位於文水縣城東北2華里的桑村,據碑文載,唐時已有此廟,現存廟宇建於明代洪武年間(1421年),明嘉靖39年《建仙姑錫雨記》載:“我文邑地之相去一有餘里,邑東北升泉都名桑村,有姑正殿五楹,飾用金漆,繪以文藻,煥巍峨之形,儼如在之勢。考創建未詳何時,究重建洪武季也。”清乾隆40年(1776年)、民國10年(1921年)兩次重修,1996年落架重修,保留了明清建築風格。
仙姑廟座北向南,是以正殿、戲台為中軸線的對稱四合院布局格式。正殿面闊5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頂。內塑麻衣仙姑神像一尊,神像兩側擺放雕花仙姑樓轎、梳妝檯,樓轎前放供桌香爐;西面擺放出行鸞駕、金瓜、斧鉞、朝天鐙、龍頭等,並放有寶瓶供桌。殿內三面牆上畫滿了壁畫,西牆上畫有仙姑到靈泉洞後修煉的過程,諸如道童燒水送水、南海觀音念經度化、拜見西海龍王等,夾間搭勾雲、饃饃花雲、瓦桶桶雲等各種可能下雨的雲紋。東側壁畫主要畫麻衣仙姑的生活,如徒兒給生火做飯、背柴等、觀音菩薩帶上拜見東海龍王、升雲降雨、雨後人們打場、五穀成堆及祈拜等。北面則畫以各種花草蟲魚等吉祥紋飾。殿門對聯為:“積德配天地,行善貫古今”、“仟本淑女苦修得道石室山,姑乃佛子救世顯聖靈泉洞。”東西廂房面闊各三間,單檐硬山頂,對聯為“仙姑傳說成佳畫,萬眾樂道譜奇文”、“巧手難畫仙家意,誠心百感佛先知”,緊靠廂房,東西各有木結構二層看台一座,建築結構精巧。東西偏殿面闊各三間,卷棚頂,東偏殿供奉送子娘娘,門口懸掛大鐵鐘一口,上刻:“離地獄,願成佛,出火坑,度眾生。聞鐘聲,智慧增,煩惱輕,菩提生”,門上有“紫竹林”匾一塊,柱上掛有“多行善後嗣顯榮,廣積德子孫昌盛”對聯一副;西配殿供奉眼灶爺爺,掛有“一池蓮”匾一塊,“心清則目明如鏡,意靜乃眼亮似燈”對聯一副。戲台座南向北,面闊三間,卷棚式頂,書對聯“裝忠飾奸褒貶人間善惡,出將入相演古今事非”、“世上好話佛說盡,天下名山僧占多”、“江淮河漢思明德,精一危微見道心”三副。懸山式鐘鼓二樓分座戲樓兩側,雕工精細,結構講究。
麻衣仙姑
洪福寺。位於文水縣城10華里處之馬村,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現僅存殘破窯洞4孔,其餘建築均毀。正殿面闊3間,內塑法身、應身、報身三尊佛像,塑有十八羅漢佛像,東西配殿分別供奉彌勒佛和文殊菩薩,東西偏殿供奉千手觀音菩薩和鐵制南海觀音菩薩。山門側建有鐘鼓二樓,大門內東西分側塑有四大天王神像。殿內佛像栩栩如生,異常逼真,拆廟時,部分塑像被送往晉祠和卦山天寧寺。
石室山仙姑廟。距文水城120華里,位於汾陽郝家莊村後石室山黃蘆嶺南。始建年代不詳,唐代貞觀年間,麻衣仙姑來靈泉洞修煉時就有三清神像三尊,清代乾隆47年、42年、民國13年分別重修。有正殿3間,供奉三清,有獻棚、牌樓各一座、山神殿一間,東西兩側各修有窯洞4孔,外建門樓一座。現殿宇已毀,只剩殘破靈泉洞石窯一孔。

相關史料

重修仙姑廟記
本州四縣提控石匠郭春刊
鄉貢進士王俊民撰兼書
夫汾陽之西乃慶雲鄉者,名曰郝家莊。地高形勢,野秀繁華。東望川原逾遠,西連山谷幽深。富庶士民,風俗淳美,里社近已,雞犬之音相聞。比數年間,桑果園林,甚為暢茂。斯立仙廟,昔自戊午年創建也,神像儼然,清虛靜寂。經值大德七祀歲次癸卯八月地震,牆壁倒塌,棟樑摧隤,由是觀之,良可惜也。其人存則政舉,丐時至以事修,欲廢將興,從新革故。惟麻衣仙姑者,西河洪哲里人也,姓任氏。舍此常情之俗,歸乎大道之真,隱於州之西石室山一石室中,修身煉性,不求而道備,不言而物成。積有日久,親戚憐之見訪,厭棄世之煩溷,托開石壁而入,其壁復舊,石壁之上,手痕存焉。光顯聖像,岩懸涌乳,泉滿盈而不溢。緣有聖跡,闔境人民,香火之奉,但遇亢旱,祈禱必應。孟子曰:茰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五穀豐登,生民皆賴之。妙合神功,非凡之所及也。猶能與群黎之降福,永享受一方之致祭,宜哉!歲在柔兆執徐夷則二十六日,時祭禮畢,李升並眾耆老人等,退立於庭中,顧相謂曰:貧富兼併,出資助力,塈眾好事之心,共議營為之意。庀材就工,不期而日成。補葺廟宇三楹,泥飾結瓦完備,畫棟雕薨,翬飛壯麗,束砌子殿基址,輪奐俱新。抑又言:復構似此,其功可以刻諸貞石,奕世綿綿,庻不演沒。於是遂命予為文,予愚蒙淺識,孤陋寡聞,不能進其才者也。再三固請,辭不獲已。謹摝重修之始末,以記其實,用口不朽云爾。
大元延右三年丙辰歲戊戌月重陽日立石
記雲“仙姑廟昔自戊午年創建”,蓋建於蒙古憲宗八年戊午也,距仁宗延祐三年五十九年。值大徳七祀八月地震《元史成宗本紀》:八月辛卯夜地震,太原、平尤甚。廟經摧殘,故重修也。麻衣仙姑,西河洪哲里人,姓任氏。考《神仙傳》:麻姑,建昌人,修道於牟州姑餘山,後漢王方平召降蔡經家,謂方平曰:“接待以來,已見滄海三為桑田。”是俗祝女壽之麻姑也。又,後趙麻秋女,因築城恤民,假作雞鳴止工,秋覺欲撻之,姑逃入石洞修道,飛升。文水桑村有麻姑廟,清王鐘撰廟碑,謂為秦人。查麻,胡人,為後趙石虎將,人極險毒,時兒啼,母呼麻胡恐之輒止,今猶沿此習。後歸秦,為符健所殺,故亦為秦。汾陽舊為西河郡西河縣時,與文水皆屬後趙,汾亦傳有白鬍種族仙姑,似亦可謂秋女。惟記言姓任,隱於州石西石室山縣西三十里,府舊志云:生於唐貞觀元年七月二十六日,願婚嫁,披麻衣入洞山有麻衣洞,旱禱輒應,是確為唐世之仙姑也。記言石碑手痕存焉,是亦若稷山之姜源足跡、靈石之唐公手痕、盂縣晉公主足印,以及本縣神塘之馬跑跡,皆好事者之所為也。歲在柔兆即丙,執徐即辰,二十六日祭畢,李升等始議葺,立延祐三年丙辰重陽日。撰文為鄉貢進士王俊民,是元仁宗延祐二年,初行舉之鄉貢進士也。
重修仙姑廟記
將仕佐郎晉寧路夏縣主簿雁門趙伊纂
從仕郎安豐路安豐縣尹兼勸農事郡人李敏書
太中大夫彰德路總管致仕大鹵劉毅篆
西郝家庒可仲和、男謙等,因予友安豐縣尹李君,宣道踵門而言曰:敝里有仙姑廟,前輩創建,地震頹圮,後人修理亦自中輟。今時和年豐,眾力畢舉,廟貌已新。欲勒諸石,以紀興作之由,請先生為記其事。予曰:仙姑出處傳記不存,輒採金朝之石刻,及耆舊相傳之語,而略為次第雲。按,仙姑者,古昔得道之流,世傳洪哲里人也。姓任氏,家雄扵財。姑自齠齔時,不葷不茹,已有遺世絕俗之志。及笄,淑閒靜婉,不喜華麗,常著麻衣,四時不易,故鄉人以麻衣仙姑稱之。遂慕方外之道,一旦夢異人授以長生之術,乃絕棄人間事,隱扵西山石室。木食澗飲,槁項黃馘,終日靜坐,煉厥身心,如事者十數年。其後厭親舊之參訪,將羽化而登仙,忽見座隅石罅開朗,內有殿宇崢嶸,簫鼓迎迓,姑因倏而入,石亦隨合。上有乳泉突岀,鄉閭老幼鹹異其事,遂扵斯立廟,肖像而致祭焉。每旱暵輒禱扵石室,或光怪出沒,或蛺蝶翩翩,異香襲人,皆為神降之驗。既而時雨沾足,由是數鄉之田鹹為樂土矣。嗚呼!姑之未仙既異扵俗,姑之仙又福扵鄉,宜其歿祀扵社,而饗後世之香火也。又按,《列仙傳》有麻仙姑者,嘗會扵王方平家。自言接待已來,滄海三為桑田矣,比見蓬萊水淺扵昔。姑豈仙姑之後身耶?何其名同而神同也?。且仙人之去來,又非世俗之所能測,固不可執一而泯仙姑之神異,又不可以怪誕而違眾人之所請。聊質此一事而為記,仍系之以銘,銘曰:
猗歟仙姑,冰肌玉膚。神異交孚,藐姑射之徒。
未笄之先,麻服纏綿。不飾妝奩,宜享遐齡之年。
山岩石室,草衣木食。心靜神遊,仙凡殊跡。
古有異人,姑乃後身。千載同符,閬苑蓬瀛。
鄉邦克禋,禱祈心靈。傳之無窮,立石刻銘。
至正五年歲次乙酉九月丙戌十六日丙申
立石人:當里可謙 任吉 韓彥和 郭謙 可琪 郭從道 韓思政 李恭 喬成 喬禮 汾陽石匠提控郭瑛 男仲誠刊
碑陰:進義副尉西河縣達魯花赤兼管本縣諸軍奧魯勸農事阿都刺火者 承務郎西河縣尹兼管本縣諸軍奧魯勸農事聶太舉 將仕佐郎西河縣主簿馬德元 省差典史張遵道 進義副尉征行百戶郭從政、男元輔 進義副尉征行百戶喬文寶、男回軍 石州醫學正劉安上(此官紳,其餘施錢名未錄)
重修仙姑廟記
鄉貢進士郭從道撰兼書
亞中大夫廣元路總冂事郭忽都篆
《左氏春秋》曰:山林川谷,有能興雲雨見怪者為神。奈口有云: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非此族也,不在祀典焉。吾汾麻衣仙姑神者,乃古昔口道之高口也。姓任氏,世居洪哲里,及笄隱口於西山石室中,親戚為之見訪,必欲棄俗口口石壁口口口口口若其雷悠然而逝,壁復其故。於今手痕尚猶之存,聖跡依然,出泉涌乳口後,山谷間往往人見之,境人為之立廟。汾地高深,歲歉雷雨,每遇旱暵,濟濟焉,蹌蹌焉,僉舞雩於其廟,則油然興四野之濃雲,沛然湊千里之甘澤,俾斯民易優圾之心而大荒,豈不謂與雲雨見怪之神耶,御大災捍大患之族耶。其於祭也,宜哉!暨至大戊申春,復值宜陽之氣,亢旱不雨,當里耆老跣足途禮,與眾詣西山廟中,口祈聖水,回至設壇之處。黯然雲合,霖雨湊至,不崇朝而槁苗復甦,俄回豐稔。良久喟然曰:常聞之,神之在天下,如水在地中,如以鑿井得泉曰水專在口,豈理也哉?我里耆老李心孝,鳩集興夆,立石於麻衣仙姑者,闔境之神,豈獨留於彼,若於斯創建其廟宇,庻不負神惠之福。眾皆曰:可。鳩工殖梓,不勞而成。物換星移,風雨所剝,不無損壞,逮至正庚寅春,眾戚然曰:口口仍舊,神像儼然,惟外飾未嚴,我輩安得不理而葺之。遂命丹艧煥然一新,磚石之工亦均其力焉。既而乃相謂曰:人竭其忠而感其神,今人繼其功不沒其善,豈可口晦無聞於後乎?欲紀諸貞石踵門,而口來丐文於予。固辭不獲,遂記其始末。
天地儲精,惟人最靈。能口其道,神完氣寕。
俾彼西山,石室深扃。仙姑隱幕,幻化冥冥。
遂立其廟,雲興雲靈。紀諸貞石,永傳令名。
至正十年歲次庚寅六月癸未丁亥日立
當里赤白泥匠瓦提控李順、男子智等
石匠提控郭英、男仲誠等刊
碑陰:在市功德主:
嘉議大夫山北遼東道肅政廉訪使司事呂氵充 前甘肅道照磨王希文 弟王遵路 張相公 孫男元智 重孫敏兼 敏忠 敏達 奉訓大夫河中府同知崔贇 孫男崔諒 前延安路安定縣尹王孝先 男王剛 汾州司吏 孟從善 賈思義 白彥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