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婆廟

石婆廟

石婆廟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白家莊村,現存我國最早的大型石雕藝術品,石刻像距今2100多年。當地人稱“石爺”“石婆”。早在公元798年,這裡就建有“石爺廟”“石婆廟”,千百年來香火不斷,至今還保留著七夕祭祀牛郎織女的大規模民俗文化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婆廟
  • 位置: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白家莊村
  • 地位:現存我國最早的大型石雕藝術品
  • 歷史:距今2100多年
  • 內有石刻稱呼:“石婆”
  • 建立時間:公元798年
石婆廟,簡介,石像歷史記錄,石婆廟與七夕節,現狀,西安將建情侶公園,石婆廟地址,乘車路線,

石婆廟

簡介

當地人叫它石婆廟,也叫織女廟。由兩間總面積不足千平方米的院落組成。第一間院落中立著一塊石碑,上寫:“陝西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牛郎織女石刻,陝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1956年8月6日立。”織女石像位於第二間院落沒有門窗的老宅里,牆上的彩繪記錄著牛郎織女的“凡間恩愛”、“鵲橋相會”等百姓耳熟能詳的傳說情節。
石婆廟

石像歷史記錄

據史書記載,漢武帝元狩三年,即公元前120年,漢武帝在長安區斗門鎮附近開鑿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大人工河——用於訓練水軍的昆明池,漢武帝把它比作天上的銀河。為了上應天象,就在河兩岸特地雕塑了牛郎和織女像。有了人形化的牛郎織女,也就逐漸演繹出了牛郎織女的民間愛情故事。東漢時就有“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古詩描述他們的愛情。關於牛郎織女的美妙傳說也從此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
石婆廟
長期以來,當地民眾一直稱呼兩石像為“石爺”、“石婆”,久而久之,現在的很多人居然不知道這兩個石像就是象徵著中國傳統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了。在1956年,“石爺石婆像”被列為省級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

石婆廟與七夕節

七夕節,也被稱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的一個。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晚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當然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傳說在這晚,抬頭就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在瓜架下可以聽到兩人的脈脈情話。
七夕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當時的石婆廟只有兩間破舊的房屋裡面沒有石婆神像(漢代石刻“石婆”在文革時遭到破壞被遺棄到戶縣草堂一代,改革開放後在鎬京鄉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80年代末將“石婆”請回鎬京南豐村),屋子的外面有一塊3、4平方的大石頭表面較為平整,相傳這是“石婆”的炕,有“石婆”就有“石爺”但是石爺沒在這裡,在5里之外的斗門花園村一國小內。
據介紹,明代每到七夕前夜,女孩子取雨水、井水各半,盛於碗中,放露天一夜,再在太陽下暴曬半天。中午時,每人將繡花針或用新掃帚梢代之,放在水面上,浮而不沉,然後觀看針在水中的影子。或散如花,或動如雲,或成霧形而巧妙者,認為是“乞得巧”;如果針影或粗或直,五花樣者,就是“乞得拙”了。如今在陝西很多地方,民間還有婦女在七夕乞巧的民俗,乞巧的女子還被親切地稱為巧姑,意為心靈手巧、樂於助人的好女孩。 每年農曆七月初六晚,當地村民自發組織為石婆洗面、穿衣,然後進行獻飯、獻茶、點燭、上香,耍燈、拜四方神、敲打鑼鼓、扭秧歌等一系列活動,以求夫妻和睦,因此,斗門鎮南灃村一直享有牛郎織女故里的美譽。
情侶在愛牆上籤名情侶在愛牆上籤名
凡是到石婆廟觀看節目的情侶或者夫妻,都能獲得一根特製的絲帶,別小看一根簡單的絲帶,這是斗門鎮流傳多年的愛情吉祥物,傳說用絲帶將兩人手腕牽在一起,在七夕節時走過鵲橋,有情人就能終成眷屬,而且生生世世不分開。所以,這樣的絲帶又被叫做“愛相連”、“腕相連”。

現狀

西安將建情侶公園

據了解,西安市規劃部門已經出台了七夕情侶文化公園規劃的初步方案。參與此方案策劃的囊括了規劃、歷史、建築、民俗的專家。情侶主題文化公園工程包括人工湖、道路廣場、乞巧樓、婚慶歷史文化公園、百戲樓、臨時餐廳、遊船碼頭以及綠化等工程,預計投資8500萬元。

石婆廟地址

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白家莊

乘車路線

乘302到花園村站下車向東1KM即到、405路到新常村站下車向北穿村而過1KM即到,可以走過去或坐個三輪車。下車後可諮詢當地老鄉詳細方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