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石壩鄉位於青川縣西南部,全鄉幅員面積40.8平方千米,轄7個行政村24個農業合作社,1個集鎮,總人口2775人(2017)。
年均溫度13.7℃,一月日平均氣溫12.9℃,七月日平均氣溫22. 1℃,無霜期235於。年降水量959.8毫米,森林覆蓋率59%。鄉人民政府駐地距縣城喬莊57公里。
現任領導
行政區劃
截止現在有7個自然村——大房村(石壩鄉政府所在村)、石峰村、青龍村、五一村、三江村、八一村、中心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5119
|
男
| 2697
|
女
| 2422
|
家庭戶戶數
| 1346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5116
|
家庭戶男
| 2694
|
家庭戶女
| 2422
|
0-14歲(總)
| 1192
|
0-14歲男
| 607
|
0-14歲女
| 585
|
15-64歲(總)
| 3550
|
15-64歲男
| 1917
|
15-64歲女
| 1633
|
65歲及以上(總)
| 377
|
65歲及以上男
| 173
|
65歲及以上女
| 204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5046
|
總人口2775人(2017)。
自然資源
石壩鄉自然資源較為豐富,主產玉米、小麥、大豆、馬鈴薯等糧食作物;土特產品以香菇、黃花、核桃、銀杏、板栗、生漆、薇菜、茶葉、蜂蜜為主,天麻、杜仲、黃柏等名貴中藥材有不一定規模,成為全縣“三木”藥材基地鄉之一,產品已遠銷省內外;有樺木、松、杉、樟等十餘種針闊葉林木;地下礦藏豐富,已探明的有錳礦、鐵礦、石英礦和煤等,特別是錳礦儲量相當大,有較高的開發價值,該鄉錳礦開發已成規模,架通索道三趟,年產礦量達2萬噸,平均品位25以上,成為該鄉的支柱產業,其他礦藏正處於開發初期。
自然災害
石壩鄉位於青川縣西南部,屬中山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群山巍峨,
溝壑縱橫。全鄉幅員面積40.8平方千米,屬較貧困地區,1999年才實現越溫(越過溫飽線)達標。該鄉三面環山,村民集中在山下面,唯一沒有環山的一面,下游就是這次
地震形成的兩個
堰塞湖。
關莊是紅光、馬公、石壩等鄉通往寶成鐵路和廣(元)綿(陽)高速公路的必經之地。從石壩鄉到
關莊鎮,要穿越
紅光鄉,然而最經過此次地震中形成的兩個堰塞湖,一個位於紅光鄉下游的東河口,另一個位於東河口上游的淘龍附近。
東河口的這個堰塞湖一直成為
廣元市政府和青川縣政府的難題。由於大面積山體滑坡造成河道堵塞,青川縣紅光鄉境內的
青竹江水位持續上升,形成的圍湖對兩岸2000多名災區民眾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廣元市政府召開緊急會議,重災區青川縣紅光鄉、石壩鄉受大地震影響,兩山相撞導致兩個鄉幾乎全部埋沒,大約3000多萬立方米土石堵成了一個堰塞湖。一旦決堤,將淹沒整個青川縣城和竹園壩。
3000人的存亡
“這次石壩鄉在地震中總共遇難95人,下落不明的有168人。除了地震前外出務工人員,還有接近3000人在裡面,沒有轉移出來。”
經濟改革
石壩鄉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高舉
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以“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切實轉變幹部作風,圍繞“十五”規劃,努力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始終以唱“農”字經為主調,最佳化產業結構,突出強抓兔攻礦戰略。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現新規劃的場鎮已初具規模,市場繁榮、交通、通信都很方便;深化農村改革,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助農增收;擴大企業生產,以礦產品開發為主,以培養小型加工廠為輔;增強畜牧業發展後勁,在原有兩個長毛兔專業村的基礎上,發展生豬、土雞、
黃羊;現
杜仲、
黃柏已成林成片,
天麻種植已成規模,年產量達4噸 左右,將成為該鄉經濟成長的新亮點,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增大土特產及名貴中藥材的種植面積,提高產品質量。該鄉有國小4所,其中附設國中1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普九”成果鞏固;有廣播站1個,村組通廣播;有鄉醫院1所。
文化教育
該鄉有國小1所(國小附設國中,2012級為最後一級國中,)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普九”成果鞏固;有廣播站1個,村組通廣播;有鄉醫院1所。國中需前往關莊國中就讀。
災區援建
麗水援建指揮部進駐石壩鄉一年半時間,第一批援建項目,投資1146萬元占地3200平米的石壩國小已交付使用,石壩鄉衛生院9月25日交付,場鎮供水主體工程5月12日通水。第二批援建項目,投資1091萬元的場鎮綜合配套工程中場鎮五座橋樑有三座正在澆築橋墩,防洪堤建設三百米,集貿市場完成一層樓板澆築。麗水市捐建的石壩鄉科教文化中心進入一樓層面澆築階段。所有援建項目均全面開工。
石壩鄉——一個大山深處以農業為主,經濟相對落後的偏遠鄉鎮。
麗水市——一個被稱為“浙江綠谷”、“全國生態第一市”的依山傍水的城市。
兩個相隔千里的地方因為一場無私的援建結下不解情意。
麗水石壩心連心
在麗水援建指揮部,記者看到大量石壩村民寫的書信,信紙大都是些粗糙的本子紙或泛黃的信紙。其中一個小學生王舒婷這樣寫道:感謝您們為我們石壩人所做的一切。今天是感恩節,我想用炙熱滾燙的赤子之心對你們說,“您們辛苦了,謝謝!”。陳增偉告訴記者:“這封信我一直都仔細的保存著,我從來不知道哪天是感恩節,但是從那一天起,我便知道了。”
記者在採訪時發現,當地村民一看到援建人員來了就上前熱情招呼,“來,喝杯水吧。”“坐會兒。”鄭力平告訴記者:“我們和石壩老百姓是心連心啊,我們這些援建幹部最常說的一句話是‘用建設麗水的心,做援建石壩的事’。”
爬遍山頭為民找水
“震後很長時間都用不上乾淨水。每天至少要背4、5次,來回要花一個多小時。”石壩鄉花園社村民楊勝芝告訴記者,”60歲的村民王顯富說,他背了幾十年的水,從來都沒想過自家有天能像城裡人一樣擰開閥門就能用上清澈的水。“這些援建幹部為了給我們找水,爬遍了石壩的每一個山頭,在施工現場來得最早走得最晚,感謝他們給我們解決了大問題啊。”記者在上花園社看到,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一條長長的輸水管道延伸至大山深處。
記者從石壩鄉鄉政府了解到:“5·12”地震徹底破壞了石壩鄉原本脆弱的地表儲水結構,原先村民的取水點和滲水點大部分消失,震後全鄉90%以上的社沒有取水點,飲水困難直接影響著老百姓災後重建的信心和決心。
麗水援建指揮部指揮長鄭力平告訴記者:“在2008年12月麗水指揮部就啟動了中心村安子社飲水工程,鋪設管道2000米,當月就解決了四十多戶村民的飲水難問題。到目前為止,共建設27個農村飲用水供水點,做到五戶以上相對集中的居住點全部覆蓋,使全鄉95%以上的村民擺脫了吃水難。”
保護千年紅豆杉
“今天上午採摘的20斤
香菇賣了100多元呢。”2日下午,八一村村民王躍波興奮地告訴記者:“麗水援建人員幫我修起大棚,做起了食用菌種植。現在每天賺100多塊錢不成問題。我正想再種2000多袋呢。” “食用菌種植在麗水有很長歷史,我們可以給石壩人民提供良好的技術服務。很多村民爭相要求增加數量,但為了保護當地的生態,我們放慢了發展步伐。”據了解,每個食用菌袋內需要填入大量木屑,所以短時間內製作大量菌袋會影響當地生態。
石壩國小南端有一棵千年紅豆杉樹,記者在現場看見這棵紅豆杉長勢旺盛,猶如一個守護學校的老人。附近老百姓告訴記者,為了保護這棵古樹,麗水援建人員臨時改變施工方案,為此多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資金。麗水市援建指揮部辦公室主任陳增偉說:“按原先的設計方案,學校宿舍樓基礎開挖將會損傷紅豆杉根部。我們本著援建不忘保護的原則與石壩鄉人民政府研究後決定改變設計方案,將宿舍樓整體外移兩米。為此石壩國小援建工程增加30萬元的投資,工期也推遲了20多天。”陳增偉還告訴記者:“我們援建的同時還在給當地人民灌輸一種理念,那就是保護環境,我們麗水市被稱為‘全國生態第一市’,我們希望石壩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忘保護生態環境。”
災後新貌
鄉場鎮新區,學校、綜合市場、科教文化中心等已建起,行政樓將結頂,供水、供電、排污、河堤等市政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5·12”特大地震中,位於山區的青川縣石壩鄉遭受沉重打擊。然而,時隔兩年,新的石壩鄉已是新居林立,產業恢復發展,農業生產喜獲豐收,村民們安居樂業,都開始了美好的新生活。
2013年6月21日,記者走進石壩鄉,視野之及,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人居環境優美,基礎設施配套,民眾生活井然有序。
鄉場鎮紅石河上,新建起一座具有典型浙江文化特色的,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建築工藝——浙江麗水慶元廊橋,廊、樓、亭、殿、閣等應有盡有,在當地稱為“紅石廊橋”。
進入石壩鄉場鎮新區,“紅石廊橋”美景映入眼帘,鑿石為梁、疊木為拱、橫跨紅石河,天花龍鳳、中梁八卦、雕樑畫棟、五彩繽紛,擋風板上設各種圖型的視窗,與場鎮新區相映成為一幅精美畫卷。“夜景更美些,”坐在一旁乘涼的大爺高法貴提起這橋有了說不完的話:“修座橋可是我們一直都盼望的,以前天晴就挽起褲腿走過去,遇到漲水就過不去了,現在出行就方便多了”。說到高興處,大爺還指著山上的麗石公園說:“我們也有了休閒的場地”。
“這邊是我們的場鎮新區,那邊是我們的場鎮老區,麗水援建的這五座橋恰好成為場鎮的骨架。”該鄉鄉長趙世雄帶著我們從場鎮穿過,一一為我們介紹著場鎮新景:學校、衛生院、綜合市場、科教文化中心、快結頂的行政樓,供水、供電、排污、河堤等市政配套設施一應俱全。走到集市旁,趙世雄忍不住帶著我們上樓去看,“一樓是集市,二樓設計的是店面,以後市場上的攤位再也不用在街邊亂擺放,市場環境自然就好多了”。
中心村村委副主任賈榮養殖獺兔3000多隻,帶動全鄉村民養殖獺兔7萬多隻。
在中心村,記者見到了該鄉的生態養殖大戶賈榮,他和技術員正忙著給獺兔餵飼料。賈榮是中心村的村委副主任,地震後火線入黨成為中共黨員,2013今年3月開始養殖獺兔,已建好兩個養殖場舍,養了3000多隻獺兔。賈榮先後去廣州、天津、重慶去考察養殖獺兔市場,自己養起來後又以村為中心,發展散戶,為他們提供種兔、飼料、藥品、養殖技術。“這樣我們就能用少許的投資換來收益。”五一村的唐學成便是賈榮發展的散戶,他飼養了100隻種兔,計畫每季度出欄1000隻,按廠家收購價商品兔肉20元一斤,兔皮40元一匹計算,一隻兔純收30多元。“過段時間我打算帶著散戶出去考察,學習配飼料,我們這個地方太偏遠了,飼料拉來每噸都得3200元左右,要是能自己配飼料的話,每噸能降低1600元左右的成本。”賈榮有了自己的算盤。
“看我們山坡上種植的金銀花。”趙鄉長指著一路綠幽幽的山坡高興地告訴我們:“這可是我們石壩人的致富花”。據介紹,地震造成石壩鄉多處地質災害,形成大規模滑坡46處,明顯變形斜坡20處,形成堰塞湖26處,地質隱患災害點160處,耕地損毀嚴重。怎樣讓4408名老百姓致富,讓貧瘠的土地“收穫”,鄉黨委政府可是煞費苦心,根據地質條件,鄉領導多方考察決定引進金銀花種植。“每畝投入1000元,3年後年收益近5000元,可連續收益10多年,現在全鄉已種植了1000多畝金銀花,獺兔年出欄能達到7萬多隻的規模”。
對於石壩鄉而言,災難的打擊沒有擊碎全鄉上下重建家園的信心和決心,如今,希望和喜悅充滿了每個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