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光鄉(四川青川縣紅光鄉)

青川縣轄鄉。1950年析關莊鄉境西建陶龍鄉,1958年撤鄉,1961年復置陶龍公社,1967年更名紅光公社,1984年置紅光鄉,1992年併入關莊鎮,1995年析復鄉。位於縣境中西部,距縣城喬莊59公里。面積39.6平方公里,人口6530人。轄小荊、石板溝、苟家山、康樂、東河口、陶龍6個村27個社。鄉鎮企業有採礦、糧油加工等廠、礦。農業主產玉米、小麥、馬鈴薯。養豬、雞、兔,特產核桃、薇菜、桐油、生漆、藥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紅光鄉
  • 所屬地區:中國 四川省
  • 人口:17355人(2003年)
  • 著名景點:明政寺、娃娃岩觀音廟、茨竹村關羽廟
  • 車牌代碼:川H
紅光鄉人口數據,5.12地震損失,

紅光鄉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紅光鄉
總人口5602 男3006 女2596 家庭戶戶數1472 家庭戶總人口(總)5594 家庭戶男3003 家庭戶女2591 0-14歲(總)13930-14歲男7240-14歲女66915-64歲(總)384715-64歲男210015-64歲女174765歲及以上(總)36265歲及以上男18265歲及以上女180戶口本地住在本地5376

5.12地震損失

青川縣是5.12特大地震極重災區,紅光鄉又是青川縣地震重災區,全鄉1536戶,6530人全面受災,失蹤和遇難達1000餘人,2300餘人受傷,5500餘人無家可歸,農房全部倒塌。因地震造成的山體滑坡達33處,垮方23處,裂縫60餘處,堰塞湖5處。2007年人均純收入2626元,地震後的紅光鄉基本是從一片廢墟中開始重建,災後重建任務艱巨。
5.12特大地震,東河口崩塌,4個組184戶房屋和村民、過往行人、東河口國小師生等總計780餘人被掩埋其中。
境內現建有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是汶川大地震第一個地震遺址保護紀念地。2008年11月12日舉行了開園暨震後旅遊市場啟動儀式。該地震遺址公園是由汶川大地震中地球應力爆發形成的,也是地質破壞形態最豐富體量最大、地震堰塞湖數量最多最為集中、傷亡最為慘重的地震遺址群。
該地震遺址公園包括了從青川縣關莊鎮沿青竹江經紅光鄉東河口、石板溝至前進鄉黑家,沿紅石河經紅光鄉東河口、石壩鄉董家至馬公鄉窩前,呈“Y”型布局,集中連片近50平方公里,含五鄉一鎮。紅光鄉東河口村、石壩鄉青龍村、馬公鄉窩前村、和蘇河鄉三鳳村等四大地球應力爆發而形成的崩塌現場,集中展示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斷層、褶皺等多種地質破壞形態。而山體運動造成的滑坡和土石流還形成了石板溝、東河口、紅石河等36個形態各異的堰塞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