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區政府

石嘴山區位於石嘴山市北端,也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最北端。東鄰黃河,西依賀蘭山,與內蒙古自治區隔河相望。面積137平方千米,人口13萬(2001年),代碼640203,郵編75320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嘴山區
  • 別名:石咀山區、石咀子、石嘴山、石嘴山市二區、石咀子山,石嘴子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中國西北
  • 下轄地區:北街、中街、南街、河濱街、火車站(5個辦事處)、園藝鎮
  • 政府駐地:北大街
  • 電話區號:0952
  • 郵政區碼:753200
  • 面積:137平方千米
  • 人口:125244人(2003年底)
  • 方言:蘭銀官話銀吳片惠農方言、其他
  • 氣候條件:大陸性氣候
  • 著名景點:石咀子,四合木保護區,北農場知青點,石嘴山黃河大橋
  • 火車站:石嘴山站(現惠農站)
  • 車牌代碼:寧B
地理環境,歷史沿革,地質地貌,

地理環境

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9.3℃,年降水量256.3毫米。煤、陶土、雲母、石英等資源豐富。包蘭鐵路貫穿南北,G6(京藏高速)、109、110國道穿境,黃河水運暢通。

歷史沿革

秦漢為北部郡地,西夏、元屬定州,清屬平羅縣。1941年設定惠農縣時,劃歸惠農縣
1949年9月惠農縣解放,屬惠農縣第八區。1950年2月,石嘴山調整為第一區第一鄉。
1957年,石嘴山鎮升格為區級鎮。1958年,人民公社化,石嘴山鎮與尾閘鄉、下營子鄉合併成立燈塔人民公社,石嘴山鎮名仍保留。
1959年1月,惠農縣駐遷往石嘴山鎮。
1960年4月,在石嘴山組建南街、北街兩個城市人民公社,石嘴山鎮撤銷。不久以2個城市人民公社為基礎,成立了石嘴山市第一、第二2個區,區與公社合一。1962年5月兩區合併,定名為石嘴山市城區,下轄6個街道。1963年,將6個街道調整為南街、北街、河濱街、火車站等4個街道。
1972年2月,銀北地區成立。1973年6月,石嘴山市由自治區直轄改為地區轄市,石嘴山仍為市屬城區。1975年11月,銀北地區撤銷,石嘴山市升格為地級市,駐地遷至大武口;此時,石嘴山城區改名為石嘴山市第二區。
1981年4月,石嘴山市第二區更名為石嘴山區。1987年6月,撤銷石嘴山市郊區成立惠農縣時,原屬郊區園藝鄉的沿環村劃入石嘴山區。石嘴山區轄南街、北街、河濱街、火車站等4個街道。
1997年,面積125平方千米,人口12.1萬,轄北街、火車站、河濱、南街4個街道,區政府駐北街。
2000年,石嘴山區轄6個街道。總人口120739人,其中:育才路街道 14848 南街街道 31641 中街街道 18460 北街街道 14008 河濱街街道 29407 火車站街道 12375
2003年12月3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石嘴山市惠農縣和石嘴山區,設立石嘴山市惠農區,以原惠農縣和石嘴山區的行政區域為惠農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北大街。

地質地貌

1.地質
石嘴山區境處於“中朝準地台”最西邊緣及中國大陸“祁、呂、賀、山字型構造體系”的“賀蘭脊柱”的北端極端。
①地質發育
經歷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②地層
Ⅰ太古界賀蘭山群。Ⅱ長城系黃旗口群。Ⅲ薊縣系王全溝群。Ⅳ寒武系(毛莊組,徐莊組,張夏組,崮山組,長山組)。Ⅴ奧陶系。Ⅵ石炭系。Ⅶ二疊系。Ⅷ第三系。
③區域地質構造
Ⅰ褶皺 區境主要為石嘴山向斜褶皺。大部分為上更新統所覆蓋,是經鑽探證實的隱伏褶皺,軸向北東55°,軸部通過區境西北約1.5千米處,由二疊統石千峰構成。
Ⅱ斷層 (南北向斷層)葡萄泉正斷層,登奴斯溝正斷層帶,巴達立端溝逆向斷層。(東西向斷層)宗別立-正義關逆斷層。
Ⅲ深大斷層 賀蘭山大斷裂,黃河大斷裂。
2.地貌
區境地貌由賀蘭山丘陵地、洪積傾斜平原、黃河沖積平原三個單元組成,海拔最低1090米,最高約1300米,相對落差約200米。賀蘭山脈雄峙西北,為區境天然屏障。山體以混合花崗岩岩體為主,兼以區域變質岩、混合岩相伴,很小一部分為風化剝蝕山地。洪積平原自西北而東南,由賀蘭山溝谷洪積扇組成,呈波狀起伏之狀。黃河衝擊平原為銀川平原北部極端。
資料來源:《石嘴山區志》《惠農區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