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叔寅(1890——1950),字煦廬,晚年自稱龍湖逸叟,宿松縣毛壩鄉萬元村人,清末進士石長祐之三子,少年攻讀經史,十八歲鄉試落榜歸家,曾考入省立法政學校,改讀醫書,專攻歧黃之術及歷代名家著作,研究生理、病理、脈理,這為他以後行醫打下了堅實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叔寅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宿松縣
- 出生日期:1890年
- 職業:1950年
- 畢業院校:省立法政學校
- 著作:《醫方輯要》、《國藥指南》
新中國時期,民國時期,
新中國時期
1949年新中國誕生後,石叔寅欣逢祖國醫藥學真正進入“杏林春暖”的時節。他老當益壯,致力於人民健康事業和祖國醫學寶庫發掘工作,不幸於1950年因病逝世,享年60歲。
譜載:秉爔,長祐三子,字丙煦,名叔寅,優廩貢生,贛法政畢業,中試孝廉方正,生於清光緒庚辰二月初十日子時,卒於民國庚寅正月初十日丑時,葬缺。妣羅氏,浙江巡撫、右都御史、清謐壯節公羅遵殿孫女,世襲雲騎尉湖北補用道羅忠祜次女,敕封安人,生於清光緒丁丑十一月二十二日辰時,卒葬缺。副室謝氏,江西新喻縣太和女,生於清光緒甲午二月二十三日酉時,卒於民國甲子二月二十三日卯時,葬排山莊庵下屋,艮坤向。子一,經憲。女三:長適安徽省執行委員會幹事羅賢輔,次適王克家,幼適黃梅江西饒州府通判帥元銘長子啟沐。 ( 石氏四箴堂 )
民國時期
1909年,廢科舉,設學校,他考入省立法政學校進修,並在同年被舉“孝廉方正”,因目睹清政府日趨腐敗,無意仕途,毅然回到家鄉設館教學,業餘繼續攻研醫藥,並開始接觸臨床。因對文學有較深造詣,1919年被聘為《宿松縣誌》纂修。1927年應聘為縣紅十字會附設中醫院院長。1937年,被聘兼任天津國醫函授分校校長。
1938年,日寇侵華,縣城淪陷,他攜眷避亂於湘、贛、鄂,雖流離失所,但仍隨寓行醫,求治者絡繹不絕。1940年返里繼任原職,1948年辭去院長職務,回萬元墩開設“杏林春”藥號。他孜孜以求,勇於探索,對疑難病症,窮究方書,苦思求解,必得心應手而後已,行醫30多年,經常門庭若市,名噪一時,每年求治者不下萬人。他醫通內、婦、兒多科,尤擅針灸,對求治者,不分貧富貴賤,不論遠近親疏,均一視同仁,而且不受饋贈。正如他晚年常對人說的那樣:“我欲效古人之杏林春暖,橘井泉香,施藥濟人,但非此生所能如願也。”
石叔寅對祖國醫學,主張“闡釋古文,融會新知”。感嘆“當時醫學有一落千丈之勢,道地藥材有綆短汲深之虞”。他主張改良,提倡“醫求實效,藥重精研”,並提出“醫書應一掃舊籍之奧秘”,主張醫學大眾化。他一面行醫,一面著述,遺稿有《臨床診驗錄》、《醫學淺談》、《醫方輯要》、《國藥指南》等。這些遺稿多在戰亂轉移中散失,惟有《國藥指南》得以刊行問世。該書文簡意賅,便於檢索查考,堪稱中藥學的善本,是中醫入門重要的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