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人埡以石人之神而名,位於壺瓶山東麓,穿山南界,隔茅竹河與南坪河村對峙。此埡曾是湘鄂邊陲的商道與兵道,現屬所街鄉北端關上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人埡
- 外文名:石人埡
石人埡以石人之神而名,位於壺瓶山東麓,穿山南界,隔茅竹河與南坪河村對峙。此埡曾是湘鄂邊陲的商道與兵道,現屬所街鄉北端關上村。
站在埡上西北望,群山透迤,松柏蒼翠,深峽千丈,碧水依依。對山的南坪坡勢延緩,猶如碧綠的草坂;東南望,則良田百頃,順峪而布,峪旁山崗,修竹萬竿,隨風起伏,農舍儼然,炊煙裊裊,有湖如鏡,常年不涸。
傳說有個陰陽先生順脈而尋,趕到此境,口占一偈:頭枕獅子山,腳踏米湯泉,獅象把河口,石人兩邊站。石人埡的鐘靈毓秀就被此偈合活了。
石人埡下30米右拐即有石人,為男性,兀立懸崖上,身高三丈,頭頂靈芝,依傍樹木,披紅掛綠,據說求財得財,求子得子。石人腳底有乳泉溢出,與碧澗合流。下游即兩河口,有獅(岩)象(岩)分守。石人對面的那個女石人,說是被雷劈了,留下丈夫孤寂度日。石人埡之左,有鷹子護衛;埡之右,有駿馬供馳。真還有點“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的雄霸氣象。
埡中有路穿過,上接漁洋關,下至新關。漁洋關在60里開外,出則荊漢。新關也在百里開外,出則洞庭。若以添平所為標,基本上等距。
是否以石人埡為界分關上關下呢?從地勢上講,往漁洋關一徑走高,往新關則一路望低。但為何只有關上,而無關下、關內呢?連長者也搖頭不知。石人埡之右有漁陽廟,與漁洋關有何因屬,也無據可考。唯一可證的是,兩關十隘皆為添平所統轄。石人埡是一條重要的商道。商道應以添平所為中,連線宜都與鼎州,上則以騾運、挑運為主,下則以舟運為主。此道之興應於明代,之廢應於建國之初。從張家渡以上,蛇行於山谷峰頂、叢林荊棘之中。石人埡以下,所鋪石板、所修棧道也挺講究,與清朝泰和合茶莊之盛有關聯,說是茶商盧次倫整修鋪設的石板。至今從張家渡到石人埡的棧道依然如昔,仍較好地保存著。
驛道也可謂兵道,既可通達九隘,又可珠連九司,對於崇山峻岭中的洞蠻的攻防來講,這絕對是一條高速公路。添平所受命後可北出荊襄,東問澧常。如受侵遭襲,只需扼守兩關,即可高枕無憂。元末陳友諒遣將攻打添平土司要塞台宜寨,土王撤至銅鍋寨,據險而守,陳竟月余不克,乃撤圍奔襲澧洲。陳部應是從漁洋關、石人埡而來,因其距離僅60公里,如果從澧州而來,其距離卻有100公里以上。《三國演義》中“七擒孟獲”章中,有“武陵蠻”之說,且有“途徑石門”之語,若以西蜀荊州形勢而論,從宜都而入湘北,也有可能。
石人埡之右2華里,有洞叫石人洞。洞口狹小,匍匐方可進入。洞內廳堂豁然,石柱石筍密布。此洞下谷底,又有洞喚琵琶洞,內有陰河。從洞裡往外看,洞口有佛釋然,而我卻覺得象毛潤之的剪影。
埡內有溪,百流畢聚,暴雨則良田頓化洶濤。為解民之疾,前年已於埡左鑿隧泄洪。噴洪之時,紅流千丈,山谷齊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