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牡丹

矮牡丹

矮牡丹(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 var. spontanea)為牡丹的一個變種,為國家三級保護瀕危種。葉背面和葉軸均生短柔毛,頂生小葉寬卵圓形或近圓形,長4-6厘米,寬3.5-4.5厘米,3裂至中部,裂片再淺裂。

矮牡丹是我國特有的珍稀野生植物資源,具有重要的藥用和觀賞價值。矮牡丹作為栽培牡丹的原始種之一,在分類學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牡丹品種選育的重要遺傳資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矮牡丹
  • 拉丁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 var. spontanea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毛茛目
  • :毛茛科
  • :芍藥屬
  • 牡丹
  • 亞種:矮牡丹
  • 分布區域:山西、陝西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相似種區分,繁殖方法,植物保護,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莖高達2米;分枝短而粗。葉通常為二回三出複葉,偶爾近枝頂的葉為3小葉;頂生小葉寬卵形,長7-8厘米,寬5.5-7厘米,3裂至中部,裂片不裂或2-3淺裂,表面綠色,無毛,背面淡綠色,有時具白粉,沿葉脈疏生短柔毛或近無毛,小葉柄長1.2-3厘米;側生小葉狹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4.5-6.5厘米,寬2.5-4厘米,不等2裂至3淺裂或不裂,近無柄;葉柄長5-11厘米,和葉軸均無毛。花單生枝頂,直徑10-17厘米;花梗長4-6厘米;苞片5,長橢圓形,大小不等;萼片5,綠色,寬卵形,大小不等;花瓣5,或為重瓣,玫瑰色、紅紫色、粉紅色至白色,通常變異很大,倒卵形,長5-8厘米,寬4.2-6厘米,頂端呈不規則的波狀;雄蕊長1-1.7厘米,花絲紫紅色、粉紅色,上部白色,長約1.3厘米,花葯長圓形,長4毫米;花盤革質,杯狀,紫紅色,頂端有數個銳齒或裂片,完全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時開裂;心皮5,稀更多,密生柔毛。蓇葖長圓形,密生黃褐色硬毛。花期5月;果期6月。
矮牡丹矮牡丹

生長環境

矮牡丹屬喜光植物,水分和光照條件是影響矮牡丹生長發育的重要生態因子。矮牡丹多分布在鬱閉度較高的林下,透光率越低,光照不足,加之土壤瘠薄,水分供應不足,生長發育緩慢,地上莖年均生長不足10cm,導致種群更新困難,種群密度下降。這種異向演替可能是矮牡丹種群瀕危的原因之一。
野外觀察發現,矮牡丹開花數量少,傳粉能力差,特別是居群間傳粉不足。矮牡丹生殖周期不穩定,近交衰退、有性繁殖能力差。

分布範圍

產陝西延安。生山坡疏林中。
矮牡丹主要分布在山西、陝西、河南等省的山區,先後在山西省呂梁山南端的稷山縣西社鎮馬家溝、永濟縣水峪口,陝西省華陰縣二仙橋的華山、銅川北郊的黃龍山、延安市西南的萬花山,河南省濟源市境內太行山區的黃背角發現了矮牡丹野生種群。矮牡丹分布區域內的生境條件很相似。

主要價值

為珍貴的物種資源。根皮供藥用,稱“丹皮”;為鎮痙藥,能涼血散瘀,治中風、腹痛等症。

相似種區分

與牡丹的區別:葉背面和葉軸均生短柔毛,頂生小葉寬卵圓形或近圓形,長4-6厘米,寬3.5-4.5厘米,3裂至中部,裂片再淺裂。
矮牡丹和紫斑牡丹區別在於頂生小葉寬橢圓形或近圓形,3深裂至中部,裂片再淺裂,下面與連同葉軸、葉柄均被短柔毛,小葉柄長1—1.5厘米;花通常單瓣,黃色、紫色、紅色或白色,內面基部無紫色斑塊。

繁殖方法

矮牡丹的自然繁殖能力不強,屬於兼性營養繁殖類型,種子繁殖能力很弱。主要依靠根狀莖和根出條繁殖。矮牡丹根系主要分布在15-25cm的土壤表層中,在適宜條件下,尤其在母株地上部分受損傷時容易產生根出條,形成新的植株。此外,在根頸部位形成橫向地下莖,也是矮牡丹常見的繁殖方式。矮牡丹在整個生命周期中,主要以根出條和根狀莖進行繁殖,並以此更新和擴展,新生小植株大都集中在母體周圍,形成無性系集群分布的特徵。矮牡丹無性系分株種群年齡結構可明顯分為強增長型、平緩增長型、穩定適應型和波動型,反映在該生境下無性系分株種群的歷史、生長潛力。在矮牡丹的生長發育過程中,由於發生時間和發生方式的不同以及環境條件的差異,單株生長發育的表現不同,出現種群個體高度上的差異,且植株高度與年齡和生境條件有密切關係。

植物保護

【保護價值】:因它可能是栽培牡丹的原植物,為珍貴的物種資源。因根皮入藥,長期遭受過度採挖,現已處於瀕危境地。
矮牡丹
【保護措施】:1979年延安市設立了花園屯植物管理處,對矮牡丹進行重點保護。其他產地也應採取保護措施,嚴禁採掘,積極繁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