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牡丹園建於2003年元月,位於漢中市經濟開發區萬畝花卉基地北邊,漢台區河南店鎮張寨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中牡丹園
- 建於:2003年元月
- 位於:漢中市經濟開發區
- 地點:漢台區河南店鎮張寨村
俗牡丹介紹,俗牡丹株型,俗牡丹根,俗牡丹芽,牡丹分枝,牡丹葉,牡丹花,牡丹品種識別,產地與習性,牡丹的傳說,圖片列表,
俗牡丹介紹
芍藥科、芍藥屬 牡丹為多年生落葉小灌木生長緩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間;根肉質,粗而長,中心木質化,長度一般在0.5~0.8米,極少數根長度可達2米;根皮和根肉的色澤因品種而異;枝幹直立而脆,圓形,為從根莖處叢生數枝而成灌木狀,當年生枝光滑、草木,黃褐色,常開裂而剝落;葉互生,葉片通常為三回三出複葉,枝上部常為單葉,小葉片有披針、卵圓、橢圓等形狀,頂生小葉常為2~3裂,葉上面深綠色或黃綠色,下為灰綠色,光滑或有毛;總葉柄長8~20厘米,表面有凹槽;花單生於當年枝頂,兩性,花大色艷,形美多姿,花程式為:♂*K5C∞G2~5:1:2~5,花徑10~30厘米;花的顏色有白、黃、粉、紅、紫紅、紫、墨紫(黑)、雪青(粉藍)、綠、複色十大色;雄雌蕊常有瓣化現象,花瓣自然增多和雄、雌蕊瓣化的程度與品種、栽培環境條件、生長年限等有關;正常花的雄蕊多數,結籽力強,種籽成熟度也高,雌蕊瓣化嚴重的花,結籽少而不實或不結籽,完全花雄蕊離生,心皮一般5枚,少有8枚,各有瓶狀子房一室,邊緣胎座,多數胚珠,骨果五角,每一果角結籽7~13粒,種籽類圓形,成熟時為共黃色,老時變成黑褐色,成熟種子直徑0.6~0.9厘米,千粒重約400克。 牡丹由野生變家種後,因環境條件變化及人工不斷地選育和栽培,除花色、花型、花期早晚有變異外,而且在株的形態、根的長短、粗細、葉的色澤、形狀等方面也發生了變異。 其花形大,鮮艷富。唐代詩人劉禹錫曾描述當時京城長安牡丹花開時節的盛況,“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漢中是牡丹的故鄉,文字記載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西漢初<神農本草經>中列為中品,生巴郡及漢中。晉<名醫別錄> 、唐<唐本草>等經典著作都記載牡丹生漢中,根皮色紅入藥最佳。唐代官宦和詩人韓愈酷愛牡丹,曾描述過秦嶺途中觀牡丹的情景:“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相傳明代古漢台(瑞王府)、蓮花池(瑞王府花園)、清代末期漢中已有大面積種植。
漢中市最高年產牡丹皮30公斤,芍藥300萬公斤,銷往國內外市場,深受歡迎。秦嶺巴山和漢中盆地是牡丹最佳適生區,國家三級保護植物紫斑牡丹、矮牡丹等都有野生種的發現,物華天寶,是一天然的藥用植物園。
俗牡丹株型
因品種不同,牡丹植株有高有矮、有叢有獨、有直有斜、有聚有散,各有所異。一般來說按其形狀或分為五個類型; 直立型 枝條直立挺拔而較高,分布緊湊,展開角度小,枝知與垂直線的夾角多在30º以內。節間較長,新生枝年生長量在10~15厘米,一般五年生株高40~50厘米,高者達1米以上。如“首案紅”、“紫二喬”、“姚黃”等。 疏散型 枝條多疏散彎曲向四周伸展,株幅大於株高,形成低矮展開的株形,枝條展開時與垂直線的夾角多在45º以上,新枝長,較軟。如“趙粉”、“守重紅”、“山花爛漫”、“青龍臥墨池”等。 開張型 枝條生長健壯挺拔,向四周斜伸開張,角度在上述兩者之間,株形圓滿端正,高矮適中,新枝年生長量6~8厘米,一般五年生株高在30~40厘米。如“狀元紅”、“銀紅巧對”、“金玉交章”等。 4、矮生型
枝條生長緩慢,節間短而葉密,枝條分布緊湊短小,年新枝生長量為2~4厘米,一般五年生株高15 高厘米左右。如“美人紅”、“羅漢紅”、“海雲紫”等為代表。 獨乾型
多為人工培植的藝術造型,具有明顯的主幹,主幹高矮不等,一般在20~80厘米。主幹上部分生數枝,構成樹冠(有的無樹冠),形態古雅,酷似盆景,生長較慢,一般成型期需8年以上。如“十八號”等。 述每一植株類型中,因品種不同,直立程度、高矮、斜伸角度等亦有不同;同時,枝條的粗壯、細弱、硬挺、直彎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如矮生類型中“羅漢紅”即屬於粗壯矮生型,而“出梗奪翠”則屬於細弱矮生型;又如直立型中的“首案紅”屬粗壯直立型,“姚黃”則屬於細硬直立型。
俗牡丹根
牡丹根系發達,具有多數深根形的肉質主根和側根。初生根始為白色,漸變為黃色至褐色,肉質白色,個別紅色,肉質中心木質化,俗稱“木心”。肉質部儲有大量養份和水份供植株生長,一般來說,根深的植株枝葉茂盛,植株較高,根淺則枝短株型矮。牡丹因品種不同,其根型、數量也不一致,但大體上可分為三類: 直根型
</strong>此類型的根深(四年生的牡丹根可入土80厘米以上),但根條稀疏,沒有明顯的主根,僅有幾十條粗細均勻的粗“麵條根”,根光滑、皮百,根上極少分生小根,根(加工後稱“丹皮”)產量高,質量好。如“鳳丹”、“趙粉”、“二喬”、“墨魁”等。這類牡丹多為藥用兼觀賞兩用品種。 坡根型 此類根條粗細長短不一,分生側根較多,交叉生長,俗稱“雞爪根”,多數入土較淺,斜坡角度大。如“青山貫雪”、“白玉”、“黃花葵”等品種,此類牡丹產丹皮質量、產量低於直根型,不適於藥用栽培。 中間型
此類根條稀密適中,無明顯主根,生有多數粗細均稱、根皮光滑的“麵條根”,平均入土深度在70~80厘米,如“種生黑”、“姚黃”等,既可觀賞,又可藥用。
俗牡丹芽
牡丹的芽外由6~8枚鱗片所包,所以牡丹芽又稱“鱗芽”。牡丹以鱗芽越冬。 牡丹的芽按功能和分化程度分為花芽、葉芽、潛伏芽和不定芽四種。 花芽牡丹的花芽為混合芽,能抽枝、長葉、開花。著生在枝條頂端的稱為“頂生花芽”,開過一次花的枝條,花莖便自行乾枯回縮一段。著生在乾枯花莖下部的葉腋間的花芽稱為“腋生花芽”或“側生花芽”。花芽一般都比較肥大飽滿,剝除鱗片,可見“花胎”(即鱗芽內部的幼小花蕾)。 葉芽葉芽只抽枝長葉,多數著生在花芽下部的葉腋間,也有著生在枝條頂端的,較花芽瘦小,萌發後發育成枝條。 潛伏芽潛伏芽著生在新枝的最下部,形狀癟小,如粟粒,俗稱“狗鱉”。平時不萌發,在花芽、葉芽或枝條受傷後才能萌發,其壽命較長,可維持10~1 5年之久。 不定芽著生在根莖處的芽叫做“不定芽”。出土後抽生為萌櫱枝,俗稱“土芽”。不定芽萌發力特強,是接穗、更新老枝(股)和增加新股的主要來源。不定芽當年不開花,生長旺盛者,在頂部當年可發育分化形成花芽,翌年開花。 牡丹在芽因品種不同在形狀、顏色等方面均有差異,形態百出,各有特徵。大體上有圓錐型、珍珠型、扁圓型、長錐型、鷹咀型等;各形狀之間又有大小、鱗片的多少、芽質癟瘦虛實等差別;顏色也有青綠、黃綠、土紅、土黃、銀灰、棕褐和不同程度的紫紅等色;另外還有花色和混和色,是秋季分辨品種的主要依據。因此,單靠芽的形狀、顏色等很難識別牡丹的品種,需靠長期耐心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每一品種鱗芽的特性。
牡丹分枝
因當年生效枝上節間長短不同,著生芽數及新枝萌發力強弱也不同,分枝的習性也有明顯差異但分枝大體上有以下兩種類型: 單枝型當年生新枝節間長,著生芽較少,僅在基部1~2節部位或第1~3節部位上生芽,並且這些新芽中,當年僅有一芽萌發成為當年生新枝,該類型一般株高枝稀,如“姚黃”等。 稠枝型當年生新枝節間短,著生新芽較多,一般3~5個,新芽發枝力強,每個新芽在當年都能抽出形成短枝,枝多較稠、叢生。這類品種的植株一般較矮,分枝密。如“瑛珞寶珠”、“丹爐焰”、“脂紅”等。
牡丹葉
牡丹葉互生,由葉片、葉柄組成。葉形、大小、色澤、質地等因品種而異可分為以下幾類: 大形圓葉型 全葉大而圓,長40厘米以上,寬25厘米以上,小葉寬大,圓純而肥厚,呈廣卵形或卵形;側小葉邊緣缺少;葉面多平展。如“王紅”、“大胡紅”、“墨魁”、“首案紅”等。 大形長葉型 全葉大小同前,但小葉較狹長,呈長橢圓形,質較薄,邊緣缺刻少而尖,葉較稀而平展或下垂,如“銀粉金鱗”、“冰凌罩紅石”等。 小葉圓葉型
全葉較小,長約20~30厘米,小葉短而厚,邊緣缺刻少而圓純。如“葛巾紫”、“藍田玉”、“美人紅”等。 小形長葉型
全葉大小同上,但小葉較狹,邊緣缺刻尖而上卷。如“脂紅”、“煙龍紫”等。 中形葉型
全葉中等大小,長約30~40厘米,小葉長橢圓形,邊緣缺刻多且較尖又上卷,葉多斜伸。如“假葛巾紫”、“狀元紅”、“大棕紫”等。 中外,還有特殊的葉形。如“三奇集盛”,每個葉柄上只生三枚不規律的圓形葉片,比一般品種少三分之二,為二回一出複葉;又如“肉芙蓉”、“大棕紫”,每一葉柄上著生三組葉片,分為頂五後六共十一枚小葉,比一般品種多二片。 牡丹葉的顏色以綠色、黃綠色為主,個別品種的葉有深淺不同程度的紫暈;有的葉面上還綴有紫色或黃色的斑點;葉背面多為灰綠色和淺灰色,個別的品種(如“鶴白”)茸毛特別多。
牡丹花
牡丹花大色艷,品種繁多。有的品種花器齊全,萼片,雄蕊、雌蕊發育正常,如“似荷蓮”、“鳳丹白”等;但有的品種雄、雌蕊瓣化或退化,形成了多姿形美的花型,五彩繽紛的花朵。 根據花瓣層次的多少,傳統上將花分為:單瓣(層)類、重瓣(層)類、千瓣(層)類。在這三大類中,又視花朵的形態特徵分為:葵花型、荷花型、玫瑰花型、半球型、皇冠型、繡球型(傳統上把皇冠型和繡球型稱為起樓)六種花型。這種分類方法比較直觀地反映了花朵的各種變化形態。 近幾年來,有關牡丹專家學者與產區的科研人員一起,結合傳統的分類方法,經多年實地觀察研究及對牡丹花的解剖觀察,摸清了花型及花朵構成的演化規律後,提出了新的花型分類,即把牡丹花型分為單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薔薇型、千層台閣型、托桂型、金環型、皇冠型、繡球型、樓子台閣型。 單瓣 花瓣2-3輪,10-15片,寬大平展,雄蕊200-300個,雌蕊4-6枚,雄、雌蕊發育正常,結實能力強。此類花型以“鴉片紫”、“石榴紅”、“賽珠盤”、“鳳丹白”等品種為代表。 荷花型 花瓣4-5輪,20-25片,花瓣寬大,形狀大小近似,排列清晰,雌蕊發育基本正常,結實能力較強,但個別品種偶有雄蕊或雌蕊柱頭瓣化現象。此類花型以“似荷蓮”、“錦雲紅”、“雪蓮”、“玉板白”等品種為代表。 菊花型 花瓣6輪以上,花瓣形狀相似,排列整齊,層次分明,自外向內逐漸變小,雄蕊正常或減少變小,並偶有瓣化,雌蕊5~11枚,正常生長或退化變小。有些品種柱頭有瓣化現象,結實力較差,此類花型以“玫瑰紅”、“叢中笑”、“銀紅巧對”、“錦袍紅”等品種為代表。 薔薇型花瓣多輪,花瓣由外向內逐漸變小,雄蕊部分瓣化成正常花瓣,雌蕊退化變小或瓣化,結實力差。此類花型以“紫二喬”、“烏花耀輝”、“紅霞爭輝”等品種為代表。 托桂型外花瓣2~5輪,寬大整齊,部分雄蕊瓣化成細長花瓣,瓣瑞常殘留有花葯或花葯痕跡,瓣間雜有正常雄蕊,排列不規則而稀疏,雌蕊正常或稍有瓣化,具有結實力。此類花型以“淑女裝”、“嬌紅”、“仙娥”、“三變賽玉”等品種為代表。 金環型 外花瓣2~3輪,寬大平展,花朵中心有部分雄蕊瓣化成狹長直立大花 瓣,中心花瓣與外輪花瓣之間有一圈正常雄蕊呈金環狀,雌蕊正常或稍有瓣化,結實力差。此類花型極少,以“白天鵝”、“俊顏紅”品種為代表。 皇冠型 外花瓣2~5輪,寬大平展,排列規則,雄蕊大部或全部瓣化成細碎或曲皺花瓣,瓣群稠密聳起,形似皇冠。內花瓣排列不規則,瓣間常雜有正常雄蕊或退化中的雄蕊,瓣端也常殘留有花葯;雌蕊退化或瓣化,偶有結實。此類花型以“藍田玉”、“胡紅”、“姚黃”、“首案紅”等品種為代表。 繡球型 雄蕊充分瓣化,內外瓣形狀大小近似,擁擠隆起呈球形或橢圓形;雌蕊基本或全部退化或瓣化,無結實能力。此類花型似“豆綠”、“綠香球”、“雪映朝霞”等品種為代表。 千層台閣型 下方花瓣4輪以上,花瓣排列較整齊,形狀近似,瓣間不雜有雄蕊和退化的雄蕊。雄蕊正常而量小,或偶有瓣化,雌蕊退化變小或瓣化;上方花瓣量少,平展或直立,雄蕊量少而變小,雌蕊退化變小或瓣化。此類花型以“菱花湛露”、“脂紅”、“壽星紅“等品種為代表。 樓子台閣型 下方花雄蕊瓣化較充分,與正常花瓣形狀相似,雌蕊瓣化成正常花瓣或彩瓣;上方花花瓣略大,數量較大,雄蕊基本全部瓣化或退化;雌蕊瓣化成正常花瓣或彩瓣,有的品種退化消失。此類花型以“赤龍煥彩”、“盛丹爐”、“玉樓點翠”、“紫重樓”等品種為代表。 牡丹的花型在演進程中,有些品種同株、同枝常開2-3花型或更多種花型。如“趙粉”、“青香白”、“白鶴臥雪”、“山花爛熳”等,同株可開“皇冠”、“托桂”、“單瓣型”等花型。所以在確定某一品種的花型時,應以該品種演化達到最高的花型為標準。
牡丹品種識別
春日牡丹競芳菲。倘若你徜徉於花海之中。恐怕你除了驚嘆花的嬌艷,還欲知道她的芳名。如果攜友賞花,你能說出花名一二,更能平添幾多風雅和無限樂趣。其實,多數牡丹花是不難鑑別,只要有心,便能結識她。 從花上鑑別 花是鑑定品種的重要依據之一 。牡丹與其它花卉一樣,其主要特徵集中於花冠上,欲分辯品種先要看花冠。 從花型上分 牡丹分類三類十二型。即單瓣類、重瓣類、重台類。單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薔薇型、托桂型、金環型、皇冠型、繡球型、菊花台閣型、薔薇台閣型、皇冠台閣型、繡球檯閣型。最後四型可以概括為台閣型:由兩朵重瓣單花重疊而成。分為“菊花疊”、“薔薇疊”、“皇冠疊”、“繡球疊”。如“火鍊金丹”、“崑山夜光”、“大魏紫”、“紫重樓”等。 從花色上分 牡丹系以八大色著稱,如白色的“夜光白”、藍色的“藍田玉”、紅色的“火鍊金丹”、墨紫色的“種生黑”、紫色的“首案紅”、綠色的“豆綠”、粉色的“趙粉”、黃色的“姚黃”。還有花色奇特的“二喬”、“嬌容三變”等等,另外在同一色中,深淺濃淡也各不相同。 從香型上分 一般白色牡丹多香,紫色具烈香,黃粉具清香,只要“嗅其香便知其花”了。 從葉上鑑別 牡丹葉為3出2回複葉。因品種的不同,葉子所呈出現來的形狀、寬窄、厚薄、顏色等方面各不相同。如“大胡紅”葉大、圓而肥厚,葉面多平展。如“墨灑金”葉形大而長,但小葉較狹長,質地薄,較稀疏開展或下垂。如“狀元紅”全葉中等大小,小葉長橢圓型,邊緣缺多且較尖、上卷,葉多斜伸。如“豆綠”葉背有一層白絨毛。如“大棕紫”葉色發紫紅等。 從枝幹上辨別 這一方法是通過株形和分枝方式來區別品種。牡丹為叢生灌木,因不同的品種,其株形和分枝方式也不相同。 直立型:枝條開張角度小,直立向上,節間長,長勢強,株叢高大,如“洛陽紅”、““桃李增艷”等。 開展型:枝條開張角度大,向四周延伸,株形低矮。如“一品朱衣”、“趙粉”等。 半開展型:介於上述兩型之間,如“脂紅”、“藍田玉”等。 分枝方式又分單枝型和叢枝型。 單枝型:當年生枝間較長,著新生芽少,此芽翌年早春抽發成枝,株高,枝稀疏,如“姚黃”、“粉二喬”等。 叢枝型:當年生枝間較短,新生芽多且發枝力強。當年即可形成叢生狀短枝,株矮枝密。如“葛巾紫”、“瑛王名寶珠”等。 從芽上識別 牡丹不同的品種,其芽形與芽色也不盡相同。“洛陽春”的芽尖而圓;“硃砂壘”的芽呈狹尖型;“青龍臥墨池”的芽尖而帶鉤,好似鷹嘴。至於芽色就更為豐富:“百花妒”的芽為黃綠色;“脂紅”的芽為綠色;“墨魁”的芽為暗紫色等。芽色與花色有一定的相關性,芽色深者,花色也深;芽色淺者,花色也淺。 從果實上識別 一般結實力強,心皮呈開張輪狀輻射排列的品種,多為單瓣和半重瓣品種,如“似金蓮”、“鳳丹”等。結實率低,果實成簇生狀,多為重瓣起樓品種,如“二喬”、“硃砂壘”等。 從根上分辯 牡丹的根部也作為區別其品種的輔助手段。一些品種根系中毛細根少,根的粗細較均勻,如“葛巾紫”。另一些品種有較多毛細根,呈蓬狀,如“瑛王名寶珠”大多數品種根為白、黃白、紅白色等,而“首案紅”根呈紫紅色,為識別此品種的重要依據之一。 牡丹是中國傳統名花,它端麗嫵媚,雍容華貴,兼有色、香、韻三者之美,讓人傾倒。歷史上不少詩人為它作詩讚美。如唐詩讚它:“佳名喚作百花王”。又宋詞“愛蓮說”中寫有:“牡丹,花之富貴者也”,名句流傳至名。“百花之王”、“富貴花”亦因之成了讚美牡丹的別號。 唐朝人更愛牡丹,曾在牡丹花開季節,舉行牡丹盛會,長安人傾城而出,如醉似狂。宮中亦愛重牡丹,詩人李正封贊它為“國色”、“天香”,唐皇極為讚賞。“國色天香”亦從此成了牡丹的又一雅號。 牡丹以它特有的富麗、華貴和豐茂,在中國傳統意識中被視為繁榮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徵。
產地與習性
原產中國,漢中是中國最早人工栽培牡丹的地方,為落葉亞灌木。喜涼惡熱,宜燥懼濕,可耐-30℃的低溫,在年平均相對濕度45%左右的地區可正常生長。喜光,亦稍耐陰。要求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壤土或砂壤土,忌粘重土壤或低溫處栽植。花期4-5月。 多採用嫁接方法進行栽培,因為與芍藥同屬芍藥屬,又多選用芍藥作為砧木. 形態特徵:根系肉質強大,少分枝和鬚根。株高1-3m,老莖灰褐色,當年生枝黃褐色。二回三出羽狀複葉,互生。花單生莖頂,花徑10-30cm,花色有白、黃、粉、紅、紫及複色,有單瓣、復瓣、重瓣和台閣性花。 牡丹的分尖方法很多,按株型可分為直立型、開展型和半開張型;按芽型可分為圓芽型、狹芽型、鷹嘴型和露嘴型;按分枝習性可分為單枝型和叢枝型;按花色可分白、共、粉、紅、紫、藍、黑和複色(實際上並無純正的藍與黑色);按花期可分為早花型、中花型、晚花型和秋冬型(有些品種有二次開花的習性,春天開花後,秋冬可再次自然開花,即稱為秋冬型);按花型可分為系、類、組型四級。四個系即牡丹系、紫斑牡丹系、黃牡丹系和紫牡丹系;二個類即單花類和台閣花類;二個組即千層組和樓子組;組以下根據花的形狀分為若干型,如單瓣型、荷花型、托桂型、皇冠型等。 繁殖與栽培:常用分株和嫁接法繁殖,也可播種和扦插。移植適期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不可過早或過遲。喜肥,每年至少應施肥三次,即"花肥"、"芽肥"和"冬肥"。栽培2-3年後應進行整枝。對生長勢旺盛、發枝能力強的品種,只需剪去細弱枝,保留全部強狀枝條,對基部的萌櫱應及時除去,以保持美觀的株形。除芽也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為使植株開花繁而艷、保持植株健壯,應根據樹齡情況,控制開花數量。在現蕾早期,選留一定數量發育飽滿的花芽,將過多的芽和弱芽儘早除去。一般5-6年生的植株,保留3-5個花芽。新定植的植株,第二年春天應將所有花芽全部除去,不讓其開花,以集中營養促進植株的發育。 常見病害有褐斑病、紅斑病和鏽病等;常見害蟲有線蟲、蠐螬和地老虎等。 套用:
牡丹觀賞部位主要是花朵,其花雍容華貴、富麗堂皇,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牡丹可在公園和風景區建立專類園;在古典園林和居民院落中築花台種植;在園林綠地中自然式孤植、叢植或片植。也適於布置花境、花壇、花帶、盆栽觀賞,套用更是靈活,可通過催延花期,使其四季開花。根皮入藥,花瓣可釀酒。 藥用:
牡丹自古以來皆用其根皮入藥,名曰“丹皮”。 <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中品。李時珍撰<本草綱目>曰:“牡丹以色丹者為佳”。丹皮用量很大,國內年需要量在250萬公斤左右,年出口量約為50萬公斤。曹州牡丹為藥用觀賞兩用品種,所產“曹丹”皮厚粉足質量好,為全國丹皮四大產區之一。 牡丹根皮外層為木栓層,由多列木栓細胞組成細胞壁,呈淺紅色;內層為皮層,由數列切向延長的薄皮細胞組成,皮層內韌皮部,占根的絕大部分,中心為木質部及髓。 牡丹根的韌皮部及皮層薄壁細胞和細胞間隙中,聚集有較多的草酸晶簇,並含有很多澱粉。鮮皮中含有牡丹酚原甙(Paeonolide.C20 H28 O12 )約5-6%,但易受自身存在的酶水解,成為牡丹酚(C15 H20 O8 )及一份子L阿拉伯糖。根皮中含有的牡丹酚(Paeonol C9 H10 O3 ),為帶有光澤的針狀結晶,可溶於水及一般溶劑,還含有芍藥甙(Paeonorin)、苯甲酸,揮髮油0.15-0.4%及植物甾醇等。牡丹酚為主要藥用成份,具有抗菌作用,體外試驗丹皮對傷寒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等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對白喉桿菌也有抑制作用。丹皮水剪湯劑還有降血壓作用。 丹皮呈圓筒狀、半圓筒狀或破碎的片狀,有縱向裂隙,兩面向內捲曲,外皮粉白色或微紅,內層棕色或土黃色,有細順紋,質而脆,容易折斷,斷面呈粉性白色,具有特異香氣為了便於運輸和貯藏,加工後的根皮通常截成6-15cm長的小段,裝在木箱或竹簍、條筐里,放在乾燥通風避雨的地方。貯藏期間要注意防潮。受潮後其斷面由原來的粉白色奕馬紅色,如轉成黑色即已表明已變質。如發現受潮應立即放在陽光下攤曬,曬乾後再輕輕裝起,緩緩加蓋,以免壓碎。 丹皮性微寒,味苦辛,無毒。入心、肝、腎經。具有清血,活血散瘀的功能。主治斑疹吐血,血滯經閉,經前發勢,癰腫瘡毒,損傷瘀血,陰虛 發勢,無汗骨蒸。臨床上主要用於清肝火和涼血散瘀(消炎、降壓),如因肝鬱火 而致的發熱、盜汗、自汗、頭痛目澀、月經不調,常配梔子、柴胡等,方如“丹梔逍遙散”。取其熱散瘀作用,治部急性闌尾炎常配大黃、金銀花等,方如“大黃牡丹湯”加減。因高血壓和動脈化而瘺有肝鬱積熱症者,可配野菊花、石決明等降壓。如陰虛發熱,可配“青蒿鱉甲煎湯”。熱症出血,可助犀角、生地涼血止血;因甩胸腥部挫傷後有瘀血作痛者,方劑中加丹皮、赤艾以涼血去瘀。因此,丹皮是治部血中伏火,除煩熱,祛血瘀或 瘕積聚的常用藥物。 丹皮不但可以配伍其它藥物水煎湯劑用於治療一般急性疾病,還可製成吸收緩慢、藥力持久且服用、攜帶、貯存方便的丸劑和片劑。如山東菏澤制式廠生產的“六味地黃丸”中就有曹州粉丹皮。該藥為6g重的小密丸。因其整個配方選用“道地”藥材,以優質棗花蜂蜜為輔料,丸藥質好,對腎陰虧損、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消渴、骨蒸潮熱等症療效顯著。該廠又在本方的基礎睛,加上枸杞子、菊花,加工出“杞菊地黃丸”。主治因腎陰虛而導致的眼花岐視,或枯澀疼痛等症狀,是中老年眼疾患者的理想藥物。 山東菏澤健民中藥廠生產的濃縮“咽炎片”,方劑中加丹皮以取其清熱瀉火之效,輔佐玄參、板蘭根增強滋陰解毒作用。該藥具有養陰潤肺、清熱解毒、清利咽喉、鎮咳止癢功能,用於慢性咽炎引起的咽癢、咽乾、刺激性咳嗽等症,效果良好。 牡丹--中國國花
</strong>“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牡丹的國色天香從古至今,一直被人們頌讚不己。牡丹的栽培歷史早在魏晉南北朝時就已有記載,到了唐宋,牡丹的栽培技術己有很大的發展。在唐朝,牡丹更是艷壓群芳,被譽為“花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這裡的長安花,就是牡丹。明朝遷都北京,在極樂寺內遍植牡丹。清朝時有一位親王到極樂寺觀賞牡丹,題匾曰:“國花寺”,可見遠在清朝,牡丹就己戴上國花的桂冠。中國的牡丹繭聲世界,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還以中國牡丹的人工栽培創造新品種為例,作為“自然選擇與人工選擇學說”的論證材料。世界各國人民也非常珍愛牡丹,在八世紀,中國牡丹傳入日本,1330年傳入法國,1656年傳入荷蘭,1820年進入美國,至今已有20多個國家栽培中國牡丹。牡丹與中國文化密不可分。傳說唐朝武則天冬日醉酒,令百花開放,唯牡丹抗旨未發,被貶洛陽。自此便有了“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號。由此也可看出,牡丹不懼淫威,不畏權貴, 不為困苦逆境所折服的品性, 正與中華民族特殊氣節相吻合。明朝時,山東曹州(蒲澤)的牡丹又盛極一時,而博得“牡丹之鄉”的美譽。 牡丹花語:
</strong>牡丹:圓滿、濃情、富貴
秋牡丹:生命、期待、淡淡的愛 中國牡丹主要產地 1:山東菏澤,素有"牡丹之鄉"之美稱,2006年被評為“中國牡丹城”。
2:河南洛陽,古詩有“洛陽牡丹甲天下”,有"牡丹之都"之美譽。
3.甘肅紫斑牡丹
4.:安徽銅陵
5.:河北柏山,有株千年牡丹
6.:陝西漢中,有牡丹園 "競夸天下雙無絕,獨立人間第一香"。牡丹是我國特有的木本名貴花卉,花大色艷、雍容華貴、富麗端莊、芳香濃郁,而且品種繁多,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長期以來被人們當做富貴吉祥、繁榮興旺的象徵。
中華民族是一個愛美的民族、愛花的民族,尤其鐘愛牡丹。我們的祖先愛牡丹、種牡丹的歷史幾乎和他們生息繁衍、發展壯大的歷史一樣深厚悠久。
牡丹,原為陝、川、魯、豫以及西藏、雲南等一帶山區的野生灌木,散生於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坡和林緣。我國牡丹的種植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1972年甘肅武威東漢壙墓中發現的醫簡中已有牡丹入藥的記載。
牡丹作為觀賞植物始自南北朝時期,文獻多有記載。劉賽客<嘉記錄>說:“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牡丹既已入畫,其作為觀賞的對象已確切無疑。謝康樂更具體指出種植的具體情況:“永嘉水際竹間多牡丹。”( <太平御覽> )近代生物學先驅達爾文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寫的《動植物在家養情況下的變異》一書中說,牡丹在中國已經栽培了一千四百年“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推到一千四百年前,那是公元五世紀,即南北朝初年,和中國牡丹的栽植歷史大體相屬。
隋代,隋煬帝(公元605-618 )時“闢地周二百里為西苑……,昭天下境內所有鳥獸草木驛至京師(今河南洛陽)……。易州(今河北易縣)進二十箱牡丹”。《隋志素問篇》中說道:“清明次五時牡丹華。”這又足以說明牡丹作觀賞植物則規模更大。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開始繁盛起來。開元中盛於長安。傳說當時洛陽有個叫宋單父的善於種花,應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驪山種了一萬多本,顏色不相同( <龍城錄> )。李白“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調”就是歌詠幾種不同顏色牡丹的。“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蓉靜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步束素。……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買花”)從以上這些詩篇可以看出當時帝都長安栽培牡丹的盛況。這時,牡丹不但顏色種類多了,而且還出現了一些新奇變異和重瓣現象。“興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著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暈、倒暈、淺紅、淺紫、紫白、白檀等,獨無深紅,又有花葉中無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 <酉陽雜俎> )“穆宗皇帝殿前種千葉牡丹,花始開香氣襲人,一朵千葉,大而且紅。”( <杜陽雜俎> )。這也說明了,我國早在公元九世紀,便已經有了重瓣牡丹。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國牡丹栽培中心,由唐之長安而轉移到了洛陽,牡丹的品種更多,栽培技術更加系統、完善。並出現了一批理論專著,對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一時期的著作有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鄞江周氏洛陽牡丹記> 、 <洛陽花木記> ;張峋的<洛陽花譜>等等。記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總結出一整套較為完整的成熟經驗。歐陽修說: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樹,蓋其不接則不佳。
北宋末年,戰亂不斷,洛陽牡丹開始衰退,陳州牡丹取而代之,張邦基撰《陳州牡丹記》云:“洛陽牡丹之品見於花譜,然未若陳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圓戶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
南宋時,牡丹栽培中心南移,由北方洛陽移向南方的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天彭栽培的牡丹,為蜀中第一,號稱“小西京”。詩人陸游在蜀中做官,親往游賞,並撰<天彭牡丹譜> (1178年)。宋室南渡後,洛陽花事衰微,杭州卻得到發展,出現一些新奇品種,如‘重台九新淡紫牡丹’、白花青緣牡丹’等。
元代,是中國牡丹發展的低潮時期,長安、洛陽等地能見到的好品種已屈指可數,品種退化,重瓣品種難得一見,因有“千葉獨難遇,亦猶千人為英,萬人為傑,尤世紀不恆有者”(姚燧<序牡丹> )之嘆!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牡丹的栽培的中心,轉移到了安徽亳州。夏之臣《評亳州牡丹》云:“吾亳州牡丹,年來浸盛,嬌容三變,尤在季孟之間。等此而上,有天香一品,石榴紅,勝嬌容,宮紅袍,琉璃貫珠,新紅種種不一,雜紅最後出,品種難得。又有大黃一種,輕膩可愛,不減三變。佛頂青為白色第一。大抵紅花以花子紅,銀紅、桃紅為上。”又云:“草堂數武之步,種蒔殆偏,率以兩色並作一叢,紅白異狀,錯綜其間,又以平頭紫,慶天香,先春紅三色插入其花叢,間集而成文章,他時盛開燦然若錦”。此時開中國插 花技術之先河。
在明代,亳州牡丹雖有盛名,但曹州(今山東菏澤),國都北京牡丹栽培也逐漸繁盛起來。江南太湖周圍,西北的蘭州、臨夏也有所發展。
曹州與亳州皆於明代嘉靖(1522~1567)年間引入牡丹,也同於萬曆(1573-1620)年間達到繁盛。兩地之間相互交換品種,“曹花多移自亳”(清·余鵬年<曹州牡丹譜> );亳州也引進入不少曹州名品,如《亳州牡丹史》中記載一種“金玉交輝”的品種,說是:“曹州 所出,為第一品。”又有“忍濟紅”“萍實紅”兩種,也產於曹州 。《曹南牡丹譜》亦云:“至明曹南牡丹甲于海內。”曹州一士人家,牡丹有種至四十畝者,……多到一、二千株,少者數百株。”(《五雜俎》)。 由此可以看出,現今牡丹的主要產地菏澤,在明代就已開始繁盛了。
北京自遼、金建都於此,牡丹栽培日漸興盛。明代的<北京考>上記載遼聖宗(公元982-1031)在統和12年(995年)三月去長春宮觀賞牡丹。在明代,牡丹栽培極盛,“金殿內外盡植牡丹”。城外還有三大名園梁家園、清華園和惠安園。
在江南,明代以江陰牡丹為盛。此外杭州、蘇州、上海也有不少種植。廣西灌陽也產牡丹,據明代<廣西通志>記載,在廣西“牡丹出靈川、灌陽,灌陽牡丹有高一丈者,其地名小洛陽。”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曹州 牡丹的栽培就更盛了,取亳州而代之。<曹縣誌>云:“牡丹非土產也,初盛於雒下(今陝西省雒南縣),再盛於亳州 ,彼時已六、七百種,分五色排列,敘至於今,亳州寂寥,而盛事悉歸曹州。”“曹州園戶種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 蓋連畦接畛也。”(《曹州牡丹譜》)。蒲松齡在他寫的<聊齋志異>一書中,也曾有“曹州牡丹甲齊魯”的記述。這時,曹州城東北各村栽培牡丹已很普遍。有以養花為業者,成園成圃者很多,其中尤以王李莊、洪廟、毛莊、趙樓各村為冠。道光年間趙玉田在村北建花園,專養牡丹、芍藥,集本村之大成,園之周圍樹之以桑為籬,名曰“桑籬園”。著有<桑籬園牡丹譜> ,其中記述了151種,內稱:“山左十郡二州,語牡丹則曹州獨也。曹州 十邑一州,語牡丹則菏澤獨也。”“菏澤為郡為里者,不知其幾,語牡丹之出,惟有城北之一隅,魯山之陽,范堤之外,連延褒不能十里。”其後,有<綺園牡丹譜> ,核其名者百四十有奇。並云:“穀雨後往觀,見奼紫嫣紅,含蕊皆放,交錯如錦,奪目如霞,灼灼似群玉之競集,煌煌若五色之相宣。”當時栽培面積已達500多畝,每年輸出十餘萬株,運往廣州|、天津、北京、漢口、西安、濟南等地出售。其中運往廣州者為最多,收益亦大。當地農民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諺:“種果樹莫若木瓜、柿子,養花木還是牡丹、芍藥。”再加上社會上的愛好,菏澤人善於種花,以及牡丹根皮可供藥用,所以菏澤牡丹,常期發展,歷久不衰 。
在清代,甘肅大部分地區也有牡丹栽培。而以蘭州、臨夏、臨洮一帶為栽培中心地。清末編纂的<甘肅新通志>曾有牡丹在甘肅“各州府都有,惟蘭州較盛,五色具備”的記載。 延安萬花山,位於杜甫川內花源頭村對面,這裡盛產牡丹。清·嘉靖修<延安府志>中記有“花源頭產牡丹極多,樵者以之為薪。”附近民眾有在農曆四月初八到此賞花的習俗,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江南牡丹中有寧國牡丹和銅陵牡丹。據1936年編<寧國縣誌>載,“寧國、蟠龍素產牡丹,以白、黃為貴,……。”關於銅陵牡丹,據<銅陵縣誌>載:“仙牡丹長山石竇中,有白牡丹一株,……素艷絕麗。相傳為葛洪所種。”葛洪為晉代人,按此傳說,以有1600年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牡丹得到恢復和發展。目前,菏澤牡丹栽培面積已達5萬餘畝,600多個品種,已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中國牡丹栽培、觀賞、科研中心,堪稱世界之最。
中國牡丹栽培的歷史,形成以黃河中、下游為主要栽培中心,其它地區為次栽培中心或重要栽培地的格局。隨著朝代的更迭,牡丹栽培中心隨之變換,但主要栽培中心始終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其轉移過程為:洛陽(隋)—長安(唐)—洛陽(五代、宋)—亳州、曹州(明)—曹州(清)。這是中國牡丹品種群形成和發展的主線。除此之外,還有幾個發展中心:一是長江三角洲、太湖周圍及皖東南;二是四川盆地西北隅的成都、彭州;三是甘肅的蘭州、臨夏;四是廣西的灌陽。可列表如下。 朝代 年代 栽培中心
隋 581-618 洛陽
唐 618-907 長安
五代 907-960 洛陽
北宋 960-1127 洛陽
南宋 1127-1279 天彭
明 1368-1644 亳州
清 1644-1911 曹州(菏澤古稱) 可栽培中心或重要栽培地
洛陽、杭州、牡丹江、成都、杭州、陳州、杭州、吳縣、成都、杭州江陰、北京、成都、洛陽、灌陽、北京、上海、嘉興、寧國、成都、洛陽、臨夏、蘭州。
中國牡丹從野生引入觀賞栽培,已有1650年左右的歷史。栽培品種從單瓣花逐步演化成復瓣、重瓣乃至台閣型。促使牡丹品種向重瓣化演進的主動力是良好的栽培條件。已知將品種的優良性壯和枝變,通過嫁接固定下來,由之,新品種大量湧現。
總之,從唐代起,就推崇牡丹為“國色天香”,由於歷代舉國一致地珍視和喜愛,掀起了一次次的牡丹熱潮。實際上已經賦予牡丹以國花的地位。儘管朝代更迭,花王牡丹,統領群芳,國色天香的崇高地位,從未動搖!牡丹在中國人民心目中,影響之深遠,聲望之顯赫,地位之尊容,是其它花卉所不可企及的。
牡丹,原產我國, 雍容華貴,嬌艷嫵媚,花形大而美,一向被譽為“花中之王”。 我國關於牡丹的最早記載,見於東台縣誌、北宋呂夷簡在東台西溪做鹽官,曾手植枯枝牡丹一本,護以朱欄,不忍攀枝,既久,乾高數丈,每春花開數百朵,海濱稱為盛事。呂夷簡為此寫了<手植牡丹一本>的詩:“異香濃艷壓群花,何事栽培近海涯,開向東風應有恨,憑誰移入五侯家。” 牡丹別名花王,落葉性小灌木,一般高l~2米,老樹可達3米。在長期栽培中,歷史均培養不少品種,並有專著問世,如宋歐陽修著<洛陽牡丹記> ,明薛鳳翔著<牡丹八書> ,清余扶伯著《曹州牡丹譜》等。明代王象晉在<群芳譜>中記載牡丹有180多個品種。解放後以山東菏澤、河南洛陽及北京三地栽培品種較多,總數約在300種左右。武漢市漢陽公園移植牡丹,初步摸索了一些經驗。每年4月20日左右前往洛陽看牡丹的至今絡繹不絕。 牡丹品種分類常依花色及花型來分,如以花色來分,有紅花系、紫花系、黃花系等。花型有單瓣型:如青山貫雪、粉娥嬌;荷花型:如露珠粉、似荷蓮;菊花型:如越粉、大胡紅;金環型:如姚黃、月娥嬌;繡球型:如葛巾紫等,只有少數品種有香氣,它不是以香聞名。 牡丹的繁殖法有播種、分株、嫁接及壓條等法,而通常以分株及嫁接繁殖為主。 牡丹最喜夏季涼爽,而冬季不過度嚴寒的地方。要有適度的降雨,充足的光照,但對夏季中午的強光及西曬要略有庶蔭以避之。在溫暖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5℃以上的地方,栽培牡丹較為困難。土質以深厚的土壤或富含腐殖質的粘質土壤為宜,排水要良好,要求適度濕潤,尤其夏季不能過於乾燥。 由於牡丹系深根性花木,對土壤深度及肥力均有較嚴要求,因此小盆栽植一般都不易開花。 牡丹根加工品為中藥“丹皮”,有清熱涼血。活血行游的功效,常作鎮靜藥。
牡丹詩歌
牡 丹
薛濤
去春零落暮春時, 淚濕紅箋怨別離。
常恐便同巫峽散, 因何重有武陵期?
傳情每向馨香得, 不語還應彼此知。
只欲欄邊安枕席, 夜深閒共說相思。
牡 丹
李孝光
富貴風流拔等倫,百花低首拜芳塵。
畫欄繡幄圍紅玉,雲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蓋世,國中無色可為鄰。
名花也自難培植,合費天工萬斛春。
牡丹的傳說
荷 包 牡 丹 的 傳 說:古時,在洛陽城東南200來里路,有個州名叫汝州,州的西邊有個小鎮,名叫 廟下。這裡群山環繞,景色宜人,還有一個美妙的風俗習慣:男女青年一旦定親, 女方必須親手給男的送去一個繡著鴛鴦的荷包,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若 是定的娃娃親,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鄰里過門的大姐們代繡一個送上,作為 終身的信物。 鎮上住著一位美麗的姑娘,名叫玉女。玉女芳年十八,心靈手巧,天生聰慧, 繡花織布技藝精湛,尤其是繡在荷包上的各種花卉圖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 面,可見功夫之深。 這么好的姑娘,提親者自是擠破了門檻,但都被姑娘家人一一婉言謝絕。原 來姑娘自有鐘情的男子,家裡也默認了。可惜,小伙在塞外充軍已經兩載,杳 無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便每月繡一個荷 包聊作思念之情,並一一掛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變 成了人們所說的那種“荷包牡丹”了。 “劉師閣”的傳說 :隋朝末年,在河南汝州的廟下鎮東, 有個劉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劉家館。 這裡有一個美麗天真的少女,出生於 書香門弟,自幼琴棋書畫,無所不通, 備受親鄰的喜歡。隨後父母相繼過世, 少女便隨在長安作官的哥嫂來到長安 定居。隋朝滅亡後,哥嫂相繼謝世, 獨留她孤憐一人,無處可去,又兼看 破紅塵,竟出家作了尼姑。 出家時,少女將原來家院裡親手種 植的白牡丹帶到庵中,以表獻身佛教、 潔身自好之意。在她的精心管理下, 白牡丹長得非常茂盛、美麗。一株著 花千朵,花大盈尺,理拉起樓,白色 微帶紅暈,晶瑩潤澤,如美人肌膚, 童子玉面。觀者無不贊其美,頌其佳, 故每逢四月,眾多信女紛紛前來此庵 拜佛觀花,且以花獻佛為樂,香火愈旺。 因此花出自“劉氏居之閣下”之手, 故名為“劉氏閣”,又叫“劉師閣”。 後來,此牡丹品種又傳到四川天彭、山 東菏澤等地,芳香遠播。 “萬卷書”的傳說 : 明代,安徽亳州有個書生,又名歐陽搏雲, 字苦書。本是出生官宦之家,後因家境日 下,漸漸敗落,十分貧寒。但是,書生不 甘命運的安排,更不願寄人籬下,決心考 取“功名”,光耀列祖,哪知連年落榜。有位好心腸的先生告訴他:“後生功底太 差,還需讀萬卷書,方能感招天地之神。於是他終日抄書習文不止。可是家中貧寒, 紙又太貴,只得將一篇篇文章抄寫在牆壁上和門板上。一日他在室中感到悶 倦,便來到後院散心。只見後院那株多年未開花的牡丹叢,花繁葉茂,感到 驚喜,於是突然心血來潮,返回室內,取秋筆硯,將文章抄寫在牡丹花瓣上, 以花代紙。那位好心的先生路過這裡看到此景,稱此牡丹為“萬卷書”。這 也許感動了“花神”,翌年,歐陽搏雲果真中了“舉人”。 “歹劉黃”的傳說 :古時候,洛陽附近有一個後生,姓劉名丹亭。他自 小愛花如痴,種花成癖,在百卉之中,尤好牡丹,陸 軍前屋後種了許多花草和牡丹。然而正因為他花種得 特別好,常遭頑童襲騷。他非常生氣,每次凡被他捉 住者,輕者罰勞作一晌,重則打板數下。因此,當地 頑童便給他起了個綽號叫“歹劉”。這樣漸漸傳開 久而久之便取代了他的名字,成了“大名”。 說起“歹劉”的種花技藝確實不凡,他種牡丹百餘株,花大色艷品種多。一年他培育 出一株黃金色的牡丹,其花色越過“姚黃”,眾鄉鄰驚嘆,富貴人家以金銀相求。當時 黃色的牡丹十分稀少,他便進行大量繁殖,一時遠近爭相苛種,成為一種時尚。以後, 人們將這種花命名為“歹劉黃”,這品名被載入書中,流傳下來。
圖片列表
門票價格 門票:5元 交通提示 位於漢中市經濟開發區萬畝花卉基地北邊. 相臨景點 洋縣朱䴉自然保護區 武侯祠 古漢台(漢中博物館) 張良廟 南湖風景區 石門 興元湖公園 山河堰 武侯墓 開明寺 天台國家森林公園 勉縣溫泉 拜將台 造紙聖人-蔡倫墓 佛坪大熊貓保護區 蘇景園 長青自然保護區 天台山 五門堰 紅寺湖 張騫墓 南沙河 午子山 靈崖洞天-略陽靈崖寺 張良廟--紫柏山風景名勝區 勉縣 褒斜棧道 馬超墓祠 張魯女墓 諸葛亮制木牛流馬處 何挺穎烈士故居及紀念碑 紅二十九軍軍部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