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脈螽

短脈螽

短脈螽,一種生存在2億多年前的三疊紀昆蟲,翅膀末端存在一段較長的翅痣。短脈螽這種較長且帶有橫向翅脈的翅痣,對研究遠古昆蟲的飛行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自2.3億年前的三疊紀起,它在地球上廣泛存在,直到6500萬年以前的白堊紀,短脈螽幾乎與恐龍一起,神秘地從地球上消失。

2018年6月,中、美古生物學者發現2億年前神秘昆蟲短脈螽具有“平衡器”。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美國《古生物學雜誌》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短脈螽
  • :動物界
  • 直翅目
  • 年代:三疊紀至白堊紀
形態特徵,消亡歷史,研究意義,

形態特徵

短脈螽,是一種生存在2億多年前的三疊紀昆蟲,翅膀末端存在一段較長的翅痣。這一特殊的翅痣結構,相當於給昆蟲翅膀加上一對“平衡器”。短脈螽雖然翅膀外形與現生直翅目昆蟲相似,但在其柔軟的膜質前翅末端,有約三分之一的邊緣角質加厚,形成了長長的翅痣區,在翅痣區里,還有很多明顯的橫向翅脈。
短脈螽
短脈螽

消亡歷史

自2.3億年前的三疊紀起,它在地球上廣泛存在,直到6500萬年以前的白堊紀,短脈螽幾乎與恐龍一起,神秘地從地球上消失。

研究意義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工程師方艷與美國科研人員合作,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與X射線能譜儀,對一塊短脈螽的碳質印痕化石進行研究。科研團隊發現,現在的翅痣僅在蜻蜓、蜂等昆蟲身上存在,且它們的翅痣多已變成了翅膀上一個小小的點,像短脈螽這樣長長的翅痣以前從沒發現過。由於短脈螽是現在蝗蟲、蟋蟀等的“近親”,這一成果也為研究現代昆蟲飛行功能如何演化提供了新依據。這種特殊的翅痣,說明遠古短脈螽曾有一種與現在昆蟲不同的飛行方法。在它扇動柔軟翅膀獲得升力和前進推力的同時,長長的翅痣就像飛機兩翼末端的平衡棒,起到保持平衡和穩定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