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短尾雕雄雕長約55-70厘米,
翼展168-190厘米,短尾巴長8-10厘米;體重1900-2900克。它們的羽毛呈黑色,栗色的展翼及尾巴,肩膀灰色,而面部皮膚、鳥喙及腳都是紅色的。雌雕比雄性稍大,羽色與雄雕相似,但次級飛羽則是灰色的。雛雕呈褐色,有白色斑汶及綠色的面部皮膚。色彩豐富,而尾巴如其名般很短,飛行時很易辨別。
亞成鳥頭部和下體淺棕色。上部是一個較深的棕色。底面有一個寬或窄深褐色的羽緣。眼睛棕色。腿和腳藍灰色。幼鳥和未成熟的亞成鳥有藍灰色的臉和嘴尖黑色。
短尾雕也是一種大型食蛇的猛禽,在俄文里它被稱為“小丑雕” (ОРЁЛ-СКОМОРОХ),因為它像馬戲團的小丑將臉龐塗抹的紅彤彤的,而且它還“套了一條鮮紅色緊身褲”(它的腿也是紅色的)。它的翅膀長而尾巴短,當它靜止時收攏的翅膀完全掩蔽了尾部,好象它的尾巴一樣。有人說短尾雕是飛機的原型。它身上的羽毛以黑色為主,橢圓的一枚枚羽毛支棱著,蓬鬆、美麗。在它的背上裝飾著兩塊棕色的斑塊,每一枚羽毛有清晰的圓形的羽緣,象精緻的花邊。
短尾雕跟
蛇雕一樣它的腳趾短而抓握力強,腳趾上布滿厚厚的鱗片。瞳仁全黑色(幾乎所有的蛇雕眼睛的虹膜是黃色的)這使得它看起來不如其他蛇雕有殺氣。雌雄短尾雕羽衣幾乎是相同的,只是雄性較之雌性翅膀上有淺灰色的邊緣。出生後的短尾雕在的一年羽毛是淺棕色,點綴著學多的條痕,頭上的羽毛比身上的羽毛更為的淺淡的棕色,黑色發綠的臉頰,嘴喙黑色,腿深藍色, 要經過六年的成長短尾雕才能獲得一身漂亮的羽毛和紅彤彤的“小丑妝”。
棲息環境
短尾雕棲息於非洲
撒哈拉沙漠中炎熱乾旱的稀樹草原,是典型的
稀樹草原的鳥類。在海拔2100-4200米的高度都存在。
生活習性
白天,短尾雕在稀樹草原的飛行速度可達每小時80公里。它們在飛行過程中顯示複雜的飛行技巧。飛行迅速,常沿直線或圈狀翱翔於高空,兩翅上舉成‘V’字形,通過柔軟而靈活的兩翼和尾的變化來調節飛行方向、高度、速度和飛行姿勢。其他時候則多棲息於高山岩石或空曠地區的大樹頂梢上。在飛行時,習慣會將翼端互貼,用來保持平衡。
短尾雕一般都很寂靜,但亦會咆哮及尖叫。每天會在250平方里的區域獵食。食譜包括小型的爬行動物和其它小型的哺乳動物如刺蝟、松鼠、家鼠。獵物主要是鳥類,包括白鴿及沙。亦會吃腐肉,例如羚羊等動物的死屍。
分布範圍
原產地:安哥拉、貝寧、波札那、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吉布地、埃及、厄利垂亞、衣索比亞、加彭、甘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肯亞、馬拉威、馬里、茅利塔尼亞、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尼日、奈及利亞、盧安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獅子山、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蘇丹、史瓦濟蘭、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烏干達、葉門、尚比亞、辛巴威。
旅鳥:伊拉克、以色列、賴索托、賴比瑞亞、突尼西亞。
繁殖方式
短尾雕在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
大草原很普遍。它們在樹上築巢,巢不大,用樹枝搭就,建在樹上,尤其是喜歡建在洋槐樹上。它的生殖能力不強,一次只生一枚卵,白色,點綴淺紅色斑點。雌性短尾雕孵化一個半月,出世的短尾雕雛鳥三個月或者四個月出巢。每次只會生下一枚卵,由雌雕孵化55天,雛雕出生後的95-120天會長出
羽毛。幼鳥出巢後仍與父母一同生活4個月。短尾雕一生都會與伴侶生活,在同一個巢居住好些年日。未結伴的雕會幫助築巢。在7或8歲時達到成熟。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雖然該物種分布範圍較廣,但它發生的密度低,是塊狀分布。適度數量少,並有可能在其分布範圍內迅速不斷下降,因此被列為近危。
保護級別
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