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下級分類,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伊洛瓦底江豚:體長2.1-2.5米。頭圓鈍,由噴氣孔往前的部分成圓形膨大。無喙,口頗大,周圍有唇狀隆起。吻長為其寬的1.1倍。齒式15-17/12-14,上頜齒略多,但較下頜齒小,直徑約6毫米。眼發達,位於口角後上方。噴氣孔頗偏於體中線左側。側面觀頸部較明顯。背部暗灰藍色或近黑色,向腹面漸淡,各鰭都與背部同色。背鰭小。位於體中間略後;鰭肢大,三角形,末端尖,其長可達體長的1/7。肛門位於體後1/3,尾部較小,尾鰭很寬,寬達體長的2/7。
矮鰭海豚: 雄性體長可達2.7米,而雌性稍小,可達2.3米。具有獨特的三色調著色,頭部較深,腹部白色,背部和側面呈中間淺灰色至褐色。前額圓形,與澳大利亞的其他海豚物種不同,而位於身體後半部的鈍且非常小(小於30厘米)的背鰭使該物種與同一地區的其他海豚區分開來。背部兩側沒有溝紋,頭部和頸部之間有一條摺痕,沒有喙,進一步將它與其他相關物種區分開來。
生活習性
具群居性,群族一般都少於6頭,但有時也可以多達15頭,通常3-6頭聚群活動,群成員的社交行為發生在群內和群外,它們也與其它群組混游。該屬河豚偵察時會將頭部伸水面環視四周。當它們浮出水面呼吸時,僅露出頭頂,這一過程非常短暫。游泳速度很慢,喜歡在沙子裡翻滾,若受驚擾則退回水中。游泳緩慢、悠閒。以平穩、緩慢的翻轉動作浮升海面。潛水時間平均115秒。之後經常一連快速呼吸3次;受到驚嚇時,能在水中待上12分鐘。期間的水面動作包括旋轉、濺水或擊浪和拍水。常有浮窺、鯨尾擊浪、躍身擊浪、吹水泡、側身翻滾以及停留水面的行為。會採用小角度的水平跳躍,但不完全躍離水面。深潛時會將尾乾拱起。浮窺時嘴邊可能會“吐”水。
該屬物種食性很雜,會成群結隊旅行和捕獵,以硬骨魚及魚卵、頭足類、甲殼類動物為食。
分布範圍
在亞洲大陸的周圍,它們的分布範圍從孟加拉灣沿岸,到馬六甲海峽和泰國灣。淡水群體主要分布於伊洛瓦底江和湄公河。分布於孟加拉灣至澳大利亞北部,以及整箇中南半島的熱帶和溫暖海域,可進入布拉馬普特拉河、伊洛瓦底江。
主要分布國家和地區:孟加拉、汶萊、高棉、印度、印尼、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澳大利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
下級分類
- |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1 | Orcaella brevirostris | (Owen in Gray, 1866) | |
2 | Orcaella heinsohni | Beasley, Robertson & Arnold, 2005 |
保護現狀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
伊洛瓦底江豚瀕危(EN);矮鰭海豚易危(VU)。
全部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