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河海豚(伊洛瓦底江豚)

伊河海豚

伊洛瓦底江豚一般指本詞條

伊河海豚(學名:Orcaella brevirostris)體長2.1~2.5米。頭圓鈍,由噴氣孔往前的部分成圓形膨大。喙不明顯,口頗大,周圍有唇狀隆起。吻長為吻寬的1.1倍。眼位於口角後上方。噴氣孔略偏於體中線左側。側面觀頸部較明顯。背鰭小,位於體中間偏後。鰭肢呈三角形,末端尖,長度可達體長的1/7。肛門位於體後1/3處。尾乾較小。尾鰭大,寬度可達體長的2/7。上頜齒略多,但較下頜齒小,直徑約6毫米。背部暗灰藍色或近黑色,向腹面漸淡。各鰭都與背部同色。

伊河海豚間斷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海域。主要生活在近海,特別是河口的泥濘、微鹹水域,離開海岸的分布距離可遠至60公里外的淡水內河。伊河海豚在潛水前會浮出水面2次。可深潛12分鐘去覓食硬骨魚、頭足類、甲殼類動物和魚卵,捕食期偶爾向魚群吐水。它們有時會與印太洋駝海豚為伍。

人們對伊河海豚所知甚少,其行蹤極易被忽略。雲霧狀噴氣是尋找它們的最佳指標,雖然在某些地區此類噴氣十分普遍,但在其大部分的分布範圍內並不常見。它們的外表與白鯨相似,所以有時會被歸入一角鯨科,但伊河海脈也具有海豚科動物的特徵,與逆戟鯨是近親。

(概述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伊河海豚體型粗壯,軀體渾圓呈流線型。額隆大,頭部鈍而渾圓。嘴喙不明顯,唇線平直(存在個體差異,唇線會有改變)。頸部靈活,有顯著褶皺並稍微凹陷(有個體差異)。胸鰭前緣明顯彎曲,有的胸鰭呈現長且寬的刮鏟狀,有的末端尖銳(有個體差異)。背鰭小,略呈三角形,位於中央稍偏體後方(雄性背鰭通常較雌性大)。尾乾狹窄。尾鰭寬大,後緣向內凹;尾鰭中央缺刻明顯。
體色從暗藍灰、中灰到淡藍色都有(有些個體的體色非常深)。背部呈藍灰色。腹部的顏色通常會比背部淡。在泥濘的水中,淡色的腹部幾乎呈白色。
該種牙齒細尖呈釘狀,長約1厘米。上、下頜每側各有
枚牙齒。
大小量度:成體長1.46~2.75米;成體重114~143千克。成年雄性通常大於雌性。初生仔豚長96厘米,重12.3千克。
近種區別:伊河海豚的頭、面部特徵與白鯨(Delphinapterus leucas)相似,但體色較暗。最常與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混淆,因為兩者都有渾圓的鈍形頭,只是江豚體型小得多,而且沒有背鰭。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近海區,尤其喜歡河口三角洲的泥濘微鹹水域,可能不會冒險遠離近海。有些種群似乎只出現在淡水區,比如吉爾卡湖

生活習性

群居性,通常3~6頭聚群活動,群成員的社交行為發生在群內和群外,它們也與其它群組混游。伊河海豚偵察時會將頭部伸水面環視四周。當它們浮出水面呼吸時,僅露出頭頂,這一過程非常短暫。已知吉爾卡湖的伊河海豚會游上河口沙洲,在沙子裡翻滾,若受驚擾則退回水中。
伊河海豚游泳緩慢、悠閒。以平穩、緩慢的翻轉動作浮升海面。潛水時間約30~60秒,之後經常一連快速呼吸3次;受到驚嚇時,能在水中待上12分鐘。在多次深潛間隔期,身體露出水面的機會只有14%(相比總次數),期間的水面動作包括旋轉、濺水或擊浪和拍水。常有浮窺、鯨尾擊浪躍身擊浪、吹水泡、側身翻滾以及停留水面的行為;“吐”水也很常見,但此行為的原因不明。伊河海豚會採用小角度的水平跳躍,但不完全躍離水面。深潛時會將尾乾拱起。浮窺時嘴邊可能會“吐”水。噴氣經常難以得見。未知有無船首乘浪行動。曾有與伊洛瓦底江和湄公河的漁夫合作,將魚群趕入漁網的記錄。
食性:以魚類、頭足類和甲殼類動物為食,捕食時偶爾向魚群吐水。
伊河海豚以卡搭聲、嘰嘰聲及嗡嗡聲溝通,主頻率達60千赫,可能也用於回聲定位

分布範圍

間斷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的熱帶和亞熱帶區。
原產地:孟加拉、汶萊、高棉、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
伊河海豚地理分布伊河海豚地理分布

繁殖方式

北半球的交配季在12月至次年6月,分娩期大約從6月持續到8月(印度吉爾卡湖是例外,那裡的伊河海豚繁殖率很低,3年僅產1仔)。妊娠期大約9個月(兩份圈養繁殖個體的妊娠期在14個月)。初生仔豚體長96厘米,重12.3千克。出生後的前7個月,仔豚體長和體重分別增加59%和266%。約6個月大時,仔豚開始吃魚;2歲左右完全斷奶;3~5年長成(成年海豚)。伊河海豚的性成熟度被認為和生長速率正相關。像多數哺乳類動物一樣,母豚投入大量時間撫育幼豚。從初生到7個月大,幼仔完全依賴母豚的營養;7個月後,幼豚留在海豚群,繼續接受母豚餵食,但也捕魚。
伊河海豚的最大年齡記錄都來自漁網的死亡樣本,大概在28歲左右。

亞種分化

單型種,尚無有效亞種。

種群現狀

尚未調查過伊河海豚的全球種群,區域數量也未有估計。嚴格的種群統計只在以下小片地區進行:菲律賓的馬拉帕亞海域有77(CV=27.4%)頭(Smith et al. 2004);湄公河至少有125(95% CI=114~152)頭(Beasley et al. 2007);印度尼西亞的馬哈坎河有70(CV=10%;95% CL=58~79)頭(Kreb et al. 2007);緬甸伊洛瓦底江約有58~72(Smith et al. 2007)頭;孟加拉沿海水域有5,383頭(Smith et al. 2005);孟加拉的孫德爾本斯紅樹林有451(CV=9.6%)頭(Smith et al. 2006)。

保護級別

列入《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公約》(CMS) 附錄Ⅰ和Ⅱ。
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易危物種(VU),2008年評估。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鯨目*其他鯨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