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史
分類
直到2005年,短吻海豚屬(
Orcaella)仍被認為是單一類型的屬,
伊洛瓦底江豚(
Orcaella brevirostris)是唯一的物種。2005年,一項使用來自該屬大部分範圍的樣本對其外部和頭骨形態、顏色模式和
線粒體DNA控制區域進行的研究表明,澳大利亞的短吻海豚屬物種與其他地方的不同,它們已經被視為一個單獨的物種,矮鰭海豚(
Orcaella heinsohni)。而短吻海豚屬的物種沒有亞種。
矮鰭海豚在外觀上與伊洛瓦底江豚相似,但是,這兩個物種在顏色、顱骨和外部形態學、顱後形態學和分子數據方面存在明顯且一致的差異。基因分析包括來自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樣本和來自澳大利亞北部的新樣本(包括矮鰭海豚的模式標本),證實至少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南部出現了澳大利亞的矮鰭海豚。分類認定澳大利亞的矮鰭海豚是海豚科的一種沿海海豚,屬於短吻海豚屬。該屬的另一個物種是伊洛瓦底江豚。與短吻海豚屬關係最近的是
虎鯨(
Orcinus orca)。
發現
短吻海豚屬最初被認為出現於澳大利亞水域,並於1964年首次被記錄,當時人類學家發現了兩塊矮鰭海豚的頭骨,這些頭骨於1948年在阿納姆地被土著人吃掉了。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短吻海豚屬保護項目主任伊莎貝爾·比斯利(Isabel Beasley)博士開始懷疑澳大利亞的伊洛瓦底江豚與東南亞的伊洛瓦底江豚是不同的物種。比斯利博士週遊世界,測量她能找到的所有頭骨,通過頭骨測量和基因樣本收集確定是否存在差異。
2000年,比斯利博士遇到了湯斯維爾熱帶昆士蘭博物館的彼得阿諾德博士,他在湯斯維爾地區對伊洛瓦底江豚的研究中發現了類似的差異,這是一個驚人的巧合。兩位研究人員聯手縮小了具體差異範圍,這促使比斯利博士重新週遊世界,以測量更多頭骨並收集更多樣本。2005年,對矮鰭海豚的描述發表在《海洋哺乳動物》科學雜誌上,這一發現經過10年的研究才得到證實。
使用線粒體DNA對來自巴布亞紐幾內亞南部基科里三角洲(Kikori Delta)的短吻海豚屬皮膚樣本與來自澳大利亞和亞洲的其他短吻海豚屬樣本進行了比較。系統發育重建表明,巴布亞紐幾內亞樣本與澳大利亞樣本聚集在一起,證實澳大利亞的矮鰭海豚也出現於巴布亞紐幾內亞南部海域。
命名
“Snubfin Dolphin”(矮鰭海豚)這個名字於1981年首次提出,作為替代通用名稱。這個名稱突出了該物種的外部特徵,適用於所有族群,並且以前已包含在一般現場指南中。澳大利亞的矮鰭海豚的通用名稱反映了大多數已知標本和形態學工作都基於澳大利亞的種群。
該物種的學名以
詹姆斯庫克大學研究員“喬治·海因森”(George Heinsohn)的名字命名,以表彰他在澳大利亞東北部齒鯨方面的開創性工作,包括澳大利亞的矮鰭海豚標本。
形態特徵
矮鰭海豚在外觀上與伊洛瓦底江豚相似,但兩者之間存在明顯且一致的差異。矮鰭海豚雌性總長度達到230厘米,雄性達到270厘米。三名成體(2.14-2.25米長)的體重記錄為114-133千克。頭在側面看是圓形的,沒有突出的吻。身體有微妙的三色調顏色圖案;一個明顯的深棕色背角、淺棕色側體和白色腹部區域。形狀可變的小背鰭(從圓形到略呈鐮刀形)位於身體的後半部分。鰭狀肢寬闊,呈槳狀,機動性強。上顎各有11-22顆牙齒,下顎各有14-19顆牙齒。
棲息環境
棲息在澳大利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南部的熱帶和亞熱帶沿海淺水區。這些海豚生活在20米等深線內整個沿海水域的連續帶。雖然認為矮鰭海豚在整個範圍內的分布是連續的,但在澳大利亞北部海岸和巴布亞紐幾內亞南部出現的矮鰭海豚的記錄很少。昆士蘭東海岸沿線有數百千米的空隙。
迄今為止的研究表明,矮鰭海豚主要出現於淺水、受保護的沿海和河口棲息地。在昆士蘭州北部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矮鰭海豚主要出現於水深不足15米、距海岸10千米以內且距離最近的河口不超過20千米的水域。在克利夫蘭灣,矮鰭海豚喜歡淺水小於2米深和有海草床的淺水區。在吉寶灣,該物種的核心活動區域與
菲茨羅伊河河口重合。在此範圍內,矮鰭海豚使用淺層2-5米、淺層潮下帶5-10米和中等深度10-15米的棲息地的頻率高於偶然預期。相比之下,潮間帶0-2米和深水15-20米的使用頻率低於偶然預期。在吉寶灣和克利夫蘭灣之間進行的基於船隻的調查進一步加強了河流河口系統對昆士蘭的矮鰭海豚的重要性。克利夫蘭灣和吉寶灣之間800千米海岸線上唯一的矮鰭海豚常駐種群是在
聖靈群島的普羅瑟派恩河河口發現的。
在北領地,大多數矮鰭海豚的記錄來自河口、潮汐河流和河口20千米以內的沿海地區。在
卡奔塔利亞灣,矮鰭海豚出現於離岸20千米的地方,這可能是因為海灣的水域一直很淺,在離岸20-30千米的許多地區,水深不到10米。在較大的潮汐河流上游30-50千米處以及離岸至少10千米處記錄了一些矮鰭海豚。西澳大利亞的研究也表明矮鰭海豚主要出現於淺海地區。
生活習性
偶爾會觀察到矮鰭海豚和伊洛瓦底江豚向空中噴水。雖然尚未對這種行為進行系統研究,但它最常與進食行為相關。飲食數據有限,但該物種被描述為機會主義的通才飼食者,捕食沿海和河口水域相關的底棲魚類和遠洋魚類以及頭足類動物。
在矮鰭海豚的整個分布範圍內都觀察到了鯊魚咬傷疤痕,這表明捕食嘗試失敗了。西澳大利亞的研究表明,鯊魚捕食風險是一種重要的生態壓力。
分布範圍
矮鰭海豚遍布澳大利亞北部和巴布亞紐幾內亞南部的海灣省。在澳大利亞,該物種的主要分布範圍從西澳大利亞的羅巴克灣向東北穿過北領地,沿著昆士蘭海岸向南延伸至昆士蘭中部的菲茨羅伊河地區。越界記錄向南延伸至昆士蘭州的布里斯班,該物種偶爾會在羅巴克灣以南到西澳大利亞的西北角有記錄。在巴布亞紐幾內亞,該物種僅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南部的基科里三角洲地區生活。
在澳大利亞,有報導稱矮鰭海豚來自西澳大利亞的埃克斯茅斯灣,穿過北部海岸線和
卡奔塔利亞灣,並沿著東海岸向南延伸至南至
布里斯班河。在西澳大利亞州羅巴克灣以南和昆士蘭州吉寶灣以南的目擊事件很少見,被認為是超限。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矮鰭海豚棲息在從Morigio島向東到Baimurru的Kikori三角洲。它們也出現於更東邊的Karema地區,那裡位於Purari河的源頭。儘管只進行了有限的機會性調查,但在達魯地區或莫里吉奧島西部沒有發現矮鰭海豚(Beasleyetal.2014,2017)。
繁殖方式
矮鰭海豚的壽命至少可以達到30年。根據其他類似物種的已知比率,妊娠期估計為11個月。沒有關於矮鰭海豚性成熟年齡的信息。然而,根據伊洛瓦底江豚的“首次繁殖年齡”為9歲和“繁殖雌性的最大年齡”,估計其首次繁殖年齡為9歲,世代長度估計為15.6歲。矮鰭海豚的繁殖季節性未知。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種群現狀
沒有關於澳大利亞或巴布亞紐幾內亞的矮鰭海豚的全球豐度估計。截至2010年,只有三個豐度估計可用:北領地西卡奔塔利亞灣沿岸有1000隻,北昆士蘭州克利夫蘭灣有64-76隻和昆士蘭中部吉佩爾灣地區有71-80隻。2016年的研究估計埃辛頓港有136-222隻,達爾文地區(北領地)有19-70隻,羅巴克灣133隻,小天鵝灣(西澳大利亞)48-54隻,克利夫蘭灣(昆士蘭州)有150隻。信息表明,矮鰭海豚的種群數量很少,只有200隻或更少,有證據表明它們的棲息地保真度高,並且在棲息地之間缺乏活動。
雖然沒有對矮鰭海豚數量進行全面估計。通過照片識別個體的標記重捕獲研究估計的豐度僅適用於澳大利亞的少數選定只群。可用的豐度估計表明,矮鰭海豚以通常少於150隻的小種群出現。昆士蘭估計豐度的地方包括克利夫蘭灣(310平方千米),估計範圍從64(95%置信區間(CI)51-80)到76(95% CI65-88)(Parra等只,2006a)和Keppel Bay,估計值為71(95% CI61-80)至80(95% CI68-93)(Cagnazzi等人,2013年b)。北領地的可用豐度估計值在達爾文地區(1,086平方千米)(Brooks等人,2017年)為19(18-20)至70(49-90),而在136(95% CI58-317)至222(95% CI146-336)在埃辛頓港(Palmeretal.2014a)。據估計,有133隻(95% CI127-148)矮鰭海豚棲息在羅巴克灣水域,48隻(95% CI41-58)至54隻(95% CI51-60)棲息在西澳大利亞小天鵝灣的水域(Brown等人,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