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資本理論

知識資本理論是一種新興的經濟理論。該理論認為,知識資本是以高科技為主要特徵,以無限知識為基礎的,能夠給企業帶來利潤的無形資產;

人類社會的生產力開始進入這樣的一個階段,知識正在取代土地、物質資本等傳統的資本,日益在生產中起著主導作用;知識資本的出現,使企業的所有制發生了變化,新型的以知識管理和知識分配為主要內容的企業制度開始出現並深刻影響未來社會的所有制結構。

知識資本理論的興起,豐富了生產資料的內涵,為認識所有制提供了新的視角,為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增添了新的理論素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知識資本理論
  • 對象:新興的經濟
  • 屬性:知識資本
  • 本質:限知識為基礎
詞語簡介,內容,分配原則,基本思想,啟示,

詞語簡介

所謂知識資本是指能夠轉化為市場價值的知識,是企業所有能夠帶來利潤的知識和技能、知識資本實質上是知識企業全部資本的總和。知識資本概念是對傳統資本概念的有效擴充,這一概念可將企業的基本活動整合在知識資本的運動中。在知識資本理論中,企業的目標是知識資本的積累、增殖和實現,是知識資本的營運。
約翰·肯尼斯·加爾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是第一個提出知識資本這一概念的,在他看來,知識資本是一種知識性的活動,是一種動態的資本而不是固定的資本形式。《幸福》雜誌的編輯Stewart Thomas A,以敏銳的歷史洞見,推動著知識資本理論思潮。1991年在其經典性的論文《知識資本:如何成為美國最有價值的資產》中提出了知識資本概念,並年指出知識資本已經成為美國最重要的資產,進而在1994又進一步論證知識資本是企業最有價值的資產。Stewart Thomas A將長期以來被大家忽視的知識資本及其重要性揭示出來,他反覆強調知識資本雖然常常以潛在的方式存在,但卻是企業、組織和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資產。 Stewart認為知識資本是你無法觸摸到的,但卻是能使你富有的東西;員工的技能和知識、顧客忠誠以及公司的企業文化、制度和運作中所包含的集體知識都體現著知識資本(1997)。
1996 年,L.Edvinsson和P.SulliVin提出,知識資本是企業真正的市場價值與帳面價值之間的差距。而這恰恰是微軟這種知識企業在股票市場上持續被看好的真正原因。知識資本概念的提出,將企業信譽、商標、員工知識和技能、員工忠誠、顧客滿意、經營關係等許多被傳統管理理論忽視,但卻日益成為企業重要資源或者說已經成為企業核心能力重要組成的這些因素整合在一起,並與企業的組織結構、企業的生產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市場開拓能力以及企業的財務狀況緊密聯繫在一起,共同構成企業核心能力和經營資產。這樣,企業的組織知識、顧客滿意、產品創新、員工道德水平、專利和商標這些非直接性資產,被揭示出來,它們共同構成了企業的知識資本,其中的任何部分之間都處於互動中,因此知識資本概念拓展了物質資本與非物質資本概念,將無形資產和有形資產整合在一起。
在西方知識資本理論中,也有一些研究者將知識資本定義為企業或組織的無形資產,而不包括企業的有形資產部分。如Karl Erik Sveiby(1997)指出知識資本是企業一種以相對無限的知識為基礎的無形資產,是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但就知識資本這一概念本身來說,是革命性的,它揭示了企業和其他組織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一種以員工和組織的技能和知識為基礎的、以知識為基礎的資產,從而為企業的經營指出了正確的方向。

內容

知識資本理論認為:
(1)企業資本由物質資本和知識資本構成,物質資本的所有者是企業股東,知識資本的所有者是員工;
(2)知識資本是無形的、有限的,但有限性無法具體衡量;
(3)知識資本的回報和增值主要依靠知識資本所有者自身的創新能力;
(4)只有做出創造性工作的員工才是知識資本的所有者(即“知本家”),衡量知識資本所有者的唯一標準是看是否在創造,對非知識資本所有者稱其為“工人”;
(5)工人的工作過程是行為過程,知識資本所有者的過程是思考過程;
(6)工人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生存及發展的生活物質資源,知識資本所有者工作的目的除此之外還有強烈的工作成就感和自我實現需要;
(7)工人工作時間確定,追求待遇水平和生活的充實,較計較個人物利益得失,較能聽從上級的工作安排,學習動機不強烈,偏向於追穩;知識資本所有者工作時間不確定,追求工作的挑戰性、成就感和自我價值實現,比較計較別人對自己創造成果的認同度,對上級安排的工作有挑剔或個人看法,學習動機強烈,偏向於張揚個性;
(8)對知識資本所有者進行管理的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和提高資本的回報和增值;
(9)知識資本的回報管理、增值管理都有可能實現企業的跳躍式發展;
(10)理念管理是企業知識資本增值管理的重要部分。

分配原則

基於知識資本理論的分配原則是:
(1)個人知識決定其就業的起點、方向和收入;
(2)知識水平差異是報酬差異的直接原因;
(3)用能力工資取代職務工資;
(4)“知本家”對企業利潤有充分的分享權。
勞動力資本化,即勞動者從傳統制度下組織的人變成獨立的人,是按知識進行分配的制度的保證:
(1)勞動力資本能創造剩餘價值;
(2)勞動力不能再當作商品來讓渡,而是當作資本來讓渡;
(3)對提高勞動者素質的投入都應該視為投資,而不是浪費。
從財務的角度看,現今所用的“知識資本”一詞具有複雜的含義,常常作為智慧財產權、智力資產和知識資產的同義詞。知識資本可以被看作是企業所擁有的全部股本或以知識為基礎的資產淨值。這樣,知識資本也就可以被看作是知識轉換過程的最終結果,或者是轉化為企業的智慧財產權和智力資產的知識本身。智慧財產權具有明確的定義,它把產權權利賦予專利、商標和著作權等具體財產中。在知識資本中,這些財產是如今在會計中被正式認可的惟一形式,同時,知識資本理論正在影響著現行的財務管理。
知識資本理論的提出為理解企業的知識創新、知識傳遞、知識利用和保護提供了一個新的理論框架,適應了知識經濟時代企業資本運營與資本管理的新變化,將傳統的有形資本和無形資本、物質資本和非物質資本、帳面價值和市場價值以及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等多對概念統一在知識資本概念中,有效地說明了人力資本與結構性資本之間的互動關係,改變了以往企業財務與會計無法科學評估知識、技能等無形資產的局面,從而為企業選擇正確的經營方針和發展戰略提供指導。知識資本理論是知識經濟時代理解企業經營活動的基本工具,是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理論指導。知識資本理論是知識經濟理論的重要構成,它已成為西方經濟學、管理學界以及實業界共同關注的熱點。

基本思想

西方知識資本理論的形成有一個過程。西方學者對知識資本的概念、知識資本的構成及知識資本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的看法不盡一致,但是,通過對西方具有代表性學者的觀點的考察,大致可以勾勒出西方知識資本理論的基本思想。
加爾布雷思(J.K.Golbrainth)認為知識資本是一種動態的資本而不是固定的資本形式。他對知識資本理論的貢獻在於第一個提出知識資本的概念。
斯圖爾特(ThomasA.stewart)是一位美國《財富》(Fortune)雜誌的編輯,他對知識資本理論有很深的研究,發表了許多有關這方面的論文。1991年6月和1994年10月他分別在美國《財富》雜誌上發表了《知識資本:如何成為美國最有價值的資產》和《你的公司最有價值的資產:知識資本》的論文。此後,又發表了許多有關知識資本的重要觀點。他認為知識資本已經成為美國最重要的資產。他還論證了知識資本是企業、組織和一個國家最有價值的資產。知識資本雖然以潛在的方式存在,你無法觸摸,但它卻是能夠使你富有的東西。知識資本體現在員工的技能和知識、顧客忠誠以及公司的企業文化、制度和運作中包含的集體知識(Collective Knowledge)。1997年,斯圖爾特提出了知識資本的H—S—C結構,認為知識資本由人力資本 (Human Capital)、結構性資本(Structural Capital)和顧客資本(Customer Capital)構成。人力資本是指企業員工所具有的各種技能和知識,結構性資本是企業的組織結構、制度規範、企業文化等,顧客資本則是指市場行銷渠道、顧客忠誠、企業信譽等經營性資產。人力資本、結構性資本和顧客資本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動企業知識資本價值的增殖和實現。
埃德文森(Leif Edvinsson)和沙利文(Patrick Sullivan)認為知識資本是企業真正的市場價值與帳面價值之間的差距,是知識企業物質資本和非物質資本的合成。他們將知識資本劃分為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和結構性資本(Structural Capital)兩部分。人力資源是指企業所有跟人相關的方面,諸如企業股東、員工、供應商及其他把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帶到企業的人。結構性資本是指不依附於企業人力資源而存在的組織的其他能力。這種能力表現為企業的信息技術、用戶資料庫、經營流程、戰略計畫、企業文化、企業的歷史、目標和價值觀等無形的部分;也表現為有形的部分,即資產表中有價值的所有項目。他們強調人的知識和技能必須轉化為知識資產才能成為企業商業創新的重要源泉;在知識資產向市場價值轉化的過程中,企業的分銷網路、供應網路、服務力量和組織的外部能力等經營性資產會起到重要作用。
斯維比(K.E.Sveiby)(1997)認為知識資本是企業一種以相對無限的知識為基礎的無形資產,是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他將知識資本劃分為雇員能力(Employee Capital)、內部結構(Inter Structure)和外部結構(Extra Structure)三部分。這裡的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實際上是將結構性資本區分為內部結構資本和外部結構資本。內部結構資本的作用是為雇員知識和技能在組織內的傳遞提供支持,外部結構資本的作用是保證企業知識資本的增殖。
綜上所述,知識資本理論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歸納:
第一,知識資本的概念是傳統資本概念的有效擴充。知識資本是企業最有價值的資產,它構成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第二,知識資本由人力資本、結構性資本和顧客資本構成。考察知識資本和對知識資本進行管理均應從這三方面著手。
第三,人力資本、結構性資本、顧客資本三者互相作用,共同推動知識資本的價值增殖和價值實現。

啟示

(一)培育企業核心能力是企業管理的關鍵所在
知識資本理論認為,知識資本構成企業的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企業的核心能力是指企業開發獨特產品、開發獨特技術和發明獨特行銷手段的能力。企業擁有核心能力就能源源不斷地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不斷開拓和占領銷售市場。企業的核心能力是企業獲得超額利潤的重要源泉。保持和培育企業核心能力就能保持企業的經濟領先地位。這一點已被當今世界經濟大國的企業間的競爭實踐所證明。
20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學院院長、企業管理專家梭羅及其研究小組通過對美國、歐洲和日本經濟發展的考察,提出一種“技術反轉”理論(Reversed Technology)。這種理論認為競爭的重心在於改善生產過程,而不是研究開發新產品。其理由是,即使發明了新產品,只要我的製造成本比你低,我照樣可以搶走你的市場。正如錄像機、傳真機、雷射唱片都不是日本發明的,日本企業卻在這些產品的生產、銷售、利潤三方面當龍頭老大。根據技術反轉理論,日本企業將研究發展費的2/3用於改善產品的生產過程,將1/3用於新產品和新技術的開發。注重生產過程改善的日本企業創造了20世紀 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的經濟輝煌。甚至連美國的一些經濟專家也認為日本將超過美國而主宰世界經濟。但是,由於日本人忽視了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近幾年卻出現了連續的經濟急速衰退。美國企業並沒有受到“技術反轉”理論的更多影響,而是相反,他們將研究發展費的2/3用於發明新產品,1/3用於改善生產過程。在決定未來競爭力,被稱為知識經濟的七大產業(微電子、生物技術,新材料、電信傳播、航空、機器人、電腦/軟體),美國企業傾注了巨大的研究發展費用。目前,在世界領先的50項高技術中,美國占44項,日本僅占1項,其餘為歐盟所有。這使得美國企業具有強勁的核心競爭能力,並使得美國經濟繼續保持西方經濟“火車頭”的地位。
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日本經濟的急速衰退為我們展示了一個道理:21世紀企業間的競爭是企業核心能力的競爭。保持和培育企業的核心能力對現代企業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企業的經營優勢是人力資本、結構性資本和顧客資本互相作用,互相促進,合理整合的結果
按照知識資本理論,要實現人力資本的價值,人力資本必須轉化為知識資產,同時,人力資本必須和結構性資本、顧客資本結合在一起,才能使人力資本所創造的知識資產轉化為商品並進入市場實現價值。在這個過程中,人力資本是企業尋求價值增值和價值實現的基礎,是企業商業化創新的源泉。人力資本通過知識創新活動創造出知識資產,其中獲得法律保護的部分稱為智慧財產權。結構性資本為激勵人力資本創造知識,發揮知識增殖作用提供環境支持。通過結構性資本的轉化活動使知識資本轉化為商品,從而實現知識資產的價值增值。知識創新和結構性資本的轉化構成兩大價值源泉。顧客資本的作用是給商品獲得市場價值和實現價值提供現實途徑。因此,應保持人力資本、結構性資本和顧客資本三者之間的相互匹配,從而使人力資本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商品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最終實現企業整體的經營優勢。
我國聯想集團走“貿——工——技”的發展道路並取得成功,完全證明了人力資本、結構性資本和顧客資本之間相匹配創造企業經營優勢的現實意義。他們認為,“貿”是指規模銷售;“工”是指規模生產;“技”是指超前研究。通過規模銷售贏得市場份額,為規模生產奠定基礎;開發新產品,研究新技術的中長期安排建立在市場分析的生產能力的判斷的基礎之上。
(三)知識資本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主要資本形態,企業的競爭主要取決於管理知識的能力
知識資本理論認為,知識資本是傳統資本概念的有效擴充,並強調知識資本的重要性。知識資本理論是在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的背景下產生的。它是知識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深深地打上知識經濟的烙印。知識經濟是建立在工業經濟文明基礎之上的一種經濟形態。工業經濟文明的結果是使金融資本的全球化和大量化。金融資本迅速積累的結果使金融資本不再成為經濟高速增長的限制因子。經濟學家在研究經濟成長的過程中卻發現了知識是經濟成長的重要來源。在資本價值增殖過程中,知識性要素使物質資本如機器設備的技術貪量提高,從而提高了物質資本的效率和價值增殖能力,同時,知識性要素作為相對獨立的生產要素具有價值增殖的能力。微軟(Microsoft)生產的“ Windows98”產品,只不過是一張製造成本不到1美元的軟碟,但由於它凝結了豐富的知識,而使它市場價值超過了1000美元之多;耐克公司生產的耐克鞋由於具有流體動力學和空氣動力學的知識含量,可以產生幫助你去創記錄的使用效果而價值昂貴;一粒種子由於在它的培育過程中凝結了遺傳學、基因工程的知識,可以形成高效農業而身價百倍。知識性要素的價值增殖功能使知識具有了資本的屬性,而被稱為知識資本。知識資本概念的提出拓展了資本範疇的外延。知識資本構成了知識經濟的重要特徵,是知識經濟時代最主要的資本形態,這一觀點漸被廣泛接受。
知識資本理論的研究者斯圖爾特論證了知識資本是企業、組織和一個國家最有價值的資產,將長期以來被人們所忽視的知識資本及其重要性揭示了出來。斯維比即將知識資本視為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中均證明知識資本在當今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人們的知識轉化為知識資產,知識資產轉化商品,商品轉化為市場價值並實現其價值並不是自發地完成的,它需要有效的管理才能實現。因此,企業的競爭主要取決於管理知識資本的能力。
建立企業知識管理體系,培育企業管理知識資本的能力
研究知識資本理論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對知識資本實行有效管理。對知識的創造、傳遞、利用和保護已成為企業獲得並保持競爭能力的戰略手段。世界上一些著名的企業,如微軟、英特爾、摩托羅拉、3M公司、本田公司等都在知識管理領域中成效卓著。赫德森(W.J.Hudson)(1997)認為知識資本的建立、加強與使用應重點強調創造性思想的培養與傳遞上,應重視企業的溝通網路、組織網路的建設,營造恰當的環境,保證企業的創造性。為了對知識資本實施有效管理,必須建立企業的知識管理體系。
(一)建立公司外部知識網路,從外部獲取知識
網際網路(Internet)是全球網路,企業可以利用它建立企業外部知識網路。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的特點和優勢,獲取外部知識和信息。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進行產品創新和知識創新。在這方面國內國外有許多例子可供借鑑。
廣東南海市裏水鎮華達高模具廠由日本提供圖紙製作模具,通過網際網路從日本傳輸圖紙和數據。在傳播過程中若有疑問可通過網際網路向日方查詢,或進入日方的資料庫調用各種參考資料,也可通過網際網路數控該廠的計算機接收日本傳來的設計數據和程式,進行線上生產。
美國德泰農場通過網際網路與國際技術機構建立合作交流關係,利用網上電腦資料庫查詢技術資料,如土壤的調理方法。
利用網際網路可與外部公司或其他組織建立知識聯盟(KnowledgeLinks)。知識聯盟有助於一個公司向另一個公司學習專業能力,也能使一個公司幫助另一個公司建立專業技能和能力,還可以使公司間的專業技能結合起來,創造嶄新的交叉知識,培養創新能力。
(二)建立企業內部知識網路,促進知識交流
實施知識管理,除了要使員工願意貢獻自己的知識外,還要為職工提供知識、共享知識創造一個便利環境,這就是要建立企業內部知識網路。Intranet 技術可以為企業內部知識網路提供技術支持。Intranet是一種採用Internet產品和技術的企業專業化網路,也稱為 Corporate Internet。Intranet是以Internet技術為基礎的企業內部網,因此,它既可以獨立自成體系,也可以與 Internet連線。通常在Internet與Intranet之間設定“防火牆”(FireWall)將Internet與Intranet隔開,以防止未授權的外部網點進入企業內部網,而企業的內部網即依然可以訪問外部網點。通過Intranet可以促進企業內部各種信息和知識的便利交流。 Intranet可以溝通企業員工的聯繫,將企業員工連結成一個整體,使每個人都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位置和價值,既有歸屬感又有競爭壓力。通過 Intranet,企業項目研究小組或團體可以將分布於各地的項目小組或團體的成員隨時召集起來,召開虛擬會議,討論工作進程,研究有關問題,它使知識傳遞跨越時空界限,通過組織成員的相互作用實現知識的整合、共享與創新,從而運用集體智慧提高創新和應變能力,加快對市場和經營環境的反應速度,完成團隊目標。
企業知識庫是企業Intranet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Intranet知識的重要源泉。企業知識庫的內容一般包括企業人力資本的狀況、企業的經營狀況、企業內部各工作崗位的要求與員工的實際工作表現情況以及有客戶的各方面的詳細資訊。企業知識庫可以為企業內外有關人員的諮詢提供服務。
(三)建立實現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共享的機制
日本的野中幾次郎和竹內廣孝在《知識創新公司》(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一書中明確提出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概念。顯性知識是可以通過正常的語言方式傳播的知識。它往往流露在知識所有者的外觀、行為、言語、文字等之中。其特點是可以表達,有物質存在,可確知。因此,可以通過觀察交流,相互學習,實現共享。企業在知識上要實現顯性知識的共享,需要擁有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統,如建立企業內部計算機網路 (Intranet)、出版企業內部刊物、定時召開通報會、定期公布企業內部重大信息、公布企業經營情況等。隱性知識是指企業個人擁有的、不易用言語表達、不能傳播或傳播起來非常困難的知識。
隱性知識存在於知識所有者的潛在素質中,與他個人的性格、經歷、年齡、修養等內在因素有關。即使所有者願意與他人共享,也因學習者缺乏相似的性格、經歷、修養而不易學到。隱性知識的學習往往是通過個人接觸,潛移默化中達成。這就需要企業知識管理者為他們創造必要的環境。根據西方企業知識管理的經驗,下列做法有助於隱性知識的學習與共享。它們是:不定期召開小範圍的員工交流會,鼓勵不固定的員工協作關係,創造家庭式的信任和信息交流環境,獎勵員工經驗和經歷介紹,鼓勵部門間合作和員工的非工作接觸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