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採用理論研究和套用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從理論、方法、套用以及具體實踐等方面入手系統地研究知識計量學。除引言與結論以外,該書共有5章內容,分為4個部分。第二章在介紹前期重要理論基礎的基礎上,構建了知識計量學的學科體系,並以可視化形式展示知識計量學的未來發展趨勢;第三章對知識計量學的研究方法進行探討;第四章、第五章討論知識計量學的具體套用方面;第六章編制了知識計量軟體程式並運用其進行知識計量的實踐研究活動。
作者簡介
宋艷輝,男,1981年生,山東煙臺人,博士後,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科教評價研究院副院長。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兩項、省部級項目五項,參與國家級重大、重點、一般項目多項。學術兼職:全國科學計量學與信息計量學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評價與管理》(校核心期刊)常務副主編。長期擔任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Scientometrics和《圖書館論壇》等期刊審稿人。在Scientometrics、《中國圖書館學報》和《情報學報》等國內外重要期刊上發表論文70餘篇;參編著作18部。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知識計量學的學科構建 第三章 知識計量學的方法論研究 第四章 知識計量學的套用研究 | 第五章 知識域可視化研究 第六章 知識計量分析軟體的開發與套用實踐 第七章 結論與展望 |
創作背景
隨著知識經濟在全球範圍內的廣泛興起,知識這種可以產生巨大經濟效益的無形資產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知識也因此被提升到與物質、能量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學術界,與知識密切相關的一系列研究也在悄然興起,如知識管理、知識經濟等。知識作為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如何對它從量的角度予以評估、計算,是知識經濟時代為學術界提出的一個全新的研究命題。這個研究命題正在催生著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知識計量。在文獻計量、信息計量、科學計量已經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形勢下,知識計量的研究也正在從前科學階段向正規學科階段過渡,一個新的學科——知識計量學的形成已初見端倪。然而,理論的不完善、方法的不成熟、深入套用研究的缺乏,還在制約著知識計量學學科的形成與發展,但系統地構建知識計量學學科已合時宜。基於此,《知識計量學的構建與套用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是在知識經濟廣泛興起的社會背景以及知識計量相關研究日漸增多的學術背景之下,將知識計量作為一個學科來構建知識計量學學科,探討該學科的基本理論、相關方法、具體套用,並進行了知識計量的實踐探索。通過該書的研究,主要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第一,知識計量學的學科地位。知識計量學作為一門學科最早是由國內的學者提出的,其學科地位還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確定。雖然知識計量的相關研究已有很多,但是還沒有正規的學科教育,相關的學術會議也不多,因此知識計量學學科尚處於萌芽狀態。而且,不同於文獻計量學、信息計量學、網路計量學、科學計量學等計量學科,知識計量學因為並不是首先從國外提出的,這為知識計量學學科能否受到國內外學者們的廣泛認同增添了很多不確定性因素,也注定了知識計量學的發展之路跟“三計學”會有很多的不同。
第二,國內外知識計量相關研究。國內外對知識計量的研究特點有相同之處,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對知識計量研究最多的兩個國家是美國和中國,而只有中國將知識計量作為一個學科——知識計量學來對待。國內外都表現出對知識可視化研究的青睞,國外的知識可視化存在著行為學派與技術學派。行為學派主要從事知識可視化理論研究,知識可視化應該如何去執行將更為合理,以及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係等;技術學派側重於從技術、實證的角度研究知識的可視化,他們研究知識可視化的原理、方法,知識可視化模型、算法的構建與實現,知識可視化軟體的開發以及軟體技術的改進。國內外知識計量共同表現出的發展趨勢是知識域可視化。另外,對知識計量研究較多的學科是計算機學科、工程學科、圖書情報學科,其中計算機學科是連線、整合其他學科的關鍵學科。
第三,知識計量學與“五計學”的關係。藉助波普爾的“三個世界”理論探析知識計量學與“五計學”的關係。可以根據波普爾的“三個世界”的理論將知識計量學分為狹義知識計量學與廣義知識計量學。狹義知識計量學僅僅包含對“世界2”與“世界3”的知識計量;廣義知識計量學除了對“世界2”“世界3”的直接知識計量外,還包含“世界1”的間接知識計量學,即為文獻計量學的內容。狹義信息計量學與知識計量學應該是一種交叉重合關係。廣義信息計量學的研究對象與研究內容遠遠比知識計量學(無論是狹義知識計量學還是廣義知識計量學)要寬泛得多。網路計量學本質上依然是對文獻的計量,只不過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圖書等印刷型文獻,而是電子型文獻,是廣義文獻論上的文獻計量學。根據波普爾的“三個世界”的理論推斷的知識計量學與文獻計量學的關係同樣適用於知識計量學與網路計量學的關係。科學計量學也是對“世界1”“世界2”“世界3”三個世界同時進行研究的計量學學科,結合科學計量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實踐套用,科學計量學是“五計學”中最為親密的學科。廣義上的知識計量學應該包含科學計量學;狹義上的知識計量學與科學計量學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是交叉重合的。經濟計量學主要研究的是知識計量學中隱性知識計量學部分,它與隱性知識計量學關係極為密切。
第四,知識計量學科體系。知識計量學將整個人類的知識體系以及知識活動作為其研究對象。從層次結構與內容結構兩個方面解析知識計量學的學科體系。從層次結構方面,把知識計量學劃分為廣義知識計量學與狹義知識計量學、巨觀知識計量學與微觀知識計量學、顯性知識計量學與隱性知識計量學;從內容結構方面,知識計量學可以劃分為理論知識計量學、知識計量技術方法學、套用知識計量學。其中理論知識計量學又分為知識計量學基礎理論、知識計量學套用理論兩大方面;而知識計量技術方法學又分為知識計量技術、知識計量方法兩個方面。
第五,知識計量學方法體系。從時間維、學科體系維、方法維三維立體式構建了知識計量學的方法論體系結構。將知識計量學方法分為三類:思維方法、一般方法、特徵方法。靈感、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類比、假說與想像;哲學方法、數學方法、控制論方法、資訊理論方法、系統論方法統一為知識計量學的一般方法。重點構建並介紹了知識計量學特徵研究方法,將其特徵研究方法細分為知識單元計量方法、知識經濟價值測度方法、知識創新計量方法、知識可視化方法。引文分析法與內容分析法是知識單元計量方法中最為重要的兩種方法,這兩種方法在知識計量學中有新的內容並獲得新的發展;人力資本測算與知識資本測算方法則構成了知識經濟價值測度的重要方法;專利分析方法是專利創新計量方法;從功能模組、知識類型、可視化形式、客群模組四個模組入手構建了知識可視化計量方法的研究架構結構。
第六,知識計量學的套用。知識計量學在很多領域都可以看到廣泛的套用。知識計量學可以促進知識發現,有利於知識的抽取發現與關聯發現。知識計量學有利於知識創新活動,它可以避免知識研究的重複,保證知識創新的有效性。在知識管理領域中,知識計量可以有效促進知識共享水平、增加知識服務的知識含量。知識計量學在人才評價、機構評價、區域評價等科學評價活動中有廣泛的套用價值。知識計量有利於期刊管理、科技預測等科技管理活動。
第七,知識域可視化。知識域可視化是知識計量學中異軍突起的一個研究領域,是知識計量學未來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它既可以成為知識計量學的一種特徵研究方法,又可以說是知識計量學的具體實踐套用。在知識域可視化方面,有四個重要的實現方法和途徑:共被引方法、耦合方法、共詞方法、合作方法。這些方法又可以細分為:文獻共被引、作者共被引、期刊共被引、文獻耦合、作者耦合、期刊耦合、作者合作、結構合作、區域合作、國家合作等。知識域可視化的數據來源也歸納為直接從數據源處採集數據和從數據源處下載數據兩種方式。
第八,知識計量實踐。該書作者開發了知識計量工具,並以此工具嘗試進行知識計量的實證研究。該工具是基於耦合原理實現的,其主要的套用也是耦合的統計分析研究。耦合體現了一種重要的知識關聯現象,對耦合進行分析有利於知識關聯的發現,並創造新的知識。該書批判了Leydesdorff開發的耦合算法在計算效率、計算結果、合著問題等方法的缺陷。建議使用“最小值加權算法”來實現耦合頻次的統計。科學研究中的耦合不僅僅是文獻耦合,還存在著關鍵字耦合與期刊耦合等耦合方式,這些耦合方式都是科學而合理的。以科學計量學領域為例分析作者文獻耦合(ABCA)與作者關鍵字耦合(AKCA)發現,在研究熱點主題探測上,ABCA與AKCA的結果基本是一致的;這兩種矩陣具有很強的相關性;AKCA與ABCA一樣具有一定的學科發展的預測性;在探測作者的引文認同上,ABCA與AKCA同樣表現出探測結果的高度一致;AKCA比ABCA更適合因子分析,模型擬合結果較為理想。AKCA似乎能比ABCA顯示更多的信號來反映學科的技術突破以及研究前沿的發展。綜合起來,ABCA與AKCA二者不可以完全互為取代。ABCA與AKCA結合起來會是一種探尋學科知識結構及其發展的研究方法。AKCA可以更加鞏固、明確ABCA的識別結果,在ABCA無法探明作者第二、第三引文認同時,AKCA也可以輔助其結果的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