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周刊》由知識討論社區知乎上的用戶創作產生,經知乎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團隊的合作製作完成。本周刊從每日知乎社區產生的大量 UGC 中精選高質量內容,進行組織、編輯、審校等工作,把優質的閱讀內容,提供給許多還沒有了解知乎,或者由於種種條件制約無法長時間使用知乎社區的用戶,帶你發現更大的世界。
基本介紹
- 書名:知乎周刊·讀書這件小事
- 著作權:北京智者天下科技有限公司
- 類型:雜誌
《知乎周刊》由知識討論社區知乎上的用戶創作產生,經知乎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團隊的合作製作完成。本周刊從每日知乎社區產生的大量UGC中精選高質量內容,進行組織、編輯、審校等工作,把優質的閱讀內容,提供給許多還沒有了解知乎,或者由於種種條件制約無法長時間使用知乎社區的用戶,帶你發現更大的世界。
知乎一直堅持高質量討論社區的定位,其核心理念在於為用戶提供中文網際網路上最好的討論體驗。知乎鼓勵用戶真誠、自律、言之有物,在盡情展現好奇心的同時,也能用自己的話語權表達觀點的核心價值。
諾獎不是一個機械的、有數據指標作為參照的、「達到什麼標準就能得獎」的東西。沒有人應該自動獲得諾獎,因為世上有太多大師,每年得主又只有一個。缺席才是常態,得了才是變態。
村上春樹繼續缺席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原因有哪些?
【諾獎並不會因為你好就給你獎,缺席才是常態,得了才是變態】
村上春樹本身是個很好的、中短篇好過長篇的小說家--可惜國內媒體給他的標籤許多都太二了,明明寫過《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那樣的結構佳作、《奇鳥行狀錄》那樣的反戰抨擊政治的小說、青春四部曲(《且聽風吟》《1973年的彈子球》《尋羊冒險記》《舞舞舞》)那樣的青春小說轉型到反右翼和反思社會小說,以及一大堆精妙短篇,結果每每都掛上《挪威森林》和《1Q84》加上跑步書,好像這點東西就是他的代表作了似的——但諾獎並不會因為你好就給你獎。就這么簡單,不是村上自己的問題。
【為什麼當代中國人閱讀率很低?】
中國人潛意識裡認為讀書是剝奪個人自由,不讀書就是重獲自由。
核心是閱讀動機,中國人在應試教育中將閱讀的樂趣消磨殆盡。其次是閱讀習慣,從小到大就沒有形成閱讀的習慣。最後是閱讀環境,缺少多方面的正面影響。
【如何找到好書?有什麼技巧或建議?】
這裡有一個很狡猾的主意:找個自己喜歡的作者,然後從他的書里挖他喜歡提到的人。
比如,我第一次知道卡爾維諾、奧威爾、馬爾庫塞、杜拉斯這些名字,是我小時候讀王小波時看到的。比如,我第一次知道胡安·魯爾福、科塔薩爾,都是打馬爾克斯那兒知道的。我第一次知道菲茨傑拉德、錢德勒和卡佛,是從村上春樹那兒。
【如何治療和菜頭在《碎片化生存》里提到的「力倦神疲」?】
書籍是人類獲取知識的最古老的伴侶。人類已經習慣了這種連續和線性的知識獲取方式。前後信息的相互關聯性,使得大腦能夠比較方便地構建知識系統,存儲記憶。碎片化的信息,使「關聯性」--這一大腦最熟悉和喜歡的東西消失了,自然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終極的方法,是找到更有吸引力的東西,這個東西對你有更大的意義和價值,其他東西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
【亞馬遜為什麼做Kindle?】
貝索斯在創建亞馬遜的第一天,就將公司定位成一家「科技公司」。2007年11月19號,貝索斯在紐約Kindle發布會上提醒聽眾:紙質書在幾千年前也是一個「高科技產品」。幾千年後的今天,能否將這項「高科技」再向前推進一步,是他一直思索的問題。
亞馬遜在推出每項產品、服務前,都會從三個角度評定:
1.選品——是否更豐富?
2.價格——能否更低?
3.便利——能否更便捷?
Kindle在這三個方面給出了完美的答案。
【買書是浪費嗎?看完的書還有哪些用途?】
完全是一種浪費。
閱讀和藝術、哲學一樣,都是貴族從事的事情,一定要浪費。
因此,要閱讀就不應該考慮成本。上古不曾節省過烏龜,中古不曾節省過竹子,古代不曾節省過絲帛羊皮。現在,自然也不用節省紙張。
【知乎上那么多人極力推崇讀書,為什麼不把上知乎的時間都用來讀書呢?】
讀書就像吃飯。上知乎,完全是因為吃飽了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