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道”是錯誤寫法,應該寫為“知不到”,該詞在古代應當是一個通用辭彙。“知” 意思是明白,了解;“知不到”可能類似於“睡不醒,做不到,犯不著”等的用法,不前是一個動詞,後一個字對前面的動詞進行說明。“知不到”就是不知道。現在變成口語,就有了兩種形式“不知道”和“知不到”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知不到
- 外文名:have no idea;don't know
- 解釋:”不知道“意思的習慣說法
- 時間:古代、現代北方地區
詞語解釋,語用分析,使用及現狀,
詞語解釋
在北方部分地區的日常生活與文學作品中常常出現“知不道”現象。比如,“請問,你知道火車站怎么走嗎?”“知不道”。不懂這句話的人聽了之後,會認為你“知”,卻“不道”給我,這使愉快的交談環境馬上籠罩了尷尬的氛圍。很多人會認為,“知不道”的含義就是“知道,但是不說”,“不知道”是認知問題,而“知道,卻不說”是態度,甚至是道德問題。因此,有必要借鑑語用學理論,對該話語進行語用、言語行為以及話語結構分析,以釐清其語義,促進理解和溝通。
“不知道”的習慣用法是“知不到”。有些人會誤認為是“知不道”,實際上應該寫為“知不到”。
“知不道”的意思是知道,但是不說。魯迅也在一篇載入中學語文課本的散文(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道:“所謂知不道,乃是不願意說... ...”;
“知不到”的意思是明白不到,不知道的倒裝說法。北方某些地區所說的“知不到”其實就是國語中的“不知道”。
語用分析
語言學家趙世康考證,“知不道”最初的含義應該是“知不到”的意思,即“未能知道”。劉忠華從現代漢語語法中的動補結構類推得出“知不道”本該記作“知不到”。
從時間的維度考察,該話語來自於“智不到”,比如南宋詩人陳與義在《再用跡字韻成一首呈判府》有“貪人積胡椒,智不到鬼錄”的詩句,意思是“知識和智力到達不了的地方”。再如“我也知不道甚么是爭風吃醋。”(《醒世姻緣傳》)意思是“認識不到”。
由此可見,在古代“知不到”與“知不道”是異體詞。“知道”意思是“知也”,即“明白,了解”,它的反義詞自然就是“不知道”;而“知到”的語義則為“認識到”“認識了”的意思,其反義詞自然就變成“知不道”,即“認識不到,不明白,不了解”等含義。
隨著時間的演變,“知不道”產生了類似於“知不清,睡不醒,做不到,犯不著”等用法。從地域的維度考察,“知不道”是一種方言,使用範圍大概涵蓋陝西西安、鹹陽的關中方言,以及山西大同廣靈,天津寶坻,山東濟寧、濰坊等地,安徽亳州,河南正陽縣,河北石家莊、唐山、保定、張家口蔚縣等方言區。從典籍文獻看,該話語也屬於官話,特別存現於冀魯官話、膠遼官話和中原官話的文獻里。
使用及現狀
河北石家莊,河北唐山,張家口蔚縣,保定地區也有,魯西南一代都是這么說!
陝西西安一帶也是說“知不到”,不用“不知道”。
陝西鹹陽一帶也是說“知不到”,代替“不知道”。
山西大同廣靈一帶也常用“知不到”表“不知道”。
天津薊縣、寶坻一帶也常用“知不到”表“不知道”。
山東淄博、菏澤、濟寧、濰坊、諸城、日照、青島等地的部份地區也是用“知不到”來表示不清楚,不明白。
安徽亳州一帶也是用“知不到”表示不了解,不清楚。
河南正陽縣一帶也是說“知不到”,代替“不知道”。
但隨著權威方言(北京普語)的滲透,這些地區的一些人,尤其是年輕人,逐漸開始兩者混用,甚至放棄了“知不到”這一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