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白音

瞿白音

瞿白音,原名瞿金駒,曾用名顏可風、朱誠、胡幕雲等。電影評論家。江蘇嘉定(今屬上海市)人。因家境貧寒,瞿白音未讀完國中即進電報局當發報生,業餘刻苦自學英語和世界語。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曾任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南京分盟負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瞿白音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嘉定(今屬上海市)
  • 職業:影評論家
  • 原名:瞿金駒
人物經歷,相關事件,

人物經歷

抗日戰爭時期,任上海救亡演劇三隊、四隊負責人,新中國劇社理事長。1938年進入西北影業公司。1940年編輯了大型紀錄片《華北是我們的》。1948年後任香港大光明影業公司編劇。曾與夏衍等人組成七人影評小組,從事電影評論。在《華商報》的“舞台與銀幕”雙周刊上開展電影批評,同時,創作了電影劇本水上人家》。建國後,歷任上海電影製片公司副經理,上海市電影局副局長,中國影協第三屆理事、上海分會副主席。1951年與他人聯合編導了《兩家春》。1958年,與他人合作編寫了故事片《萬紫千紅總是春》。1960年,根據同名小說改編電影《紅日》。1962年6月,發表了《關於電影創新問題的獨白》一文。著有電影劇本水上人家》、《紅日》,論文《關於電影創新問題的獨白》,譯有(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的藝術生活》等。瞿白音學識淵博,一貫重視理論研究,60年代初,曾親自主持組織創作人員參加喜劇討論會,前後達十餘次之多。他撰寫的《關於電影創作新問題的獨白》,密切結合電影創作實際,頗富真知灼見,言詞懇切,觀點鮮明,倡導去陳言、立新意。此文發表後,引起強烈發祥,也遭到嚴厲批評。江青反革命集團垮台後,任上海市電影局顧問,發表了《銘記箴言,總結經驗》。1979年11月1日,在上海逝世。
瞿白音瞿白音
瞿白音(1910—1979),原名瞿金駒,曾用名顏可風、朱誠、胡幕雲等。1932年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加入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任南京分盟負責人,多次組織演出《娜拉》、《香稻米》、《亂鐘》等劇目。1934年,參與組織上海業餘實驗劇團。
抗日戰爭爆發後,瞿白音參加了由夏衍、於伶等人組成的《保衛蘆溝橋》演出委員會,並參與上海救亡演劇第三、四隊的領導工作,後任抗敵演劇二隊隊長。
1940年,瞿白音在成都加入西北影業公司,編輯了一部大型紀錄片《華北是我們的》,並寫了解說詞,這是他從影的開始。影片歌頌了黨領導下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體現了動員民眾、全面抗戰的思想。
1941年,瞿白音在桂林任新中國劇社理事長,導演的《大雷雨》、《欽差大臣》、《戲劇春秋》等著名劇目。其間,還翻譯了蘇聯話劇劇本《蘇瓦洛夫元帥》,創作長詩《歲寒圖》。1943年,參與組織西南第一屆戲劇展覽會,展演了六十多個宣傳抗日的戲劇,極大地鼓舞了人民民眾的抗戰意志。
1948年,瞿白音到了香港,任大光明影業公司編劇,編寫了一部反映漁民反霸鬥爭的電影劇本《水上人家》。在港期間,他與夏衍、葉以群、洪遒等6位同志組成7人影評小組發表了大量文章,宣傳中共在解放區的文藝政策,介紹解放區的電影和戲劇,推薦進步影片,批評有害影片。與此同時,他還編寫了《南下列車》、《香港小姐》等獨幕話劇,也頗有影響。
1949 年,瞿白音由組織安排,從香港返回上海。在擔任繁重的行政、業務領導工作之餘,仍寄情與創作。1950年,導演了反映農村新面貌的《兩家春》。1953年,與捷克斯洛伐克合作拍攝了中國第一部彩色紀錄片《人民心一條》,以上兩片,分別獲得文化部頒發的1949——1955年優秀影片三等獎和二等獎。 1958年與沈浮合作編寫了電影劇本《萬紫千紅總是春》。1962年,改編了同名長篇小說《紅日》,生動地再現了人民解放戰爭由戰略防禦到戰略進攻的歷史性轉折過程,通過完整的總體藝術構思和鮮明而富於特色的任務形象,使《紅日》成為新中國軍事題材影片中少有的優秀巨作之一。
瞿白音學識淵博,一貫重視理論研究,曾翻譯出版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我的藝術生活》。
建國後,他歷任上海長江電影製片廠廠長、上海電影製片公司副經理、上海市電影局副局長、上海影協副主席等職。
1979年11月1日,在上海逝世。

相關事件

1949年,中國早期著名電影人瞿白音上海來到香港創作了電影劇本水上人家》。當瞿白音一行人在大中華電影製片廠租借場地拍攝時,不知是哪個環節的差錯,其中一場戲出現了“聲畫不同步”的問題,也就是拍出的底片和聲音長度差了一大截。老剪輯師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一下子都不知怎么辦,更沒有人敢接手這個工作。瞿白音很著急,如果這場戲真的無法剪接,那前面已經投入的幾十萬就白白扔掉了。情急之中,他通過地下黨組織找到了陳國強。有這層關係,他相信陳國強一定會盡力幫忙。但是這個連老剪輯師都不接手的活兒,能否乾好誰的心裡都沒底。22歲的陳國強只得答應試一試。按一般剪接慣例,剪輯師只需按正常拍攝順序給“一剪子”就可以了。但這次出現了距離差度,顯然“一剪子”是無法完成了。陳國強拿過片子反覆研究,突然來了靈感,他覺得既然一剪子不成,那就多來幾剪子,也就是說不像原來那樣按順序走,而是在不同的地方分幾處剪,只要讓實際剪掉的距離合起來與總相差的距離相等,也可以叫“等距離剪接”,這樣前面出現的“聲畫不同步”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個讓香港剪輯師們以前想都沒有想過的“等距離剪接”,既開了香港電影界剪輯的先河,也創造了一個奇蹟。對陳國強來說更是一個突破。他終於悟到了剪輯世界是個“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就好比一個掌握了獨立創作的設計師,不僅可以“任意”剪接底片,還為影片創作出了最完美的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