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峰寺是湖南桃江境內的一座佛教寺,位於桃江武潭鎮羅家坪瞿峰山頂。最早瞿公於唐武宗時期流落至此結廬為庵,釆藥療疾,救苦救難,受到當地人愛戴而稱讚。圓寂後,當地人為紀念他便在此改庵為瞿公祠,並把此山命名為瞿峰山,宋代時由佛教雲門宗雲峰元益祖師弟子把瞿公祠改建為瞿峰寺,明國初年曾建有聖帝樓,後毀於大躍進時的一場大火。1997年由佛教雲門宗行者來智耀雲倡議重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瞿峰寺
- 位於:桃江武潭鎮羅家坪瞿峰山頂
- 時間:1997
- 重修:來智耀雲
歷史背景,名稱由來,寺廟歷史,地理環境,
歷史背景
瞿公於唐武宗時期流落至此結廬為庵,釆藥療疾,救苦救難,受到當地人愛戴而稱讚。圓寂後,當地人為紀念他便在此改庵為瞿公祠,供奉香火,延續千年。
瞿公原為瞿曇氏族,乃釋迦種姓,瞿曇氏為七佛之師,熟諳印度天文曆法﹐精通大小乘佛法,其先世於唐代由天竺國移居中國的。這一家族從瞿曇羅至瞿曇晏﹐四代供職國家天文機構。其中瞿曇逸至瞿曇還曾先後擔任過太史令﹑太史監或司天監經一百多年。玄宗開元六年(公元 718年)奉詔翻譯天竺《九執歷》和編寫《開元占經》,因此﹐稱這一派的天竺曆法為“瞿曇歷”。瞿曇氏家族中出家為僧者人皆稱為天竺神僧,受到皇室貴戚的尊崇禮待。
公元843年,唐武宗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滅佛運動,史稱"會昌法難"!當時無論本國僧尼還是國外僧人都經受了這場浩劫。(敕令外國(僧)等,若無伺部牒者,亦勒令還俗,遞歸本國者。)當時己定居於京兆的天竺僧人瞿曇氏後人為免劫難,瞿曇僧人將姓氏改為瞿氏和曇氏。曇姓避難於山東,瞿氏天竺僧人由有“宰相沙門”美稱的裴休迎請進入湖南境內。裴休在少年時期,就有一位從古印度來的僧人到他家送法,並特地送了他一個寫有梵文的古簡。後來,裴休遇到圭峰密宗禪師,拿出此簡請教,禪師翻譯出來的是一句偈語:“大士涉俗,小士居真。欲求佛道,豈離紅塵。”他與古簡的緣分被許多佛教徒看成是神一樣的啟示。而這句帶著預言性質的話對裴休以後人生的道路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所以對於印度的僧人瞿氏更是非常敬重,殷勤問法。
湖南當時禪宗興盛,而百丈清規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叢林規則的制定有效緩解了會昌法難導致的佛教與政局衝突。天竺僧人瞿公入湖南,與靈佑禪師,裴休等遊歷於寧鄉溈山,安化大福,益陽、漢壽等地,所以至今各地都有以天竺命名的地名。瞿氏曾在大峰山結廬為庵,遇流寇縱火燒山(至今大峰山頂有天竺寺遺址),再遷往梅山腹地(梅山古稱桃源仙境),落腳於瞿峰山一帶。
瞿峰山深林密,水秀人朴,猶如世外桃源。瞿公從溈山移來銀杏(銀杏為佛教信物,至今瞿峰山銀杏樹與溈山密印寺銀杏都為同一時期所植,都己有一千一百多年歷史)。在此結庵定居。這裡野生藥材豐富,瞿公釆藥療疾,救苦救難,以佛家慈悲之心廣施發雨,普度眾生。唐宣宗年間,當地瘴氣肆虐,人獸均受痢疾傳染,眾人無策,問醫無門,乃求於瞿公結庵之處,瞿公手執楊柳,沾取用四月初八沐佛節之水自釀的壇中之乳遍灑疾患之地,頃刻則消瘴化氣,還一片清明景象。人喝此乳,則神清氣爽,諸患均消,將乳拌於谷糠,牛飲後疾患痊癒。瞿公稱此乳為醋,並將此乳醋的釀製方法教給當地人,因釀製過程與佛教節日有關,又是瞿公所傳,所以又稱佛醋或瞿峰米醋。
名稱由來
瞿公圓寂後,當地人為紀念他便在此改庵為瞿公祠,並把此山命名為瞿峰山,宋代時由佛教雲門宗雲峰元益祖師弟子把瞿公祠改建為瞿峰寺。
寺廟歷史
明國初年曾建有聖帝樓,後毀於大躍進時的一場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