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項歷程
2022年2月陳光明慷慨捐資1億元設立睿遠科技大獎,旨在鼓勵大膽探索,勇走無人區,敢啃硬骨頭的科研精神,表彰在基礎研究領域獲得世界級原創成果,在套用研究領域解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科學前沿探索中作出世界公認的重大貢獻的傑出師生或校友。
2022年8月25日,
上海交通大學首屆“睿遠科技大獎”評選啟動儀式在閔行校區
霍英東體育館隆重舉行。上海交通大學1992級校友、睿遠基金創始人、校董陳光明,上海睿遠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潘鑫軍,睿遠基金聯合創始人林敏等出席儀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長李家彪,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校長林忠欽等校領導,相關部處、院系領導等參加儀式。
獎項設定
“睿遠科技大獎”分設數學與物質科學獎、工程與材料科技獎、信息與空間科技獎、生命與海洋科技獎、醫學科技獎等五大獎項,每年評選1次。每次評選各領域獲獎人原則上不超過1人,每位獲獎人獎金200萬元;如同一領域評選出2位或以上獲獎者,則該領域獎金由獲獎者(最多3位)共享。
評選規則
評選委員會主任由
林忠欽校長擔任,委員由
張傑院士(數學與物質科學領域)、
凌文院士(工程與材料科技領域)、
梅宏院士(信息與空間科技領域)、
李家彪院士(生命與海洋科技領域)、
寧光院士(醫學科技領域)及陳光明校董擔任。
“睿遠科技大獎”的評選工作分候選人提名、材料形式審查、專業評審組初評、評選委員會終評等四個階段,並於次年校慶活動期間進行頒獎表彰。
候選人提名。“睿遠科技大獎”辦公室向提名人、提名機構發出提名邀請,並在獎項提名期收集推薦材料。(提名方式包括專家提名和機構提名)
提名材料形式審查。“睿遠科技大獎”辦公室對收到的推薦材料進行審核,確定有效被提名人。
領域組初評。各個領域組專家分別審閱被提名人材料,通過無記名投票方式評選產生各領域候選人。
評選委員會終評。“睿遠科技大獎”評選委員會委員進行評議,以無記名投票方式確定獲獎人選。
歷屆回顧
屆次 | 獎項 | 獲獎人員 | 研究方向/貢獻 | 參考資料 |
---|
| | | 丁文江長期致力於先進 鎂合金材料及加工方面研究,創製了世界上性能最優、質量最輕、最耐熱的 鎂稀土合金,建立了中國自主的鎂稀土合金技術標準體系,率先實現了鎂合金從非承力結構件至主承力結構件套用的顛覆性跨越,為我國新一代“大國重器”的研製做出了卓越貢獻。 | |
| | 葉軍院士基於在超冷原子、相位穩定雷射等領域的突破,發展了世界上最精確的 原子鐘,製備出世界上首個極性分子的量子氣體,為超冷化學、關聯量子物質和物理常數的測量奠定了重要基礎。 | |
| | | |
| | | 為理解強相互作用和暗物質基本性質作出重大貢獻,發現質子自旋的組成與求和規則;提出廣義部分子分布函式描述強子結構,並開創實驗測量方法;創立大動量有效場論;發起並領導PandaX實驗組對 暗物質的“亮度”做出國際最靈敏的測量。 | |
| | 提出發動機燃料設計及燃燒控制方法,為發動機高效清潔燃燒提供全新途徑;突破 二甲醚、 生物柴油、 天然氣發動機關鍵技術,套用於汽車和船海動力;創建電制合成燃料前沿方向,為重載動力提供淨零碳排放解決方案,對 碳中和目標下車船動力能源綠色轉型作出重要貢獻。 |
| | 提出全生命周期軟體體系結構建模理論,大幅提高軟體開發和演化效率及質量;率先開發出“黑盒式”互操作技術體系和平台,突破了信息孤島數據獲取和解析瓶頸,實現了開放網路環境下軟體技術革新性跨越,為國家 大數據戰略重大工程任務提供了廣泛套用的解決方案。 |
| | 擔任我國第三代 護衛艦和第四代 驅逐艦總設計師,在艦船總體設計、聯合推進和作戰系統集成技術領域取得開拓性創新成果,對提升我國海軍裝備體系建設、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實現驅護艦的跨代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
| | 致力於醫學 遺傳學研究,率先破解遺傳界百年之謎,結束中國作為遺傳資源大國而沒有自己發現和命名遺傳病的尷尬局面,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精神神經疾病樣本庫,推動我國遺傳諮詢體系建設,為我國和世界遺傳學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