睪丸

睪丸

睪丸屬男性內生殖器官。正常男性有兩個睪丸,分別位於陰囊左右側。睪丸是微扁的橢圓體,表面光滑,分內、外側面,前、後緣和上、下端。前緣游離;後緣有 血管、 神經 和 淋巴管 出入,並和附睪和輸精管下段(睪丸部)相接觸。睪丸隨著 性 成熟 迅速生長,老年人的睪丸隨著性機能的衰退而 萎縮 變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睪丸
  • 部位:陰囊 內
  • 特點:左右各一
  • 特色:橢圓體
構造,概述,診斷,治療措施,病因學,病理改變,臨床表現,

構造

正常情況下,胎兒在子官內發育的後期,睪丸即降入陰囊內。然而,大約有3%的足月產男嬰和30%的早產男嬰發生 隱睪(睪丸未降)。這些嬰兒中的大多數,在出生後數月內睪丸即可降入陰囊,但約有0 . 8%的男嬰在出生後一年睪丸仍未降入陰囊。
隱睪可表現為單側,也可表現為雙側。隱睪通常是單獨存在的,但也可伴發尿道異常(占隱睪病人的13%)及其它先天性異常,如男性特納氏綜合徵( male Turner 氏綜合徵), Prader - Willi 氏綜合徵(低肌張力 —— 低智慧型 —— 性發育低下 —— 肥胖綜合徵)或 Reifenstein 氏綜合徵。隱睪患兒到了五歲時,可觀察到睪丸的 組織學變化。大多數學者認為,幼年睪丸未降未必持久不降,可能延遲到 青春期才能下降,需耐心等待。如果到青春期雙側睪丸仍未下降,則以後下降的機會極少;即使 睪丸酮產生正常或輕度不足,也會造成 不育症。對單側隱睪者說來,其生育能力仍可能是正常的。
隱睪的治療主要包括 內分泌治療和 手術治療兩方面。內分泌治療:主要針對雙側隱睪患兒,套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 Lewis (1948)主張在青春期前1~2年套用絨毛預促性腺激素30000單位(每周三次,每次500單位); Robinson 及 Engle 等(1954)認為短時期大劑量突擊療法療效較佳,每天注射4000~5000單位,共三天,約20%患兒的每睪可降到陰囊內。手術治療:凡內分泌治療無效者,均應採用手木治療:有人認為一般在4~6歲時手術為宜,多數學者認為手術最晚不應超過11歲。之所以強調手術的重要性,不僅由於生育能力的原因,而且還由於腹腔內睪丸存在著 癌變的危險。
隱睪患者 心理學方面的研究還很少。 Cytryn 等觀察了27名3~17歲隱睪男孩,認為這些男孩 “ 體像 ” ( body-imagine )和 “性身份” ( gender identity )的混亂有所增加。最近有人對10例作了外科手術的雙側隱睪患者進行了研究,認為這些患者在 “ 性別分配 ” ( sex assignment )、 “ 早期性別分型 ” ( early sex-typing )和 “ 性身份形成 ” ( gender identity formation )等階段中,並不引起性角色和性身份的嚴重而持久的損害,但其發生手淫和其它 性行為的時間比性器官正常的男性為晚。 Roboch 等發現,隱睪患者第一次 射精的時間比正常對照組稍晚,其青春期 遺精的發生率也較低;其成年期性生活也比正常對照組為少。
如果隱睪男孩由於經常檢查性器官而造成精神負擔,或者經激素治療後睪丸仍不下降,則可能導致性心理障礙。由於反覆檢查患兒的陰囊和睪丸的位置,患兒父母也會感到沮喪。醫生一定要把隱睪的性質及其對成年期性功能的影響告訴患兒的父母,使之有一正確的認識。
異位睪丸
睪丸從 腹股溝管下降時,可能並未降入陰囊內的正常位置,而引引起異位睪丸。異位睪丸很少見,它的臨床意義及治療原則一般與隱睪相同。如診斷明確,則一般均應考慮手術治療,因為雄激素治療一般無效。青春期以前儘早作睪丸固定術,通常均可使睪丸功能恢復正常。
無睪
先天性雙側無睪(睪丸缺如)極為罕見,文獻上僅報告61例。其病因可能是:胎兒性別分化後,胎兒睪丸被某種毒素所破壞。治療方法有:( 1 )替代療法:青春期開始套用丙酸睪丸酮,每周肌注三次,直至外生殖器發育正常;此後劑量可減至10毫克,每周三次:或口服(舌下含)甲基睪丸素16~45毫克/日。( 2 )手術療法:陰囊內植入假睪丸( 矽橡膠或矽橡膠囊內裝入 矽膠,以後者較好),以減輕患者 “ 體像 ” 和心理的失調。最近有人報告一例無睪患者睪丸 移植成功,該睪丸取自其攣生兄弟。
多睪
系指睪丸數目超過 2 個,本病於 1670 年首次發現並經病理證實。一般認為不超過 3 個睪丸,左側多於右側。多餘的睪丸極少能正常發育,長期異位存在並萎縮的睪丸有發生惡變的可能,因此應將多餘的睪丸儘早手術切除。
並睪
系指兩側睪丸融合一體,可發生於陰囊內,亦有在腹腔內。並睪常伴有其他嚴重 先天畸形,能發育成活者甚少。
睪丸發育不全
胚胎時期由於 血液供應障礙或於睪丸下降時發生精索扭轉,可引起本病。隱睪、性幼稚型及有 腦垂體功能減退時也是引發本病的常見原因。單側睪丸發育不全者因對側睪丸代償性增生可不必治療,而隱睪的病人則應及早手術治療。
睪丸增生
睪丸增生是指睪丸較正常大,而其硬度及局部解剖關係均正常,常見於一側睪丸缺如或發育不全時,對側睪丸代償性增生。一般不需特殊處理。

概述

精索靜脈曲張是指精索里的靜脈因回流受阻,而出現的盤曲擴張。它 95 %發生於左側,兩側較少。

診斷

本病 95 %發生於左側。檢查時,讓病人站立。可見患側陰囊明顯下垂,皮膚表面有時有彎曲的靜脈。陰囊內靜脈盤曲成團狀,如一袋蛔蟲。捫診時在睪丸以上精索內觸及曲張又能壓縮的軟包塊。偶可觸及血栓形成的小結節。在睪丸的下後方亦可摸到同樣性質的包塊。在病人平臥後,包塊很快消失。若平臥後不能消失,應考慮為繼發性。需進行相應的檢查。在病人平臥後,包塊很快消失。若平臥後不能消失,應考慮為繼發性。需進行相應的檢查。

治療措施

過去由於強調了蔓狀叢的血管增粗曲張,因此早些年均在陰囊內進行靜脈結紮。事實證明復發率很高。如今認為系由於靜脈血柱回壓所引起。根據這個理論均採取精索內靜脈高位結紮。取得良好效果。對於本病不是全用手術治療。在年紀較輕尚未結婚者,如有症狀,可用提睪帶提高陰囊,症狀即可消失。這些病人在結婚後,症狀亦隨之消失。症狀較重者可行精索內靜脈高位結紮。即在內環處結紮所有精索內靜脈各枝(圖 1 )。若有遺漏常導致復發。精索內靜脈結紮後。睪丸副睪等回流的靜脈血液可沿精索外靜脈回至下腔靜脈。或通過外環以下的皮下靜脈枝回至股靜脈(圖 2 )。有人建議在內環以上的腹後壁結紮精索內靜脈。理由是該處靜脈已成一枝不會遺漏。缺點是該處位置較深,暴露不好,組織損傷多。一旦有感染,腹膜後間隙抗力低易於蔓延。故不做為常規的手術方法。僅用於復發者。考慮原切口粘連多時,採取這種手術途徑。在手術前後仍需用提睪帶提高陰囊,以增高治癒率。 圖 1 精索內靜脈高位結紮 圖 2 精索內靜脈結紮後靜脈回流

病因學

左側精索靜脈曲張有它的解剖原因,是本病的內因,而長時間的站立,經常持續增加腹壓是促使本病形成和發展的外因。 在少數青年人可由於性慾較高,局部充血較重,亦可出現靜脈曲張而且均有症狀。

病理改變

睪丸和附睪的靜脈在精索內形成蔓延叢,上行至腹股溝管內匯合成數枝精索內靜脈及精索外靜脈。約有 60 %的人,精索內靜脈在內環處合成一枝。少數仍為兩支或三支。在腹膜後間隙上行。右側成斜角進入下腔靜脈。左側成直角進入左腎靜脈。由於左側精索內靜脈行程較長,入腎靜脈處成直角阻力較大。靜脈經過乙狀結腸之後,受該段腸管的壓迫,再加上靜脈缺少靜脈瓣,周圍又無肌肉壓擠作用,所以左側精索內靜脈的回流受阻,在站立時,有相當一段血柱壓力向下作用於蔓延叢,使之曲張擴大增粗即為精索靜脈曲張。這種現象也出現於腹後壁腫瘤或腎腫瘤壓迫靜脈,使靜脈回流受阻,也表現為靜脈曲張。為了與前者區別,後者稱為繼發性精索靜脈曲張。前者稱為原發性精索靜脈曲張。兩者主要鑑別的依據是原發性精索靜脈曲張在平臥處,很快消失。而繼發者常不消失或消失很慢。

臨床表現

病人可以完全無症狀。如有症狀,一般均在久立後陰囊有墜痛,重時可牽涉同側下腹部或大腿內側。平臥後此症狀消失。近年來有報告在精索靜脈曲張病人精蟲數減少,影響生育。經手術治療後,恢復生育能力。此外有些病人出現精神不安、焦慮、失眠、全身乏力、陽萎等症狀。嚴重的精索靜脈曲張可引起該側睪丸萎縮,病人因睪睪丸小而來就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