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痹

眾痹 ,病名。因風寒濕邪侵入皮膚、經絡,所致痹痛左右相移,隨發隨止、歇而復起之證。《靈樞·周痹》有記載。

簡介,文獻記載,

簡介

眾痹  病名。因風寒濕邪侵入皮膚、經絡,所致痹痛左右相移,隨發隨止、歇而復起之證。《靈樞·周痹》:“願聞眾痹。……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也。”以痛處左右相移為其特徵。與周痹之隨脈上下,周身疼痛者不同。

文獻記載

《靈樞·周痹 篇》帝曰∶周痹 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隨脈,其上下左右相應,間不容空,願聞此痛,在血
脈之中耶?將分肉之間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間不及下針,其 痛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
使然?願聞其故。岐伯 曰∶此眾痹也,非周痹 也。帝曰∶願聞眾痹。岐伯 曰∶此各在其處,各發更止,更居
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也。刺此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復起。
按此言忽痛忽止,上下移徙者,以其邪各在一處,此痛彼止,彼痛此止,或各痛各止,互起互伏,痹處眾
多,故名眾痹。因邪根據脈路,而脈中氣血流行不住,故邪動靜不常,動則痛,靜則止,而經脈左右相同,故痛
必左右相應,而止在近脈之處,更發更休,非能周於一身,故不名周痹 也。刺之者,其痛雖止,必刺其原痛
之處以去邪,勿使復痛也。
帝曰∶周痹 何如?岐伯 曰∶周痹 者,在於血脈 之中,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帝
曰∶刺之奈何?岐伯 曰∶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過之,後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過之,
後刺其下以脫之。
此言邪在血脈 之中,十二經脈行於周身,故名周痹 。其痛上下行走,不能左右者,邪隨陰陽升降之氣而行,
故與眾痹不同。痛從上下者,其痹在上,故先刺下以泄其標,再刺其上以脫其本;痛從下上者,其痹在下,故
先刺上以泄其標,再刺其下以脫其本。若眾痹,邪根據脈外,脈外氣寬,其邪與脈或近或遠,近脈則動而痛,遠
脈則靜而止,以其氣寬,故動則必根據脈路,左右相應也。
帝曰∶此痛安生?岐伯 曰∶風寒 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
也,分裂 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
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發則如是。此內不在髒,而外未發於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名曰周痹
上文言邪在血脈 之中,血脈 本居分肉之間,分肉即衛氣所周行者。風寒 濕邪,必先傷衛,久則侵營,而入
血脈 。當其由淺入深,而與衛氣迫切而為沫,沫得寒而凝聚,則排分肉而分裂 作痛,痛則心神注之,心之所之,
氣亦至焉,故陽氣隨心而至痛處則熱,熱則寒散痛解,解則氣厥而不通和,不通和,故他處之痹又發,發則又
如是而痛也。經脈內通於髒,而邪則痹聚營衛,未入五內,其營衛在分肉間,故外不及於皮,因是真元之氣不
得行於周身,內外皆為邪痹肌肉之故,而名周痹 。若以邪在血脈 ,而經脈周於一身,其義亦當名周痹 也。至於
一處痛解,而他處痹痛又發,其義理與眾痹同。眾痹邪痹衛分而近於脈,此則邪痹肌肉間而入血脈 ,故其痛發,
隨脈上下,而與眾痹之左右相應者不同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