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蕈蚊

眼蕈蚊

眼蕈蚊又名尖眼蕈蚊,為小型暗淡蚊類。幼蟲灰白色,長筒形,老熟幼蟲10~13毫米長,頭部骨化為黃色,眼及口器周圍黑色;共12節。小蕈蚊成蟲淡褐色,體長4.5~6毫米,觸角絲狀,16節;足的基節長而扁,脛節端有一對距,腹部9節。為害作物:食用菌。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眼蕈蚊
  • 別稱:尖眼蕈蚊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 亞門:有顎亞門Mandibulata
  • :昆蟲綱Isecta
  • 亞綱:有翅亞綱Pterygota
  • :雙翅目Diptera
  • :毛蚊總科Bibionomorph
  • 亞科:眼蕈蚊科Sciaridae
形態特徵,生物學,發生規律,危害症狀,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眼蕈蚊為小型暗淡蚊類。頭部複眼背面尖突,左右相連形成眼橋,僅極少數種分離。單眼3個。觸角16節,鞭節多樣。口器短,下顎須1~3節。胸部粗大。足細長,脛節有端距,3對足的端距多為1-2-2,前足脛節端部有脛梳排成一橫排或弧形扇狀。翅脈較簡單有大毛,或僅前邊幾條有毛;Rs不分支,基部彎折與R1垂直如短橫脈,徑中橫脈則似縱脈與Rs相連成直角,中脈2條呈叉狀,其柄常弱。腹部筒形,雄性外生殖器粗壯,生殖突基節寬大而左右聯合,生殖刺突多呈鉗狀,雌性腹部多膨大而端漸尖細。

生物學

本科昆蟲種類豐富,分布廣泛,在寒冷的南極洲島嶼,炎熱的沙漠地帶和喜馬拉雅山脈海拔400m的地區均有其分布記錄。眼覃蚊喜潮,陰暗環境,多聚集在陰暗的山崖峭壁、樹根孔洞、灌林地、蕨類從和潮濕穴中,特別是溫暖、潮的林地中數量非常大,也有些種類喜聚集在具有豐富菌群、腐爛木材和其他腐殖質的環境中。大部分種類的幼蟲主要以點菌為食,生活在枯木,真菌,動物便中等,不少種類是食(藥)用菌及閱林植物害蟲。

發生規律

在條件適宜的溫室大棚中,眼蕈蚊全年均可發生為害,廣東以3-6月和9-11月蟲量最多,7-8月由於天氣炎熱而蟲量較少。成蟲不取食,有趨光性和趨黃性,喜在腐殖質多的環境中產卵,卵多產於蝴蝶蘭水苔基質的縫隙中,多堆產,單頭雌蟲的產卵量可高達300粒。大齡幼蟲能吐絲結網,常群集在網下取食、停息。

危害症狀

幼蟲均有群居性,為害菌絲,並蛀食子實體。有趨光性。大蕈蚊還常將子實體的菌褶吃成缺刻,被害菇體易萎縮死亡或腐爛;其對菌絲的為害,多在培養料表面咬食菌絲、菌膜,不深鑽料面。較喜陰濕。小蕈蚊除具上述特性外,還吐絲拉網,將菇蕾罩住,幼蟲在網內為害,被其絲網罩住的菇停止生長,漸乾黃而死亡。

防治方法

首先保持菇房及環境的清潔,菇房用前進行殺蟲處理,菇房安裝紗窗,杜絕蟲源,還可安裝黑燈誘。需藥物防治時,要將子實體采淨。然後用 2500-3000倍的50%溴氫菊脂或20%殺滅菊脂,或1500-2000倍液的50%馬拉硫磷噴灑。嚴重發聲時,可采淨菇後,用10%菌蚊淨熏蒸,用量0.27克/平方米,每天熏蒸1次,連續3次能徹底殺滅菇房內各發育期的蕈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