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名,為雙翅目(Diptera),眼蕈蚊科。分布在北京、河北等省,或廣布北美和歐洲等。寄主於結球萵苣、黃瓜、番茄、茴香、馬鈴薯、芍藥、食用菌等。幼蟲為害結球萵苣、黃瓜等幼苗的根莖部或芍藥等塊莖,致植株萎蔫或枯死。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異型眼蕈蚊
- 拉丁學名:Phyxia scabiei Hopk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 亞門:六足亞門 (Hexapoda)
- 綱:昆蟲綱(Insecta)
- 亞綱:有翅亞綱(Pterygota)
- 目:雙翅目(Diptera)
- 亞目:長角亞目(Nematocera)
- 科:眼蕈蚊科
- 分布區域:北京、河北等
- 下綱:新翅下綱(Neoptera)
- 總目:內翅總目(Endopterygota)
- 總門:蛻皮動物總門(Ecdysozoa)
- 亞界:真後生動物亞界 (Eumetazoa)
- 主要危害作物:結球萵苣、黃瓜、番茄、茴香等
形態特徵,雄蟲,雌蟲,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雄蟲
體長1.4~1.8毫米,褐色,背板和腹板稍深。頭深褐色,複眼黑色裸露,無眼橋;單眼3個排列成等邊三角形;觸角16節,長0.9~1.1毫米,柄節、梗節較粗,鞭節逐漸變細,節間均有頸,第四鞭節長是寬的2.3倍,節與頸的長度比為5:1;下鄂須1節,有毛4根。翅淡褐色,長0.9~1.1毫米,寬0.35~0.45毫米,翅端寬而圓,在眼蕈蚊科內脈序特殊。甚短與Rs到Mi+z間約占2/3。足褐色,前足基節長約0.3毫米,腿節長約0.35毫米,脛節長0.4毫米,跗節長約0.5毫米,脛端有距,前足距1根,中後足各2根,爪無齒。腹部末端的尾器寬大,端節短粗,頂端鈍圓有毛。
雌蟲
體長1.6~2.3毫米,褐色,無翅;觸角16節,長0.7~0.8毫米,胸部短小,背面扁平。腹部長而粗大,腹端漸細長,陰道又很長,尾須2節,端節橢圓形;其餘特徵同雄蟲。
發生規律
天津1年生4代,華北4~5代,以幼蟲在韭菜鱗莖內或韭根周圍3~4cm表土層以休眠方式越冬(在溫室內則無越冬,可繼續繁殖為害)。翌春3月下旬開始化蛹,持續至 5月中旬。4月初至5月中旬羽化為成蟲。各代幼蟲出現時間為:第1代4月下旬至5月下旬,第2代6月上旬至下旬,第3代7月上旬至10月下旬,第4代(越冬代)10月上旬至來年4月底5月初。越冬幼蟲將要化蛹時逐漸向地表活動,大多在1~2cm表土中化蛹,少數在根莖里化蛹。成蟲喜在陰濕弱光環境下活動,以9~11時最為活躍,為交尾盛時,下午4時至夜間棲息於韭田土縫中,不活動。成蟲善飛翔,間歇擴散距離可達百米左右。成蟲有多次交尾習性,交尾後1~2天將卵產在韭株周圍土縫內或土塊下,大多成堆產,每雌抱卵量為100~300粒。幼蟲孵化後便分散,先為害韭株葉鞘、幼莖及芽,而後把莖咬斷蛀入其內,並轉向根莖下部為害。土壤濕度是韭蛆孵化和成蟲羽化的重要因素,3~4cm土層的含水量以15%~24%最為適宜,土壤過濕或過於均不利於其孵化和羽化。
防治方法
(1)選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施肥要求均勻,適期早播,有條件的播前應浸種,促進早出苗,以減少幼蟲傷害。
(2)防治該蛆可用40%二嗪農粉劑拌種,用量為種子重量的0.4%,也可在播種前,每667m用40%二嗪農粉劑50克充分混入底肥中。
(4)發現幼蟲為害根莖部時可噴淋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200倍液,每株灌對好的藥液100毫升。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