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誠是立身之本

真誠是立身之本

《真誠是立身之本》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主要內容為追求真誠是做人的原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真誠是立身之本
  • 創作年代:戰國
  • 作品出處:《孟子》
  • 文學體裁:語錄體散文
  • 作者:孟子及其學生
作品原文,原文翻譯,作品賞析,作品出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於上有道: 不信於友,弗獲於上矣;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於友矣;悅 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親 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 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原文翻譯

孟子說:“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 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辦法:得不到朋友的 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辦法:侍奉父 母,不能夠使父母高興,就不能夠得到朋友的信任;使父母高興 有辦法:自己不真誠就不能夠使父母高興;使自己真誠有辦法:不 明白什麼是善就不能夠使自己真誠。所以,真誠是上天的原則,追 求真誠是做人的原則。極端真誠而不能夠使人感動的,是沒有過 的;不真誠是不能夠感動人的。”

作品賞析

這一章除了最後兩句外,幾乎與《中庸》第二十章裡面的一 段文字完全相同。這說明《中庸》與“思孟學派”之間的密切關 系。朱熹認為,子思受教於孔子的學生曾子,孟子又受教於子思, 所以,是孟子“述《中庸》孔子之言”。但現代學者一般認為,應 該是《中庸》取於《孟子》,而不是相反。
與《中庸》完全相同的內容還是強調“誠”的問題。我們已 經知道,《中庸》里有若干章都反覆強調了這個問題,而《大學》 所提出的人生進修階梯,裡面非常重要的一級也是“誠意”的問 題。由此可見,“誠”的確是儒學的核心觀念之一。以這裡與《中 庸》相同的文字來看,由“明善”到“誠身”;由“誠身”到“悅 親”;由“悅親”到“信於友”;由“信於友”到“獲於上”,直到 “民不可得而治也”的反面,那就應該是“民可得而治矣”。實際 上也就是《大學》所謂“修、齊、治、平”的序列,所以朱熹說 這段文字“亦與《大學》相表里,學者宜潛心焉。”(《孟子集 注》卷七)一句話歸結起來,在儒家的學說里,真誠的確是立身 處世的根本所在,一個人如果沒有真誠,一切都無從談起。
所以,孟子最後說,“至誠而不動者,來之有也;不誠,未有 能動者也。”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也就是孟子這裡所說 的意思了罷。

作品出處

《真誠是立身之本》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