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興寺閣

《真興寺閣》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篇首先寫寺閣的高峻,並生動地繪出當詩人登高臨遠所見所聞。詩人又用自問自答的形式,誇張的藝術手法,描繪了寺閣的高度,表現了一種身臨其境卻帶有幻想色彩的感受。然後引出對歷史的回顧,點明建閣之人,以及眼前所見寺閣中留存的王中令威武的畫像,正與險峻的寺閣共斗崢嶸,風格協調。篇末六句對建閣人非同尋常的膽氣,極表驚嘆和讚賞,並特別點明見到寺閣的壯觀,即可推知王中令的英勇氣概。全詩由閣到人,幾度迴環描寫,跌宕有致,意境壯闊,語言雄健。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真興寺閣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蘇東坡全集》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蘇軾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真興寺閣
山川與城郭,漠漠同一形
市人與鴉鵲,浩浩同一聲
此閣幾何高,何人之所營。
側身送落日,引手攀飛星
當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赬
寫真留閣下,鐵面眼有棱
身強八九尺,與閣兩崢嶸
古人雖暴恣,作事今世驚
登者尚呀喘,作者何以勝
曷不觀此閣,其人勇且英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真興寺閣:在鳳翔城中,高十餘丈,為宋初河陽三城節度使王彥超所建。
⑵漠漠:密布、廣布貌。
⑶浩浩:曠遠貌。
⑷引手:伸手。飛星:流星。
⑸王中令:指王彥超,臨清(今屬山東)人,歷仕晉漢周,累官河陽三城節度使,以功加檢校太師。北周及宋初曾兩任鳳翔節度使,宋初加兼中書令,封邠國公。中令,中書令的省稱。
⑹斫(zhuó)木:謂砍伐木材建築寺閣。南山赬 (chēng):謂終南山林木被伐盡,山嶺赤裸呈紅色。 赬,赤色。
⑺寫真:畫像。
⑻鐵面:黑臉。眼有棱(léng):謂目光炯炯有神。
⑼身強:一作“身長”。
⑽崢嶸(zhēng róng):高峻,並謂氣象超越尋常。
⑾暴恣(zì):暴戾驕縱。
⑿令世驚:一作“今世驚”。
⒀呀喘(chuǎn):張口喘氣。
⒁勝(shēng):承受,力能擔任。
⒂曷(hé):何,何故。
⒃其人:指王彥超。

白話譯文

登閣遠眺但見山川和城郭,渺渺冥冥渾同一體難以辨認。市人的喧鬧與鴉鵲啼鳴,遠遠聽來合成了一種聲音。這個寺閣到底有多么高峻?這個寺閣又是誰人經營?側著身子可以送走落日,舉起手來就能攀摘飛星。當年那位姓王的中書令,曾把終南山的林木砍伐乾淨。繪下自己的畫像留在閣中,面色鐵黑目光炯炯。身軀有八九尺高大,和寺閣一樣氣度崢嶸。古代雖有許多人粗暴驕橫,作的事卻常讓世人驚嘆。登閣的人還緊張得張口喘息,造閣的人不知何以能夠承擔!為何不仔細觀看這一寺閣,就可以知道王中書有多么英勇大膽。

創作背景

這首五言古詩作於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這一年作者以直言極諫策問列入三等,授大理寺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公事,開始進入仕途。此詩作於鳳翔,為《鳳翔八觀》中的第六篇。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的起筆四句從“山川與城郭”至“浩浩同一聲”,總寫此閣的高峻。詩人登臨閣上,但覺山川城郭,冥冥漠漠,仿佛同為一個形體。世人紛雜的聲音,和鴉鳴鵲噪,浩浩茫茫,混合在一起。這四句起得突兀,寫得極為傳神。化用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詩“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句意,但意象有所擴大,寫的是憑高縱目,所見各類形態,曠遠微茫,所聞的種種音響,也難以辨別的景況。次四句由閣之高而引起遐想。前兩句故作設問:“此閣幾何高?何人之所營?”這兩句是說:這真興寺閣,究竟有幾多高呢?又是何人所營建的呢?後兩句“側身送落日,引手攀飛星”,用形象化的語言,先回答“幾何高”這一設問。作者說:登臨此閣,幾乎側著身子,就可以目送太陽落山(這是俯視所感)。伸出手來,竟可以攀摘飛星(這是仰觀所覺)。兩句用虛寫表明實際感受,生動恍惚,極誇張之能事。接著以“當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赬”兩句,回答了上文另一設問“何人之所營”。作者說:當年王彥超將軍,以鳳翔節度使加中書令的身份,駐節鳳翔府,曾經伐木於州南的赬山,建成此閣。王中令因何建閣,作者並沒有提起,但在下面四句:“寫真留閣下······與閣相崢嶸。”勾勒出他的形象:此人建閣之後,曾在閣下留有畫像,他面色鐵黑,眼光有如紫石棱,有將軍的氣概。他身長八九尺,此像與此閣都崢嶸高峻,給人以威嚴的感受,使人印象很深。
詩的最後,作者以“古人雖暴恣”等六句,寫詩人的所感。作者認為有些古人(包括詩里的王中令),其人雖說恣睢暴戾不足稱道,但他們所作之事,也使世人為之驚奇。即以此閣而論,登者尚且感到驚訝吁喘,不知道建閣之人,具有何種膽量,能泰然勝任。結尾“曷不觀此閣,其人勇且英。”作者更加強語氣說:君如不信,何不觀看此閣,則知王中令,亦為勇猛英傑之輩,是不能拿一般的武人來看待他的。
全詩饒有俊爽高邁之氣,寫閣寫人,都用主動形象的詞采。作此詩時,作者年方二十六歲,豪邁英爽,正是壯年作品的特徵。

名家評價

愛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蒼蒼莽莽,意到筆隨。中間“側身送落日,引手攀飛星”十字奇警奪目,可與老杜“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相匹敵。
趙夔:此詩用古人意而不取其字。
陳衍宋詩精華錄》:此坡公五古之以健勝者。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