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皮侵襲性生長

真皮侵襲性生長

淺表擴散性原位黑色素瘤:又稱Paget樣原位惡黑。發生侵襲性生長時,其速度較惡性雀斑樣痣迅速得多,往往在1~2年即出現浸潤、結節、潰瘍或出血,即發展為真皮侵襲性生長,預後較差。

基本介紹

  • 患病部位:皮膚
  • 相關疾病:惡性黑色素瘤 葡萄膜惡性黑色素瘤 惡性黑素瘤 皮膚惡性黑色素瘤
  • 所屬科室:皮膚性病科 皮膚科
  • 相關症狀:結節 潰瘍 雀斑 生長緩慢 真皮侵襲性生長 痣細胞
原因,檢查,鑑別診斷,緩解方法,

原因

Clark(1969)在研究了黑瘤侵襲深度與預後的關係後,根據侵襲深度將黑瘤分為5級。分級越高預後越差。
Ⅰ級:瘤細胞限於基底膜以上的表皮內。
Ⅱ級:瘤細胞突破基底膜侵犯到真皮乳頭層。
Ⅲ級:瘤細胞充滿真皮乳頭層,並進一步向下侵犯,但未到真皮網狀層。
Ⅳ級:瘤細胞已侵犯到真皮網狀層。
Ⅴ級:瘤細胞已穿過真皮網狀層,侵犯到皮下脂肪層。

檢查

多見於中年人,可發生於任何部位皮膚,但多見於非暴露部位,而尤常見於背上部與小腿。損害較惡性雀斑樣痣為小,直徑很少超過2.5cm,常誤診為痣細胞痣。常輕度或明顯隆起,外形不規則,邊緣常呈弧狀或鋸齒狀,有的部分呈弧形,其特點是色調多變而不一致,,可呈黃棕色、棕色、淡紅色甚至藍色或黑色,同時混有灰白色。如發生侵襲性生長時,其速度較惡性雀斑樣痣迅速得多,往往在1~2年即出現浸潤、結節、潰瘍或出血,即發展為真皮侵襲性生長,預後較差。

鑑別診斷

真皮侵襲性生長的鑑別診斷:
(1)惡性雀斑樣痣(lentigomaligna):又名Hutchinson雀斑,少見,常發生於年齡較大者,60~80歲男性。幾乎均見於暴露部位,尤以面部最常見,極少數也可發生於非暴露部位,可位於前臂或小腿。本病開始為一色素不均勻的斑點,一般不隆起,邊緣不規則,逐漸向周圍擴大,直徑可達數厘米,往往一邊擴大,而另一邊自行消退。損害呈淡褐色、褐色,邊緣不規則,其中可伴有暗褐色至黑色小斑點,而在自行消退區可見色素減退
損害生長緩慢,往往經數年或數十年,約有1/3損害發展為侵襲性惡性黑色素瘤。據統計,一般惡性雀斑存在10~15年,而面積達4~6cm。以後才發生侵襲性生長,原有損害部位出現硬結,標誌已侵入真皮。因此在很多病例,尤其是面部的損害發生侵襲性生長者往往很慢,常常在發生侵襲性生長前,患者即因其他原因而死亡。
(2)淺表擴散性原位黑色素瘤:又稱Paget樣原位惡黑。本病是白人中最常見的惡性黑色素瘤,約占70%,多見於中年人,可發生於任何部位皮膚,但多見於非暴露部位,而尤常見於背上部與小腿。損害較惡性雀斑樣痣為小,直徑很少超過2.5cm,常誤診為痣細胞痣。常輕度或明顯隆起,外形不規則,邊緣常呈弧狀或鋸齒狀,有的部分呈弧形,其特點是色調多變而不一致,可呈黃棕色、棕色、淡紅色甚至藍色或黑色,同時混有灰白色。如發生侵襲性生長時,其速度較惡性雀斑樣痣迅速得多,往往在1~2年即出現浸潤、結節、潰瘍或出血,即發展為真皮侵襲性生長,預後較差。
(3)肢端雀斑樣原位黑色素瘤:肢端雀斑樣原位黑色素瘤(acrallentiginousmelanomainsitu)多見於黑人與黃種人,國內報告也以此型為多見。發病可能與外傷有關。好發於掌跖、甲床和甲周無毛部位,尤其足跖。此瘤在原位生長時間較短,很快發生侵襲性生長。早期皮損為深淺不一的色素增深斑,邊緣不規則且不清楚。如病變位於甲母質,則甲及甲床可出現縱形色素條紋。
多見於中年人,可發生於任何部位皮膚,但多見於非暴露部位,而尤常見於背上部與小腿。損害較惡性雀斑樣痣為小,直徑很少超過2.5cm,常誤診為痣細胞痣。常輕度或明顯隆起,外形不規則,邊緣常呈弧狀或鋸齒狀,有的部分呈弧形,其特點是色調多變而不一致,,可呈黃棕色、棕色、淡紅色甚至藍色或黑色,同時混有灰白色。如發生侵襲性生長時,其速度較惡性雀斑樣痣迅速得多,往往在1~2年即出現浸潤、結節、潰瘍或出血,即發展為真皮侵襲性生長,預後較差。

緩解方法

對疑有惡變的皮損應早期進行檢查,對其高危因素進行評估,開展定隨訪和自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