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主黨是阿拉伯語“Hizballah”的意譯。“hizba”原意為“黨派、群體”。黎巴嫩真主黨建於1982年以色列侵黎之後。除武裝反以活動外,該黨還從事一系列社會活動,如開辦孤兒院、興辦學校、興建文化中心、經營診所、建築公司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真主黨
- 阿拉伯語:Hizballah
- 活動場所:清真寺
- 決策機構:政治局
- 建立時間:1982年
- 現任總書記:納斯魯拉
綜述,簡介,產生背景,基本綱領,衝突,
綜述
真主黨(The Party of God或Hezbullah):黎穆斯林什葉派政黨。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間成立,與伊朗關係密切。該黨擁有民兵約5000人,集中在黎南部地區。1992年2月18日,謝赫·阿巴斯·穆薩維總書記被炸身亡,哈桑·納斯魯拉(Hassan Nasrallah)當選總書記。2005年,真主黨成員首次擔任政府部長。2009年議會選舉中該黨獲得12席。11月,該黨宣布放棄建立伊朗式伊斯蘭政權,突出該黨的黎巴嫩和阿拉伯屬性,強調該黨將逐步轉變為“防衛力量”和建設國家的支柱。本屆政府中有兩名閣員來自真主黨。2013年7月,歐盟通過決議,將真主黨軍事分支列為恐怖組織。
簡介
清真寺是其主要活動場所,主要在黎南部、貝卡等什葉派聚居區活動,現有武裝人員3500人。真主黨最高決策機構為政治局(1989年前為協商委員會),7名委員分別負責思想、 財政、政治、情報、軍事、司法和社會事務,設總書記。真主黨在本屆黎議會中占有7席,是著名的反對黨。
真主黨的精神領袖是法德拉。
現任總書記納斯魯拉。
產生背景
真主黨的建立與崛起,有深刻複雜的背景。
1、以色列越境打擊巴解組織
自1970年巴勒斯坦游擊隊被迫撤離約旦後,黎巴嫩便成為巴解組織反抗以色列占領的前沿陣地。1982年6月, 為拔除巴解組織這枚“威脅以色列生存的釘子”,以色列進入黎巴嫩對巴解組織進行清除打擊,由於巴勒斯坦難民進入黎巴嫩後,威脅本來以基督教為主要信仰的黎國民的生存,趁以色列軍隊進入黎期間,本不占優勢的黎基督教民兵對非法入境的巴勒斯坦難民進行了報復,促使黎穆斯林產生反抗組織,在伊朗的支持下,什葉派伊斯蘭政治軍事組織-真主黨成立。
2、伊朗對真主黨的支持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後,黎總統伊里亞斯·薩爾基斯成立拯救委員會,成員包括巴希爾·傑馬耶勒和納比·比瑞。對於比瑞的加入,阿邁勒運動中持強硬立場的親伊朗派別表示反對。該派領導人海珊·穆薩威主張伊朗介入,並決定脫離阿邁勒運動,他的主張得到了伊朗駐敘利亞大使阿里·阿克巴爾·穆赫塔希米的支持。在比瑞接受拯救委會職務之日,在伊朗革命衛隊的支持下,真主黨在貝卡谷地建立。 伊朗對真主黨有獨特的影響力。為表明同黎穆斯林,特別是什葉派團結一致,伊朗派駐3000名革命衛隊至黎。此外,伊朗還為真主黨訓練士兵,提供政治、軍事和財政支持。真主黨精神領袖法德拉稱伊朗為伊斯蘭運動的根據地,他本人同伊朗宗教領袖哈梅內伊有30餘年的友誼,伊朗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3、真主黨的崛起
真主黨的崛起,是伊斯蘭復興運動在黎巴嫩的突出表現。黎巴嫩是個小國,但國內政治的複雜性居中東之首,是各種宗教、文化、政治鬥爭的集合點。黎有28個政黨和政治派別,政治生活建立在各種教義和思潮的基礎上。歷史上,穆斯林與基督徒紛爭不斷。黎獨立後,長期維持基督徒居主導地位的政治體制,引起了穆斯林的不滿。隨著巴勒斯坦人的大量湧入,穆斯林的不滿情緒更甚,而基督徒對穆斯林也深為恐懼。與此同時,黎國內的政治紛爭,也為外部勢力的干預提供了契機。 70年代,正當中東國家取得民族獨立並向現代化進發時,黎巴嫩卻深陷於紛爭與戰亂中。1975年爆發且持續多年的內戰,使黎遭受重大損失。旅遊業、金融業蕭條,工廠被毀,海運遭破壞, 國民經濟衰退, 1980~1986年黎人均國民收入下降16.8%。黎巴嫩人民飽受苦難,處於走投無路的困境,伊朗伊斯蘭革命的成功,使得黎伊斯蘭勢力因此猛增。真主黨的崛起,是黎伊斯蘭復興運動在組織上的表現。黎國內的混亂狀態與伊斯蘭回歸傾向,為真主黨的活動提供了溫床。從某種意義上講,真主黨是黎什葉派穆斯林為改變現狀而作出的一種激進選擇。 綜上所述,作為伊斯蘭激進組織的黎巴嫩真主黨,以以色列對黎南部的入侵與占領為契機,在不斷發展的同時,逐步確立自己的理論與行動綱領。21世紀以來,黎巴嫩真主黨仍堅持其反以立場,並繼續沿著使本來基督教為主的黎巴嫩向”伊斯蘭化“方向發展。
基本綱領
真主黨的基本綱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以伊斯蘭為指導,強調烏里瑪的核心作用。
把《古蘭經》視作理論和行動的出發點,認為“當今社會一切問題的全部答案”都在其中。該黨拒絕承認自己是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而自稱是伊斯蘭主義者,他們認為,黨的基石是“遵循《古蘭經》和真正的遜奈之路,而原教旨主義者遵循的是先知生活的歷史時代烏里瑪領導穆斯林社會是真主黨的理論基礎。該黨稱“烏里瑪是領導社會走向伊斯蘭化的最佳人選”。常用《哈底斯》中“烏里瑪是先知繼承人”這句話來說明烏里瑪的關鍵作用。該黨領導人易卜拉欣·阿明謝赫指出,烏里瑪應擁有無限的權力。(真主黨實行烏里瑪集中制,政治局重大決策由一致同意或多數票決定。黨的領袖無黨內正式職務,只提出行動總綱,各地區領導人提出具體的行動和要求,然後下達給全黨。真主黨制定有鐵的紀律,每位黨員必須服從領袖和領導人,無條件服從黨的紀律和原則。
2、反對西方,反對以色列。
真主黨將世界分為壓迫者和受壓迫者兩類。西方國家和以色列屬前者,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特別是伊斯蘭民族是後者。真主黨認為,西方強權者掠奪第三世界資源,否認第三世界民族自決權,削弱其自給能力,阻撓它們在政治、經濟上獲得完全獨立。對於以色列,該黨認為它在巴勒斯坦的存在是不合法的。法德拉提出,美國的中東政策就是以色列的政策,即:“以同美合作,將南黎巴嫩變成武器試驗場,破壞該地區基礎設施,使許多殉道者倒在以色列槍口下” 。真主黨理論的基本點之一就是公開反對以色列和猶太復國主義。
3、聖戰觀。
真主黨將聖戰定義為信仰者為履行宗教義務而採取的所有活動, 是“對付剝削者而採取的基本防衛措施”。是《古蘭經》所要求的行為。法德拉甚至認為恐怖主義是合法的,是對他們的讚譽,他聲稱, “如果有人用石塊擊我, 我絕不可能送其一支玫瑰”。武裝反以就是真主黨聖戰的具體實踐。據不完全統計,1984年以來90%的黎武裝反以行動均為真主黨所為。
4、奮鬥目標。
1989年以前,真主黨主張通過伊朗式革命道路,在黎建立伊斯蘭共和國。1989年結束黎內戰的塔伊夫協定簽定後,真主黨在德黑蘭召開特別會議,經激烈爭論,決定將黨的目標轉變為支持黎南部抵抗運動,在黎建立一個多元政體,以實現法德拉倡導的“黎巴嫩化” 。法德拉指出,黎巴嫩是東西方世界的視窗,建立伊斯蘭共和國是不實際的,採取的任何行為都應與黎特殊國情相結合,不應採取黎巴嫩人不欣賞的行為。此後,真主黨參加了1992年、1996年議會選舉,但這並不表明它贊成議會制,只是將其視作表達意見的場所。在議會中,真主黨以反對黨的面目出現。
5、反對中東和談。
真主黨認為,阿以問題的唯一解決之路是消滅以色列,因為對於猶太人來講,“和平”一詞蘊含著“巴勒斯坦人和黎巴嫩人必須放棄被占領土地”的含義。法德拉呼籲穆斯林用武力對付猶太人。該黨反對任何政治解決方案, 法德拉稱其是“想讓烏里瑪不僅放棄肉, 也要放棄骨頭”。真主黨認為,南黎巴嫩問題的解決不能同巴勒斯坦問題及整個阿以問題的解決分開。對於巴以和談的進展,法德拉認為巴民族權力機構無權簽訂允許猶太人霸占巴勒斯坦土地的協定,只要巴勒斯坦承認以色列,就必須反對。真主黨預言,聖戰和談即使取得暫時成功,最終也將失敗。因為以色列企圖使阿猶關係回到古代社會時期,這歪曲了和平進程開始前的現實。
衝突
2006年7月12日,真主黨為了交換先前被以色列抓捕的武裝人員,越境襲擊以色列並俘獲兩名以軍士兵,事後以色列並未採取,也不願取政治營救手段,隨即對黎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黎以衝突驟然升級,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8月11日,安理會通過1701號決議,要求雙方全面停止敵對行動。14日,雙方停火。此次衝突造成黎逾1000平民死亡,4000餘人受傷,逾100萬人流離失所,基礎設施遭到極為嚴重的破壞。戰爭中以色列沒有達到預期的兩大戰略目的,所以真主黨宣布戰爭勝利。然而真主黨亦損失嚴重,受到一定打擊。同時,在這場衝突中中國籍觀察員杜兆宇被以色列發射的飛彈炸死。
2008年2月13日其創始人之一穆格尼耶遇刺。
2008年歲末的以色列與哈馬斯的衝突中,真主黨並未直接參戰,但是也有從黎巴嫩方向射來的火箭彈。
美國視納斯魯拉為“恐怖頭目”,卻不敢輕舉妄動,因為他不是個容易對付的對手。他率領下的真主黨為黎巴嫩窮苦百姓蓋醫院、建學校,贏得了很好的聲譽;真主黨擁有自己的電台和報紙,在黎巴嫩議會中占有9個議席;真主黨還得到鐵桿盟友伊朗和敘利亞的鼎力支持。